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蝈蝈 >> 蝈蝈的形状 >> 秋虫正呢哝虫粉观奇景昆虫学博士和硕士
图说:华东师大昆虫博士办起螳螂展来源/华东师范大学(下同)
“随着上海自然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在郊外有时还真的能看到‘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动物世界里本来就十分平常的情形呢。想看看本地仅存的几种螳螂吗?”正是秋虫呢哝时,由华东师范大学生物博物馆主办,生命科学学院昆虫学博士何祝清策划的“微型昆虫生态展之螳螂展”,这几天在闵行校区甫一亮相,吸引了众多“虫粉”前往围观。
“勇斧”“大刀”“屏顶”“小魔花”……有着各式奇妙名称的螳螂,是一种较为著名的观赏昆虫,也被当宠物养。不同于其他的昆虫,比如不消停的蝴蝶、蜻蜓,螳螂喜静,可供人放在手上把玩。这个上海首推的“螳螂秀”,将持续到国庆长假结束。10多种螳螂有的是从全国各地采集得来,有些则是购买来的国外著名观赏品种。它们形态各异,有的具有眼妆斑纹,有的好似枯枝,有的似落叶。深秋之后,螳螂就将陆续结束生命旅程,所以,这几天观展真可谓机不可失。
何博士是85后,夫人也是生物专业的硕士毕业生。他说,有些螳螂还是夫人及她的学生从地处金山区的华东师大三附中新校区周边的乡间田头帮着捉来的。“螳螂属于无脊椎动物、昆虫纲、螳螂目,除了极地,广布于世界各地,尤以热带地区种类最为丰富,世界已知多种,中国已知约种。螳螂是农业害虫的重要天敌,它的生命周期均在一年内完成,成虫期大约3个月。它喜欢趴在树枝上,倒挂着,觉得这样才比较有安全感。”何博士介绍,在观展时,观众们会看到螳螂进食的惊悚场面,它吃虫一般先吃头,锁喉咬掉神经,嘎嘣脆。
大家可能还记得动画片《黑猫警长》里有一集《吃丈夫的螳螂》。何祝清解释,在野外,雄虫很聪明,会在交配后迅速飞走,寻找其他配偶。但是在人工饲养条件下,一般被放置在密封容器里,雄螳螂逃不走,而雌螳螂则会将比她小的昆虫视为食物而捕食,从而产生了“妻食夫”的现象。
作为“普通昆虫学”的授课教师,何祝清本身就是个“虫粉”,家里还辟了个储藏室,好些个坛坛罐罐里养着各式昆虫,连他的两个牙牙学语的儿子也十分喜欢观虫和逗虫。不过,何博士更多的是把研究的眼光投向生活的这座都市。“我也养蟋蟀,不是为了让它们去打斗,而是纯学术研究。上海以前是著名斗蟋产地之一,比较著名的有七宝斗蟋、崇明斗蟋等,可惜,现在斗蟋数量在大为减少。我还养螽斯,上海话‘叫蝈蝈’,本地常见的螽斯有纺织娘、条螽、似织螽等。其中,纺织娘在环境较好的农田里有分布,如浦东、金山、奉贤、崇明等地。”说起螳螂,何博士更是如数家珍:“螳螂属于肉食性昆虫,相当于动物界的老虎、狮子,居昆虫世界生态链的顶端,因此密度相对较低,一般不太常见。上海地区分布有广斧螳、棕静螳、中华大刀螳、狭翅大刀螳4种。因为随着城市化进程和农田的减少,螳螂的食物来源也在减少,导致其数量也岌岌可危……”
新民晚报首席记者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