蝈蝈

天津市博物馆中最有意思的五件藏品翡翠白菜

发布时间:2022/9/24 16:44:17   
北京看湿疹的好医院 http://m.39.net/pf/a_8839605.html

文┃拾荒杂谈

(本文由拾荒杂谈原创,欢迎署名转载)

天津博物馆

天津市博物馆的藏品可以说大部分都是“新物件”!

明清时期的文物遗址是很多博物馆馆藏的重中之重。一方面是因为明清时期很多的古法制造工艺上已经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做出来的器件绝大多数都是非常精美的极品。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明清时期距离现在时间最远也不过七百多年,许多文物相较而言都保存得很完整且非常“新鲜”。

如果说新石器时期的文物史表明当地历史文化起源,那么明清时期的文物就代表此地曾经是有多昌盛!明清文物越多,越精,也就意味着这片地方在近古时期以及近现代时期是有多重要。

明十三陵博物馆金丝翼善冠

北京就是其中代表,它境内的很多博物馆都藏有大量的明清时期神器文物,但也正是因为历史地位太过突出,中古时期各朝各代文化相互交相呼应,反而让明清时期的文物不太容易“出头”。

反观起着卫戍京师之责的天津,其起家是从永乐年间,和北京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所以明清时期的文物倒是属天津博物馆最“专一”。

话不多说,还是按照惯例来五件有意思的且具有代表性的文物。

第一件:红山文化黄玉猪龙形配

上来先甩个王炸!

我都不知道这是我第几次写玉猪龙了,整的还以为玉猪龙是我亲兄弟一样!

在上一期的辽宁博物馆中提到了一件白玉猪龙,现在再提一件黄玉猪龙(改明儿凑齐了红橙黄绿蓝靛紫七彩玉猪龙就能召唤出真正的龙出来了)。

这件黄玉猪龙其实和白玉猪龙一样,都是出自五六千年前关外的红山文化,算是华夏文明的多源前支之一。

红山文化最突出的点就是其对玉器的打磨造诣已经超出同期其他文化,而且打磨的玉器形状大都是龙形,特别是具有文化特点的玉猪龙,更是量多且材质多变。

有人推测这可能是华夏文明早期崇拜龙的主要来源之一。

黄玉猪龙侧面

不管它是不是华夏图腾的来源,有一点是能肯定的,那就是红山文化和华夏文明直接前源——仰韶文化之间交流极度密切。

话说,看了这么多的玉猪龙,为什么仍是感觉这就是个猴头?只有我自己这么觉得?

第二件:清散秩大臣喀喇巴图鲁阿玉锡画像

从第二件开始往下便都是清朝时期文物了。

很多人,包括我在内,习惯了现代照片拍摄和素描画像的写真,转过头再去看一些古代人物画像,怎么看怎么别扭。

不从线条、立意、勾画、绘法等几个专业方面去看,单说画像和人物的相像程度,这怎么看着也不太像本人。尤其是那些古装剧中在城墙“公告栏”上张贴追捕逃犯的画像,大都是灵魂画师画的抽象图,靠这个画像去找本人?不是难不难的问题,而是按照这画风,全城五分之一的人得被抓起来。

但这件清朝的阿玉锡画像就显得格外不同,它的人物面部非常具有鲜明感和层次感,能让人一眼就能依据画像认出本人。

根据简介说,这件阿玉锡画像的画法是“中西结合”。

什么意思呢?中国传统画法是墨线勾画轮廓,色彩进行填充铺垫,整体讲究神似。欧洲画法擅长阴暗对比以彰显立体化,对于细节之处刻画尤为在意,讲究的是形似。

而阿玉锡像兼顾中西画法的特点,墨线勾底后,在色彩渲染上采用了阴暗对比,突出人物立体效果,做到神似形也似。

因此就把这幅人像图做得比较逼真起来了。

值得一提的是,阿玉锡的这张画像是清朝的功臣图,曾和其他清朝时期的功臣画像被一起置放于紫光阁。后来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将画像几乎洗劫一空,仅仅只剩下两幅。一幅是现在说的这件阿玉锡画像,另一幅是舒景安画像。

现在这两幅都被置放于天津博物馆中。

第三件:清万笏朝天图

见过黑底的古代画像图吗?见过金墨绘画的古代图吗?

