蝈蝈

用爱滋养我们的内在小孩

发布时间:2023/5/21 17:08:53   

有一段时间,石榴迷上了葫芦,我跟先生商量,趁周末带石榴去看看葫芦。先生说:“看葫芦有什么意思啊,不如咱们去山上捉蝈蝈吧,那多好玩!”

当我又一次提出带石榴去找葫芦时,先生仍然执迷于捉蝈蝈。

“算啦,你根本跟孩子没在一个频道上。”

每天晚上石榴不回屋睡觉,我做什么事情都静不下心来,如果孩子们没睡,自己去屋里躺着就有一种负罪感。如果哪一天我不舒服,想早点休息,一定会告诉孩子们:“我不管啦,先去睡觉啦!”

我试着去寻找根源,追溯过去,努力去唤醒自己的潜意识。有一个画面特别清晰:天黑了,我非常瞌睡,但我不敢睡觉,因为家里大人还没有从地里干活回来,如果回来看见睡觉会被责骂的,“不干活光知道睡。”或者“不干活儿吧,睡得还那么早。”

这让我想起一个心理咨询师讲过的一个案例:一个孩子小时候被寄养在姥姥家,家里还有一个舅舅,舅舅非常娇惯。每当孩子饿了想吃饭的时候,姥姥总是不让吃,一定要等舅舅上桌了才能够吃饭。所以这个孩子认为饿了吃饭就是一种罪恶,长大以后他宁肯忍着,也不肯说出自己的需求。

在一个学习群里,一个妈妈分享了自己的学习体会。她说,最近总是梦到小时候的自己,都是在哭,梦里总想给他拥抱。小时候被父亲打骂多了,记忆中父亲没有给过自己笑脸,见到我本能的不会笑,永远是责备和打骂,以至于35年来,我特别自卑,莫名其妙地就不开心。现在每当儿子哭,我抱着他,就像是在抱小时候的自己,我知道儿子需要帮助,需要确认我的爱。

以上几个事例看上去风马牛不相及,实际有一个共同的东西在影响着人们的行为,那就是我们的内在小孩在作怪。

每个人心灵最深处都住着一个内在小孩,那是我们曾经被忽略,被伤害,被压抑的感受和需求,他孤独地隐藏在我们的身体里,但又时不时地冒出来影响我们的情绪,干扰和控制着我们的行为。就像我先生小时候想去抓蝈蝈的愿望;我困了却不能安心睡觉的感受;小孩子饿了不能按时吃饭的需求;那位妈妈看见小时候被训斥的自己一样。

前几天,杨老师分享了绘本《贝太太从前为什么那么凶.....现在为什么又这么和气了?》这个绘本让我产生了深深的共鸣,贝太太改变的根本原因在于,她幸运地看见了自己的内在小孩,并努力安抚她,陪伴她,与她和解,最终走出了恶性循环,迎来了阳光、快乐、和气的自己。

我们来看一下绘本内容:

贝太太住在我们这里的二楼,每个人都认识她,可是大家都很怕她。小朋友最怕她了,大人也是。

不过从前的贝太太并不是这么凶,这么不客气的人。

好久以前,贝太太是一个可爱的小女孩儿,她喜欢骑脚踏车。那时候她还不是贝太太,她ta的名字叫卡蒂雅。

卡蒂雅的个子非常矮小,其他孩子总喜欢捉弄她。他们没有先问卡蒂雅,就把她的玩具抢走。

有一次,大家本来一起玩,后来他们却自己先跑了。

卡蒂雅回到家里,她很想把这件事告诉妈妈。妈妈却说:“快点去洗手,洗好了手,来这里乖乖坐好。吃东西的时候不准说话。”

小卡蒂雅越想越伤心,她内心的愤怒经过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变得越来越大。

等到卡蒂雅长大后,就变成了高个子的贝太太,人也变得不和善了。而且她最讨厌小朋友。

一天,贝太太坐在窗口,心里想着:“天气这么差,外面这么吵!这些小孩子真讨厌!”

可是她还是要出去走一走,透透气。

贝太太来到游乐场,那里有很多她讨厌的小朋友。就在这时,她看见了很熟悉的一幕。

贝太太望着那个小女孩,一种特别的感觉油然而生。

她甚至忘了继续打毛线,心中充满着从未有过的感受。

妈妈带小女孩回家后,又过了好久,贝太太还是继续坐在那里。她的眼睛里满是泪水。

这一天,贝太太对小女孩念念不忘。

第二天一大早,贝太太就坐在游乐场了。后来小女儿也出现了。看到她来,贝太太很开心。她坐在小女孩的身边,用沙子做了一个蛋糕,接着做了一个又一个。

不久,她们就一起堆了一座好大的沙堡。

第三天,贝太太又来到游乐场。

第四天,她也去了。

然后,有一天早上,贝太太望着窗外,心里想着:“阳光普照,今天的天气真好!我要快点儿去游乐场,我们说好了要玩捉迷藏呢!”

她觉得自己就像个快乐的小女孩。

绘本里的贝太太从前那么凶,强悍、不客气只是她保护自己的一种铠甲,那个委屈的内在小孩在哭泣,却一直没有被看见。直到贝太太看见小女孩的境遇而满眼含泪,心中压抑的感受和情绪才找到了出口。

接下来贝太太是怎么做的呢?

贝太太和小女孩一起玩沙子,堆城堡,做蛋糕,捉迷藏,做游戏。与其说是贝太太在陪伴小女孩,不如说是贝太太在陪伴小时候的自己。在一大一小的互动中,贝太太的内在小孩被看见,被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503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