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蝈蝈 >> 蝈蝈的形状 >> 逆天文物河南博物院的网红文物,媲美
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珍藏了一颗全世界最著名的白菜——翠玉白菜,它也是台北故宫的“镇院三宝”之一。
整颗白菜由整块一半灰白、一半翠绿的翡翠雕成,灰白的部位雕成白菜帮,翠绿的部位雕成白菜叶,菜叶上还趴着两只栩栩如生的小虫子,一只蚱蜢,一只蝈蝈。
实际上,在内地博物馆,也有一颗“网红”白菜。
作为文物大省的河南,出土的国家宝藏数不胜数,偏偏却是一颗“萝卜”和一颗“白菜”走红了。
河南博物院珍藏的14万件馆藏文物,涵盖史前文物、商周青铜器、陶瓷器、玉器等类别,历史文化艺术价值极高。
不过,令人惊讶的是,在贾湖骨笛、杜岭方鼎、莲鹤方壶、云纹铜禁、四神云气图、玉柄铁剑、妇好鸮尊、武则天金简等一众宝物中,竟然混入了一根萝卜和一颗白菜,它们还一度成为河南博物院的“十大镇馆之宝”之一。
河南博物院“镇馆之宝”
河南博物院的“网红”萝卜、白菜
这两颗萝卜、白菜有何过人之处?它们进入博物馆,又有怎样的经历?它们到底有多宝贵,竟能成为“镇馆之宝”?
年的一天,河南省商丘市某村村民在自家田地干农活时,偶然在地下居然刨出一棵掰不开叶片的白菜,仔细一看,居然是一件仿真雕刻作品。老农甚为吃惊,将这颗“假白菜”珍藏起来。
两年后的年,河南博物院为了扩大馆藏,开展了一次文物普查活动,搜集民间珍藏的文物。当博物馆工作人员来到老农居住的村子后,他便将自家那颗“掐不动的白菜”带去现场,请到场的专家看一看。
前往征集的专家们一看吓一跳,当老农将这个白菜放在众人面前时,几乎所有工作人员都认定,它肯定是一件文物,并且白菜的材质应该并不寻常。后来,工作人员当即决定,将这颗白菜纳入博物馆收藏,并奖励老胡人民币元。
就这样,这颗流传在民间的仿真白菜与河南博物院所藏的仿真萝卜组成一对,珠联璧合。
象牙白菜整体为白帮、绿叶、黄心、褐根,菜叶处层层叠叠,布满了白菜叶部的植物纹理,脉络分明。
在白菜的前端,还蛰伏着一只绿色的蝈蝈。其腿上的绒毛清晰可见,栩栩如生,足以乱真。
而在绿色蝈蝈的旁边,静卧一只红色的七星瓢虫,其色彩艳丽,形象生动。白菜叶上还点缀着漂亮的小野花,可见作者观察之细、做工之美,技艺之精。
据当时负责征集的考古专家介绍,这件象牙白菜,应属于清乾隆年间的作品,作品所采用的工艺,是当时最为流行的刻镂染色雕件。
象牙白菜雕刻刀法十分娴熟,刻画方式也相当细腻,具备超强的写实风格,反映出制作者对事物观察得异常仔细以及雕刻水平的高超,与此同时,该作品也将超然物外的田园生活表现得淋漓尽致。
另一件类似的雕刻萝卜,长约27厘米,从萝卜的配色到萝卜上的根须,甚至连须上藏着没有洗干净的泥土,叶子上留着的黑点,都被雕刻者一一表现出来。
在萝卜头部的菜樱上,同样雕刻着一只蝈蝈,其腿上的锯齿状茸毛清晰可见,足以乱真,栩栩如生。
如此细看,当时的工匠可真的是细节狂魔。
在古代的仿真雕刻作品中,昆虫总是和蔬菜同时出现,工匠不约而同地选择这样的组合,也是为了体现动静结合,突出器物的生动,同时也图个好寓意。
在古代,白菜音谐“百财”,而萝卜的音谐为“摞步”,二者成为一对,寓意步步摞财、财源广进的美意。
这对“萝卜白菜”已有年历史,是乾隆年间用象牙雕刻而成,如今依然鲜嫩如新,让人垂涎欲滴。
中国牙雕起源甚早,距今约多年的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就出土过象牙雕刻制品。唐宋时期,牙雕技艺进一步完善,到明清时期到达鼎盛。
几千年中,牙雕精品层出不穷,而这个萝卜能够占有一席之地,就因为它足以以假乱真。
专家介绍,象牙雕刻最难,也是最重要的是上色技巧。由于象牙的密度比较大,一般为白色或略发黄的黄白色。想要为象牙雕刻着色十分困难,着色时,并非一路平铺,而是仿照实物,层层渲染,细节精微处,更要小心点缀。
牙雕草虫图竹节式花插故宫博物院藏
即便过去了多年,这两件乾隆时雕刻的萝卜和白菜,仍如真的一样,光鲜依旧。更难得的是萝卜、白菜的颜色,萝卜由白到红渐变,叶子翠绿欲滴,显得水灵灵、生机盎然,丝毫没有褪色,令人难以想象。
后世有人曾试图恢复这门着色手艺,但颜色最多维持三五年。即使今天,有人通过各种科技和试验,为象牙上色,然而,过个三五年,染色的象牙也会慢慢褪去着色。
这两颗白菜、萝卜几百年来色泽不褪,光鲜依旧,其工艺也成了未解之谜。以前的手艺人,到底是怎样染色?着色象牙雕刻的制作工艺,现已失传!
虽说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但无论是哪一件作品,都体现了古代工匠的最高水平,让后世得以一窥古人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