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物质相对匮乏。不能说经常饿肚子吧,反正吃的净是粗茶淡饭。红薯饭、红薯馍、红薯叶子,这些是一年的主粮。但是小朋友总是容易满足的,大人赶集回来,捎点锅盔、菜角,就会觉得很开心、很幸福。玩具基本是没有的,如果要有的话,就得自己动手去做。那个时候的孩子动手能力都是很强的,什么铁环啊、鱼钩啊、火柴枪还有蝈蝈笼子,都能自己做。大人们需要下地干活,小孩子基本是不用管的,一下学就三五成群,自己玩耍了。五年制小学第三册扉页(原版)至于精神食粮,全靠学校教育。一些优美的文章,让我们认识到了外面的世界。让我们懂得了善良与丑恶、勤劳与懒惰;让我们知道了什么是真善美;让我们积极向上、热爱生活。《苗山寨》这篇课文,很多年来不曾忘记,尤其是“喜看今日苗山寨,机器隆隆震天外”这句,一直印象深刻。之前没有网络,信息也不发达,自打小学课本遗失之后,怎么也找不见。这篇课文让我们对苗家的生活有了初步的认识,让我第一次知道了梯田、领略了苗山美丽的风景、看到了苗族人民的勤劳。在幼小的心灵中,让我们对美好的生活产生了向往。五年制小学第三、第四册封面(原版)第一篇,诗歌文章《苗山寨》《苗山寨》这篇课文应该是82年五年制人教版小学课本中的文章,具体是二年级下册(第四册)第27课:“金色的桂花迎风开,美丽的苗山放光彩,苗家的生活比蜜甜,幸福的歌儿唱起来。喜看今日苗山寨,苍松翠竹把山盖,梯田层层接蓝天,果树行行云中栽。喜看今日苗山寨,机器隆隆震天外,金谷银棉堆成山,山间新房一排排。金色的桂花迎风开,美丽的苗山放光彩,社员巧手绘新图,苗家阔步向前迈。”小学四年级第七册封底封面(原版)第二篇,诗歌文章《我们就从这里出发》《我们就从这里出发》这篇文章在85六年制小学课本中,具体是第七册第四课,这篇文章到现在网上也查不到。咱们全文刊下:“我们的学校在小山脚下,四周的树苗茁壮挺拔;我们的教室宽敞明亮,窗外盛开朵朵鲜花。多少次解题运算,观察思考,多少回课后复习,课堂回答;为了我们攀登科学技术高峰,老师啊,您把学校当成自己的家。我们就从这里出发(原版)党中央的号召,在这里有响亮的回答:‘向四个现代化进军,我们就从这里出发!’我们要飞向蓝天,让卫星对祖国的地下资源细细考察;我们要奔向海洋,让钻井把祖国的海底宝藏一一开发。我们要操纵电子播种机,在千里平原描绘丰收的图画。啊,我们的学校,培育着建设祖国的千军万马:向四个现代化进军,我们就从这里出发!”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国家建设,为祖国奉献一切。大了之后才明白,很多时候家与国是分不开的,我们做好了自己,就等于奉献了国家。我们就从这里出发(原版)“我们的学校在小山脚下,四周的树苗茁壮挺拔;我们的教室宽敞明亮,窗外盛开朵朵鲜花。”这句话同学们在作文中经常引用,或者照搬,或者加以改造。而笔者记得最清楚的也是这一段。我的玩伴经常照搬,只不过我们那儿是平原,只好被老师嘲笑和数落了。第三篇,诗歌文章《帐篷》《帐篷》这篇文章在85六年制小学课本中,是第八册的第52页的一篇阅读文章,只不过我们语文老师还是要求背的,那时候本来就是粗茶淡饭,不到放学就饿得不行,为了能回家吃饭,必须要背过来。通过这首诗,我们知道了帐篷里住的是什么人——它们是第一线的工人,他们是最美的劳动者。但是当时最大的好奇并不是这些,而是想知道帐篷究竟什么样子,什么时候能有自己的一顶帐篷。这个愿望到现在也没有实现,笔者对帐篷的好感可能就来自这篇课文吧。小学四年级第八册封底封面(原版)大了之后,才知道这篇文章是大诗人艾青写的。到了高中,他的《大堰河,我的保姆》,那么长的抒情诗,还是需要背的。他和鲁迅同学一起,为我们的考试增加了不少难度,不过,对他们,笔者却是打小就热爱的。现在全文奉上:“哪儿需要我们,就在哪儿住下,一个个帐篷,是我们流动的家。荒原最早的住户,野地最早的人家,我们到了哪儿,就激起了喧哗。探索大地的秘密,要把宝藏开发,架大桥,修铁路,盖起高楼大厦。任凭风吹雨打,我们爱自己的家。它是这样锐敏,反映祖国的变化。换一个工地,就搬一次家,带走的是荒凉,留下的是繁华。”帐篷(原版)30余年过去了,很多事,很多人,都已模糊,幼年时念过的文章,也大多记得几句,可是那种感觉却一直在,成为生命的财富,融入到血液,浸入到灵魂深处。所有的不好,均已忘却,唯有书中的精神,一直伴随着,从来不曾离开过。特别声明:部分图片取自网络,对版权持有人表示敬意。海舟原创,敬请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zp/80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