蝈蝈

抛出玲珑砖引得连城玉谈谈语文课中的导入

发布时间:2023/5/31 16:22:13   
刘军连出诊时间和医院 http://m.39.net/pf/a_4305593.html

语文课中的“导入新课”步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个环节里,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教学信息。它对于上好一节语文课至关重要,有如中药汤中的药引,有了它不一定能治好病,没了它却万万不行。

好的“导入”设计,如同璀灿夺目的电火花,能在瞬间点燃学生学习的激情,使之产生源源不竭的学习动力;如同神奇无比的催化剂,能使死气沉沉的课堂迅速的发生“化学变化“,变得活跃起来;如同饭菜中的一点油盐,使枯燥无味的语文课成为学生甘美无比的营养品,吸引他们在知识的世界咀嚼,品味。在“新课改”中,“导入”环节尤为重要。今天的语文课,视呆板的说教为死敌,讲究对学生的启发,诱导;讲究课堂气氛的融洽,活跃。因此,一节语文课,上完“导入”一步,其成败已成定局。试想,无论语文课主体部分设计得多么完美,而开头的导入步骤平常乏味:“今天我们开始学习《》一课。”,学生一开始便皱起了眉头,“又是老一套”,往后,他们还能听进去多少呢?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不仅语文课如此,其他许多事情也都是如次。古人写文章,特别是话本小说,先要来个“楔子”或者叫“得胜头回”,这就极类似今天语文颗上的“导入”步骤。好的“楔子”看了之后叫你“拍案惊奇”,必欲卒读而后快。我们今天语文课中的“导入”步骤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我们是不是也可以从中得到一点借鉴呢?笔者从事语文教育工作多年,对“导入”环节的作用可以说是深有感触。每当设计好一个好的“导入”步子,在课堂上成功“表演”后,看学生的神情:或开怀大笑,或慷慨深沉,或激动不已,或默默遐思,——极快的进入了课堂教学的情境之中。作为一个老师,这简直是一中享受。

那么,怎样才能上好“导入”这个步骤呢?本人以为,要上好“导入”一步,就不能仅盯着这一个步骤,而要放宽眼界,从大处着眼。要在教学过程中真正贯彻“新课改”思想。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找准作为老师的感觉。中学语文课堂,学生是主体,老师是客体,老师的任务是为学生服务,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而不是板起面孔以居高临下的口吻去对学生作说教,布福音;要把学生当作知心朋友对待,要以满腔热情投入语文教学中;要彻底屏弃僵化的教学思想,打破狭隘的教学观念的束缚。否则,要想上好“导入”这个小步子,是难乎其难!说白一点吧,当语文老师,应当放下架子才行,应力求与学生打成一片。这样,你上起课来才能激起学生的共鸣,你设计起“导入“步骤来才会得心应手。

在上《风筝》一课时,我曾为“导入“的设计大伤脑筋。先是设计成如下方式:“同学们,你们有一个严厉的哥哥吗?你们可曾挨过他有力的巴掌?”后仔细琢磨,不行,这样的“导入”设计没有什么意义。又作如下设计:“同学们,你们了解鲁迅先生吗?他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今天,让我们一块学习他的散文《风筝》。”可是,又一想,本文本已写得肃杀悲凉,再设计这么一个死气沉沉的开头,岂不是雪上加霜吗?“导入”写不好,教案写不下去,我非常着急,连晚饭也不想吃。无精打采地歪头看电视,忽然,一个镜头映入眼帘:一个小孩牵着一只风筝飞呀飞呀--------。我一拍桌子,有了,小时候不是唱过一首歌吗?“记得那年三月三,风筝吹满天------”,就唱着这首歌开始这堂课吧!不过,想到唱歌,还真是不好意思。我过去在课堂上一直是不苟言笑的,但一想到自己是个语文老师,上好语文课是自己的天职,便打消了种种疑虑。第二天,我果真唱着《三月三》这首歌开始了新的一课,立即收到了很不一般的效果:学生的热情提高了;课堂气氛活跃了;师生关系拉近了。整整一堂课,学生听得认真,老师教的起劲。课后,有的同学问我说:“老师,你今天变了?”

