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蝈蝈 >> 蝈蝈的形状 >> 长安雅士浅论多子多福,四世同堂
“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螽斯羽,薨薨兮。宜尔子孙,绳绳兮。螽斯羽,揖揖兮。宜尔子孙,蛰蛰兮。”
此篇《国风·周南·螽斯》,是古人于婚礼上祝愿新人多子多孙的祝福曲。
华夏先民多子多福的观念,早在传说时期的尧舜时代就已深入人心。远古时期,生活资源极其匮乏,人类时刻面临着极为严峻的生存威胁,天灾人祸不断,各氏族部落急需扩大自身的人口规模,因而生殖成为当时的头等大事。
“螽斯”者,何也?亦即今日所谓之“蝈蝈”。蝈蝈因其繁殖能力极强,一年可生两代,甚至三代。此等现象极其契合先民们的生殖崇拜文化心理,所以有祝颂多子多孙之诗篇如此。
时至南宋末年,正值朝代更替、社会动荡的年代,大有人丁不旺,人口递减之趋势,因此南宋在推行鼓励生育的政策方面也颇为积极。
在物质方面,南宋朝廷企图通过经济上的扶助鼓励农民生育,例如为贫困人家生子补贴粮食,禁止溺婴,甚至规定不生子的家庭要补缴资产等等。高宗绍兴八午(),朝廷做出规定,经济困难的妇女有孕后,朝廷补贴四斗米,七年后又将补贴数量增加到一石米。孝宗时,朱熹等人提出创办“举子仓”的建议,用来救助那些生育子女却无力养育的穷人。
然而因为朝廷渐渐走向末路,种种补救济措施更无从执行,所以“鼓励生育”四个字,仍然沦为一纸空文。
总体来看,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国,从事农业生产需要一定数量的精壮劳力,而男性在体力及劳力上面优于女性,于是有了“男尊女卑”和“多子多福”之说。兼之古代极端恶劣的生活环境中,一方面社会生产力低下,一方面医疗条件极差,人的平均寿命短,孩子夭折率又高,人口繁殖所以显得尤为重要。
“多子多福”也因此成为我国古代人们最重要的愿望之一,甚而作为一个家族的头等大事。祈子,期望“早生贵子,四世同堂”,从而达到传宗接代、绵延子孙、人丁兴旺的目的。
放之如今社会当中,持此类想法的,也未尝不大有人在呢。也难怪,家族庞大,人口众多,自然容易在一定区域内形成相当的势力,掌握更多的话语权。与之相对应的是独门独户,人丁不旺,家族影响力渐趋衰微。试想一下,势单力孤,冷冷清清,怎比得子孙繁盛,红红火火呢?
加之中国人根深蒂固的“生儿防老”观念,祈求“多子多福,四世同堂”也即在情理之中了。
小家繁荣,固须如此;大国昌盛,百业俱兴,也是要追求人口数量的不是?
老舍先生被赞“好评最多的小说之一”的《四世同堂》,即是在特殊背景下,对于中国家族文化的集中审视。
今日华夏正趋飞腾之势,且又鼓励生育,所以适龄男女,设若经济实力允许,何妨趁着“青春还正好”,多多响应国家政策,以求多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