蝈蝈

那些旧玩具,是童年和故乡的见证者

发布时间:2023/7/24 14:24:29   
中科医院专家微信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463792.html

故乡是作家写作的一粒种子,也是种子最初的土壤。鲁迅在北京和厦门的时候写下《朝花夕拾》难忘百草园里的短短泥墙根的趣味,萧红也会在四十年代到香港后写《呼兰河传》回忆祖父的园子。作者立山年出生河北大名的后磨庄,年,这个村庄已经在地球上消失,对作者来说:一旦这个村庄被夷为平地,那么“故乡”作为一个概念可能都不复存在。故乡、文学和作家三者之间的紧密联系中都能挖掘出文字背后的含义,每一个作家背后都有一段故乡的原风景。

背井离乡之后,作家往往会回头书写自己的故乡,因为自己已经变成了一个异乡人。

故乡,凝结着无限的乡愁。而乡愁的凝结物就是那些“老物件”。立山在《我的弹弓去哪了》里面选了十种小时候常见的玩具。70、80年代出生的人会深有感触,用树杈做的木头弹弓、高粱杆棉线组装编制的蝈蝈笼子、用烟盒子叠出来的四角、家里废布头装上麦子缝制的沙包......这十种玩具每一款都能让很多人回忆起童年的很多往事,那些央求长辈、自己偷偷默默、辛辛苦苦攒下来的原材料进行制作,成品出来之后那种内心无限的膨胀和急切想要出去显摆的骄傲,是明晃晃摆在台面上的,这其中的快乐是长大成人后难以逾越的。

立山是一位真诚的作家,他在选择这些老物件作为叙事线索穿连起整个童年的故事。而这些老物件的共同点就是需要自己动手制作,作者不仅在文中详细描写了每一种物件的制作过程,希望以此为文字增加一些可以触摸的质感和在场感。更是年专门回到故乡把每一种物件都重新完整做了一遍。就连作者的父亲都说:村里已经多少年没见过这种东西了。

这句话听来更有一些淡淡的哀愁。

还是三四年级小学生的“我”整个夏天忙着编蝈蝈笼子,编好之后在村里晃悠,晚上把蝈蝈笼子挂在屋檐下塞进一朵南瓜花。而自己也会爬到高大的杨树上,向远方眺望。如同海水一样的玉米田。不管是绿色还是黄色都似乎望不到边,而少年的眼眸是想望向村庄外面的世界的。远方的城里会有一个可爱的小女孩,尽管两者座位之间只隔着一条窄窄的过道,尽管她的回信是给整个班级而不是专门给个人的,这似乎就是一个精神上的寄托,寄托着远方的美好。而不久的将来,一辆破旧的“永久”自行车会往返在村庄和灰尘弥漫的小县城里,最终在莫名其妙盼望着长大的情感里,就真的长大了。

童年的脚步匆匆,作者用十个老物件让小说中的主人公按照时间顺序来了一次精神上的还乡。那个时代是从苦涩生活中酝酿出的欢乐,虽然是小说,但都是真人出镜,故事也仿佛是情境再现。夏天阳光热烈的下午,背着半麻袋茄子的少年汗流浃背站在日光下不敢动,只因为小路上那条很大的狗也吐着大舌头坐在阴影中,一孩童一大狗的十多分钟的静止对峙就是童年时光的那一小团阴影。

而文中的那些细小的声响,比如:

细细的南风轻轻摇晃着门口的高粱花,一只布谷鸟唱着歌飞过村庄上空......我听见我家枣树上的木风车,哗啦啦地转个不停。

这些大自然的声音仿佛流水一般流过这些做玩具眺望的少年,流过满怀心事的大人们、流过曾经被自然灾害侵袭又挺过来的村庄,《柳笛》一节里充满了各种声音,春夏秋冬昼夜不息,时而宁静,时而喧哗呼啸。不管是大自然的声音,还是村庄里的言语,他都是一个观察者与参与者,用自己的眼睛和耳朵记录下来。老一辈经历了苦难,小一辈也在默默成长。

翻跟头玩玩具的童年就这样一眨眼过去了,作者立山笔下的后磨庄似乎还到处都是金灿灿的玉米棒子,还散发着泥土潮湿的味道,有鸟群在黄昏时分上下翻飞鸣叫。

如果有可能,但愿我们都记得,记得小时候的模样、记得奔跑的身影、记得那曾经装载笑声与哭泣的地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574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