的确,一个精心设计的新课导入是一块玲珑剔透的砖,可以引出良好的教学效果这个价值连城的玉来!

语文教学十分复杂,各篇课文千差万别,在“导入”设计方面有没有什么规律可循呢?按说,教无定法,每一课都有每一课最适合的导入方法。但是,如果细心探究,还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大致说来,我们平常的语文课,可采用下面几种导入方法。:

第一种,就是刚才所述的唱歌法。

这种方法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但处理要谨慎,要做到放的开,收的拢。

第二种,引用诗文法。

过去在上《老山界》一文时,我先板书了毛泽东词《亿秦娥`娄山关》,并带学生作声情并茂的朗读,让学生体会诗词意境。既培养了学生诗歌鉴赏能力,又使学生对课文的时代背景有了一个更为生动,更为深切的认识。

第三种,提问法。

在上《羚羊木调》一文时,我先发问:同学们,如果把家庭比作一泓温馨的泉水,它也会时常泛起涟漪,就像你们的家庭偶而闹点儿别扭一样。每当你们和父母发生矛盾时,你们的心情如何?事后你们又是如何看待这些问题的呢待学生回答后,老师说: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探讨一下这些问题。板书:羚羊木雕

这种导入方法的好处是:能设置悬念,引起学生的思考,较快的进入教学情境。

第四种,提示法。

在上《月亮上的足迹》一文时,我引用了两个小故事:嫦娥奔月的故事和万户飞天的故事。并向学生讲解原文:弈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嫦娥窃之奔月宫。尽量引导学生以科学的视野来看待古老的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以便把学生快速的引导到教学思路上来:今天,就让我们来看一个新时代的奔月壮举。板书:月亮上的足迹这种方法,很容易把学生对新知的渴望转化为对课文学习的兴趣。

第五种,评书法。

看到电视上节目主持人形形色色的表演,我深受启迪:我们的语文课能不能也设计一些表演性质的导入步骤呢?对此,我作了一些尝试。在上《皇帝的新装》一文时,我就模仿节目主持人,来了一段评书:话说公元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有个小国叫丹麦,此国国小民贫,灾难频仍,可是该国国王却昏庸无道,不理政事,日日沉醉于对新衣的爱好中--------由于我尽量模仿说书艺人的腔调,与课文风格反差教大,学生听后大笑不已。这样,既活跃了气氛,又增进了学生对课文的了解,从课后来看,效果还不错。

第六种,实物法。

有些课文,所写对象是一些我们不常见到的东西,这时如果我们能把实物取来,以此导入课文,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上《绿色蝈蝈》一文时,我便从生物老师那儿借来一个蝈蝈的标本,先让学生看了一下,然后让学生说说它的外部特征,并引导学生猜测它的生活习性,以此导入新课,收到很好的效果。

第七种,悬念法。

学生好奇心比较强,如果能在导入环节中适当制造一些悬念,有助于增强课文的趣味性,调起学生学习的“味口”。在上《化石吟》一文时,我便首先问道: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其中的大自然多姿多彩,花儿红烂漫,小鸟把歌唱,鱼儿水中游羚羊地上跑。可是,你们想过没有?亿万年前这个地球又是一幅什么模样?学生们听了这个问题后,立刻陷入沉思,有的便自言自语的说:“是呀,亿万年之前地球是个什么模样呢?”老师就势把话题导入新课中来。

语文课文千变万化,“导入”设计也应多种多样,以上所述只是常用的几种方法,现在写出来,大家一笑之余,或可稍作参考。

好的“导入”,像一只橄榄令人回味不尽。一个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可以把“导入”步骤上得生动多彩,就像给不同的人编织成不同的帽子一样,使意趣横生的语文课更加摇曳多姿。“只要功负深,铁棒磨成针”,只要我们以高度的热情投入对“新课改”的探究,优美的“导入”设计最终将会引领我们进入语文教学的成功境界!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514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