今天开开眼,看看这一幅清朝乾隆时期的万笏朝天图。

这幅图的质地是少有的用磁青绢画布绘制而成。

古人尤为喜欢青色,从瓷器上可见一斑。后来又把常用的纸也用靛蓝染成了青色,这就是磁青纸。

磁青纸的制作比较困难,对墨水的颜色还有要求,因此价格普遍昂贵,只有上层阶级才能使用。他们使用磁青纸的主要用处是抄写佛经或一些重要的文书,用墨得用金漆,因为只有金色才能在磁青纸上最显眼。

好马配好鞍,磁青配金漆,好看是好看,就是忒贵了。

但贵也是分场合的,自己用磁青纸配金漆写一首自己创作的诗,那指定是浪费。可在纸上歌功颂德上司的功绩,这就“物有所值”了。

泥金磁青纸

范仲淹的后世子孙范瑶也是这么想的。

乾隆下江南巡查,百姓空巷前去参拜。这般盛况属实百年难见,实乃“圣君之象”。因此这位范瑶范大人便遣画师制作了这件“万笏朝天图”,用的就是昂贵的磁青配金漆。

要不说人家范瑶范大人能官至知府,画这种盛况以后可是要进献给皇帝的,一般的磁青纸略显低端。

那就用靛蓝染成的磁青绢帛吧!

于是这幅色彩富有冲击力的“万笏朝天图”问世了。

有趣的是,范大人辛辛苦苦做出来的图进献上去,结果乾隆看了一眼,随手就盖章放之于库。直到后来嘉庆即位,这件图画才摆在书房一角,为后世之君把玩。比较黑色幽默的是,唯一一个在图画之首加盖帝王私印的人是宣统溥仪,清朝最后一位皇帝。

扎不扎心,范大人?

第四件:翡翠蝈蝈白菜

天津博物馆当中的一大特色就是其翡翠文物非常多,深受清中末期帝后的影响。

传慈禧本人不喜金银物件,而独钟翡翠玉器。所以清末的官员在逢慈禧寿辰的时候都要绞尽脑汁去收集翡翠玉器物件,亦或者是寻找质地优良的胚子,找能工巧匠雕琢。

翡翠蝈蝈白菜

在那个特殊时候,雕刻玉器的工匠地位比之一般的刀笔吏还要高。

而这件翡翠蝈蝈白菜就是那个时候制作而成的精品。

白菜本身就翠绿,用翡翠雕刻起来也非常应景。作为国宝之一的翠玉白菜(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馆)就是这类玉质白菜雕刻的极品代表。

虽说在知名度上,台北故宫博物馆的翠玉白菜比天津博物馆的翡翠蝈蝈白菜要大得多,但是在寓意造型上,翡翠蝈蝈白菜还要略胜一筹。

翠玉白菜

无他,唯白菜上的蝈蝈而已。

虽说翠玉白菜上也有蝗虫和螽斯,但无疑还是蝈蝈更讨趣一点,毕竟蝗虫居于白菜上,并不是什么好事。

这其中似乎也有另外一层寓意:离开蝈(中国),(台)下场注定是灰暗一片,被(外物)蚕食。

第五件:翡翠缠枝菊花纹环耳扁盖瓶(对)

名字真长,真难打!

天津博物馆的翡翠文物就和白菜一样,“便宜”得到处都是。但这一对却是有些不同,所以把它放到了压台的位置。

哪里不同?

造型不同、立意不同、地位也不同。

先来说说造型。这一对翡翠瓶刻的是花草盘瓶而上。这样的造型在清朝的费奎刻件当中都属于少见。原因就在于其制作工艺要求非常高。不仅需要对瓶身打磨,而且还要对攀附在上的花草进行雕镂。瓶身每一处颜色差异都被工匠巧妙运用。

而且这个翡翠瓶内部还是空的!

再来说说立意。立意其实大差不差,就是一个“仿常用器件”的翡翠艺术品。刻瓶多意“平安”。唯一特殊的点是,这个翡翠瓶子是一对。

古人对瓶、碗之类的物件讲究的就是成双成对。这从现在很多拍卖会上就能看出:本是一对的瓶子只剩一只,价格却不足一对的三分之一,甚至四分之一。

这讲的就是一个完整性。

而这件藏于天津博物馆翡翠瓶就是一对,特别的是,这一对翡翠瓶实际上都是来自于一块胚料上,被工匠一分为二制作。

由此可见,原先的这块翡翠料子该是有多大,质地是有多好(而且这块翡翠上还有一片粉红区)。

这么一对质地优良,造型独特,工艺高超的翡翠瓶,自然地位也不能和那些“凡夫俗子”一样。所以它很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天津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位列馆藏一级文物,是正儿八经的国宝。

想看动物标本和化石,推荐去黑龙江博物馆;

对红山文化以及牙雕(象牙球)感兴趣,辽宁博物馆值得一去;

喜爱翡翠物件,来天津博物馆准没错!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191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