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蝈蝈 >> 蝈蝈的天敌 >> 夜晚的小区里谁在唱歌它们是我们的歌唱家
蝈蝈
蟋蟀
厦门网讯(厦门晚报记者陈鹏程)在万籁俱寂的晚上,总有一群“歌唱家”在我们耳边不知疲倦地奏着小夜曲,但只闻其声不见其影,这声音伴你我入眠,也勾起了不少人的乡愁。它们是一群怎样的歌者呢?为什么要在晚上唱歌?今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下它们。
小女孩的疑问:是什么虫子在叫呢?
“爸爸,是什么在绿化带里叫呢?”“可能是蛐蛐或者蝈蝈,爸爸也不知道。”这段对话发生在上个星期,汪先生牵着五岁的女儿在松柏公园附近小区散步,小女孩突然提出这个问题。
汪先生说,当时马路边的绿化带里突然传来的虫鸣声引起了他女儿的注意,短促的虫鸣声在来往的车流声中很不起眼,但还是被他女儿听到了。“这声音其实很难听到,而且我一走近,虫子就不叫了。奇怪的是,我女儿走近时,虫子的声音小了一点,但还是在叫。我们站着不动,它又会叫起来,声音虽然很小,却有一股生命气息在里面,就像是一株风雨中的幼苗,很弱小但很坚强。”
汪先生说,他和女儿站着听了很久,还发现另一种不同的声音也不甘示弱地响起,此起彼伏,两者旗鼓相当,“这声音其实我小时候听过,但一直想不起来是什么虫子,虽说不外乎蛐蛐或者蝈蝈之类,但不确定是哪一种。以后有空,我一定多陪女儿去了解这方面的知识。”
小男孩的招数:让一只赶走另一只
林先生家住翔安,他家进过蟋蟀。怎么让这个不速之客离开呢?最后还是他儿子想出了一个办法。“蟋蟀进家的那天,我儿子专门去外面抓虫子,回来时带了个罐子,里面装了两只蟋蟀,说是刚抓到的,一公一母,他说公的才会叫。他认为进到家里的蟋蟀是公的,他想让两只公的打架,最好打到两败俱伤。”林先生笑着说,他儿子把那只公蟋蟀放到发出虫鸣的角落,“他说这个方法是从书上看来的,北方斗蟋蟀就是这样,两只公的相遇,狭路相逢勇者胜,肯定会打起来。”
事情的进展很有意思。“两只公的打没打架我们不知道,就知道原来只是一只叫变成了两只叫,万幸的是,第二天叫声都没了,不然可得把我们吵死了。”说起这些,林先生自己都觉得好笑,“我儿子说,就是他带回来的公蟋蟀把家里的那只打跑了。”
家里来了不速之客,为找它厨房翻个底朝天
高先生家住同安古庄,且住在一楼,住家旁有一片林子,不远便是小溪,高先生笑着说:“虽然算是城里,可是跟乡下老家差不多,各类虫鸣一应俱全。”
半个月前,高先生家来了一个不速之客,折腾了他好几天。“那天晚上我在客厅看电视,突然听到厨房有虫子叫,可能房间有回声,感觉声音特别大,我就去找,锅碗瓢盆翻了遍,却怎么也找不到,我妈妈说,这虫子本地话叫‘灶鸡’,就是蟋蟀,说来了会有福气,让我不要管。趁翻箱倒柜的机会,我顺便把厨房整理打扫了一下,累得一身汗。”高先生说,这“灶鸡”吵了他好几天,“白天叫,晚上也叫,可等我快习惯时,它突然又消失了,真是来去无踪迹。”
总感觉少了点什么,原来是稻香虫鸣的陪伴
在乡间,夏天的夜晚总是分外精彩,各种花草的香气,此起彼伏的虫叫蛙鸣,还有不时传来的鸟鸣,特别是到了稻子收获的季节,伴随着稻香入眠,是不少人印象最深刻的童年记忆。
对于杨先生来说,除了家乡的亲人和美食,稻香和虫鸣是他最厚重的乡愁。杨先生说:“我工作了快十年,在城市里,虽然什么都方便,但总感觉少了点什么。住在闹市区,人来车往太过吵闹,晚上经常睡不着。住在环境幽静的小区,虽然安静但到半夜时总觉得静得过分。”杨先生说,今年5月份,趁假期他回了一趟翔安老家,才发现过去觉得嘈杂的虫鸣竟变得如此亲切,就算是夜深人静时,有了这些歌者的陪伴,处理文件也变成了一件乐事。“回家了才知道,我一直缺少的是什么。最惊喜的是,有一次一只夜莺就落在窗前的树上唱了很久,那一刻,我就下决心回家,不再在外面漂了。”
喜欢唱歌的昆虫有三种长得像生活习惯却不同
集美大学水产学院昆虫学博士谢钦铭说,生活在我们身边、喜欢唱歌的昆虫邻居主要有三种,蝈蝈(螽蟖)、蟋蟀和蛐蛐,蛐蛐也是人们俗称的纺织娘。这些喜欢鸣叫的昆虫大部分都是直翅目昆虫,跟蝗虫长得相像,主要采取足和翅膀摩擦或者翅膀互相摩擦的方式发音鸣叫,虽然彼此都算亲戚,但生活习惯却有所不同。例如蝈蝈喜欢在白天鸣叫,被称为阳虫,蟋蟀喜欢在晚上歌唱,叫做阴虫,而蛐蛐则白天晚上都唱个不停。它们之所以鸣叫,主要是个体之间交流的需要,比如求偶,宣誓地域的主权等。
谢钦铭介绍,有时候会发生昆虫进到家里的情况,主要是因为有的昆虫有避光性或者趋光性,加上屋内比较阴凉,有的地方还比较潮湿,才会出现误入家门的情况。
如何让进入家里的昆虫离开呢?集美大学昆虫生态学研究领域蔡鸿娇博士说,夜行性昆虫擅长隐蔽,要找到并不容易。如果它们进到家里,也不需要去刻意寻找,它们中的大部分都不会在家中久居,过一段时间就会自行离开。
谢钦铭说,对于这些误入家门的“邻居”,最好是打开灯,有避光性的昆虫就会自行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