蝈蝈

草编老手艺焕发新活力封面新闻

发布时间:2023/3/2 15:58:22   
北京治疗白癜风那家医院最好 https://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00:44

根根稻草掐成辫子,条条辫子缝成帽子,一顶柏合草编帽就是这样编成的。

龙泉驿区柏合镇的草编帽已有多年历史。“五六岁就开始掐辫子,都掐了十多年了。”11月29日,柏合镇梨花街社区的草编工坊散发出阵阵麦杆香,80后的柏合草编第二代非遗传承人李晓姣,一边灵活地掐着辫子,一边津津乐道地聊着她与草编的故事。近年来,柏合镇致力于草编技艺的传承与创新,留住乡愁、纾解乡思,唤起人们共同的文化记忆,守望好共同的精神家园。

草编工坊的学员都对草编有着深厚感情

草编技艺

柏合人共同的文化记忆

从前,生活在柏合的居民上到八十岁的老人,下到几岁孩童,都会“掐辫儿”。“我们说的掐辫儿就是草编手艺。”草编爱好者薛良英介绍说,草编不离手,大家干完农活就马上拿起麦秸掐起辫子来。那时,妇女常围坐在一起,聊着家长里短,比拼着谁掐得快、掐得好。每两天就可以掐出一顶草帽,然后拿到集市上卖。   

上世纪70年代是柏合草编最繁盛的时代,一顶草帽可以卖四五毛钱,一个人每月草编收入好几元钱。当时,编草帽是柏合人的一大收入来源,全镇有10万人靠卖草帽为生。一顶草帽经七八道工序制成,成品轻巧遮阳。柏合曾经有大小生产作坊余家,年产草帽万顶。可以说,草编滋养了柏合这方水土,是柏合人共同的文化记忆。   

土生土长的柏合居民薛良英回忆说,她家曾经开过小厂,柏合草帽加工的鼎盛时代,每天上万顶草帽从小镇运出,一些有创意有装饰草帽、包包也逐渐打开了市场。凭借着为草编的辫子上色的技艺,当地匠人钟秀林被一家草帽加工房的老板重金聘用,负责给辫子上不同的颜色后再制成装饰的花朵,让草帽、包包摇身一变,价格翻番。

草编是个考手艺的活儿

难以为继

草编发展陷入困境

年以后,因为销路萎缩及产业规划的调整,大家编草帽的积极性大大下降,很多人改种水果,不再以草编为生。   

“原材料缺乏是最大的阻碍。做草编的麦秆要细、要软,以前这里土地种出的麦秆十分符合要求,可大家改种水果,麦秆产量急剧下降,麦秆没有了。”柏合草编第二代非遗传承人李晓姣说。目前,柏合镇的草编麦秆供给主要是从河南等地外购,但其柔韧性和粗细都难以与柏合镇从前的麦秆相提并论。 

除原材料问题外,草编传承人缺乏、机器制造带来的冲击等问题也接踵而至。随着经济的发展,草编产品卖出补贴家用的模式已不再符合时代潮流。草编制品形式单一,色彩单调,导致大家购买欲望降低。此外,机器批量生产草帽价格低,使传统的手工草编帽难以有市场。柏合镇的年轻人大多不愿意再从事草编行业,草编传承出现了断层,发展陷入困境。

以前靠编草帽致富现在编的是个情怀

创新发展

携手让草编焕发新生

年,柏合草编被纳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柏合镇承担起传承与保护草编的重任。年,李晓姣加入到复兴柏合草编的队伍中。“年,孩子在幼儿园有手工课,我就帮他们做了一个草编手工艺品,没想到这一做,就再也没停下来。”李晓姣笑着说。

柏合草编参加非遗文化节展示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柏合草编,今年7月12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梨花街社区居民、非遗传人以及成都市成华区工坊文化俱乐部的共同努力下,柏合草编工坊正式成立。一个个筛板、一顶顶草帽、一张张老照片、老物件,营造出集体的共同记忆,也开拓出居民共同参与的草编传承发展之路。

梨花街社区党总支书记方璐介绍:“为了柏合草编的延续,社区从教育、文化等多个方面积极争取上级资金开展活动。社区组成了一支草编艺术团,排演了《草编如歌》走秀、《乡愁恋·草编情》等原创歌舞,还经常到各地去摆展,向大家讲解草编历史。”目前,柏合镇还在草编工坊不远处规划出亩地种植小麦,解决了草编原材料的问题。   

草编工坊里陈列着草帽、手提包、挎篮、花瓶、扇子、蝈蝈笼以及小装饰品等数百个草编产品。围坐在一起掐辨子的几位老人,平均年龄在65岁以上,她们手指灵活地翻动着,麦秸在手上一会儿翻转过来翻转过去。她们在一起谈着年少时做草帽的经历,对草编文化有很深的感情。

柏合草编第二代非遗传承人李晓姣   

据悉,工坊首期招募了40余名学员,每周与李晓姣讨论草编手艺,研发新产品。工坊还和文创公司一起研发,探索符合现代年轻人审美,更时尚的草编制品。李晓姣还会定期到小学,教孩子们学习草编工艺,“父母和爷爷奶奶辈都热爱草编,而我这一辈的同龄人基本都没有学草编的。所以我想尽微薄之力教小朋友,希望柏合的草编不会失传。草编的编法有很多,需要长期练习才熟能生巧。草编的染织工艺也十分复杂,在传承路上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柏合人,李晓姣希望这份带着浓浓柏合印记的技艺能在创新中传承下去,“我们想将草编包装与当地水果联系在一起,探索一条以草编文化传承发展带动文创产业经济发展的新路子。”   

华西社区报记者沈悦实习生唐钰淑摄影报道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389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