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蝈蝈 >> 蝈蝈的形状 >> 唯美与质朴的演绎南北蛐蛐罐特点比较
蟀蟋盆分南北两派。北方以天津为代表,称罐;南方以苏州陆慕为最,称盆。所谓“南盆北罐”。时间上,北罐是清代兴起的。而“南盆”则始于宋,盛于明。加上得天独厚的制造条件和精良的工艺,“南盆北罐”的并列是值得商榷的。
一、比较历史上的南盆北罐
蟋蟀盆有南北差异,这不仅是南北气候差异的体现,更是南北文化差异的反映。南盆以精巧秀美见长,用泥多为“苏泥”,泥质坚密度较低但质地细润,成品敲之有“噗噗”声。北罐以厚重质朴见长,年份晚于南盆,其盆制作一气呵成,用泥采自北方,泥质坚密度较高,成品敲之有“当当”之音。
历史上的南盆名品有:连武之笔直节盆、宋贾秋壑之瑞毅盆、龙凤山水花卉人物进贡盆、梅梢月盆、五判盆、五鱼盆、清玩盆、商山盆、松梦盆、余家西府甘蔗段式盆等。
万礼张澄泥蛐蛐盆
北罐主要有万礼张及赵子玉,是旧时王公贵族“斗罐”的拿手武器。谁家有几个赵子玉、万礼张的物件是很有面子的事。老罐还要配上原底才更显地道,有蛇皮底、白沙底等,它对渗水性、保湿性起很大作用,所谓“慢喝水”关键在此。其中水槽要用含芳园、蓝鱼宝的,水牌最好的要用象牙制的,如用骨制或瓷制就显得档次低点。也有少量北罐外形讲究,如在罐的外面雕刻、针刺图案、彩泥镶嵌等,有些盆在外壁上还要镶嵌珠宝钻石等饰物。
二、陆慕蟋蟀盆的由来
民间的说法是,当时苏州有个姓“朱”的官迷,进贡了一只苏州上方山的“黄麻头”蟋蟀,竟然一举斗败宫中饲养的“梅花翅”。宣德皇帝便下了一道密诏,要苏州进贡一千只上好蟋蟀。
陆慕泥盆
说起陆慕泥盆得天独厚的条件,是因为有烧制金砖的御窑和特有的澄泥。传说若是真的,那么我们可以想象,朱姓官迷在苏州西南的上方山得了上品的蟋蟀,一定得想方设法觅得装养蟋蟀的器皿。他当然也知道御窑金砖的大名。于是有一天他坐着官轿出姑苏官衙来到御窑,于是窑工按他的意思精工烧制……于是乎皇帝老儿爱屋及乌,想当然的,苏州陆慕的蟋蟀盆由此也成了贡品。
所以南盆又称蟋蟀盆,当以陆慕为最,现在的盆壁和盆底厚度一般只有5毫米左右,其特点是样式繁多、外形美观。北盆的盆壁和盆底厚度至少达到一厘米,甚至有壁厚15毫米的超级大盆,其样式相对南盆简单敦实;又因为北方把蟋蟀叫蛐蛐,所以北方把蟋蟀盆称为蛐蛐罐。
三、南盆烧窑之讲究
烧金砖之窑内肚一般为圆。有人可能这样想:砖方砖大盆圆盆小,装坯填充时正好以盆坯填砖坯之空隙,同一烧制同一出。那想法便是错的。器物的燃制,火侯是有讲究的。大小不同,火候自是不同,焉能同炉。非但烧砖烧盆,凡事火候都重要。故老子《道德经》有言:“治大国若烹小鲜。”此话说的也就是这个理。
烧泥盆的窑都是比较小的,造作方便。因此八十年代初恢复传统工艺时,陆慕泥盆走在了御窑金砖之前。也因此,泥盆窑在陆慕御窑村遍地开花,泥盆带给人们经济上的好处;同时,造成的资源浪费也让人觉得可惜。
像宣德年间陆慕的各式泥盆陈列在故宫,直至清初陆墓李秀芳、杨洪兴等名手烧制的“藉”字、“霜”字蟀蟋盆也已成珍贵文物;当代名家首推袁中华制作的泥盆,其观赏性和艺术性已远远超越了实用而成为艺术珍品。
四、北罐追求实用性
北罐与南盆在盆底与盆壁厚度上,之所以有这么大差别,主要是环境因素造成的。在中国华北和西北地区,初秋季节昼夜温差很大,而且入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降温速度远远快过华东地区。如果蛐蛐罐的盆壁、盆底不够厚的话,蛐蛐肯定会受到外界气温影响而提前衰老。而华东地区(主要指江浙皖)立秋至寒露期间气温下降相对缓慢,此时房间内的温度和湿度一般正好适宜蟋蟀成长。所以南盆的盆壁偏薄对于蟋蟀更为合适。这从南北方的房屋建筑厚度可以得到考证。
此外,北方虫友为了更好的防止蟋蟀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还会在蛐蛐罐里在塘上一层三合土底,以增加盆的渗水保湿性能。这层底还有一个作用,就是保护蟋蟀的爪花(蟋蟀的脚趾,只有两只蟋蟀用来抓牢地面的身体部位)。如果三合土里加入适当的中药,还会根据所用药物不同,对蟋蟀起到安神、减缓衰老等特殊作用。这便是资深玩家所掌握的技巧了。
图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精彩回顾:
葫芦应该买当年的还是往年的
大型蟋蟀文化纪录片《国虫》
马未都讲述人生与草虫的轮回
一根绳子就能让葫芦成为经典
范匏名人八年耕耘终收获硕果
长见识!古人原来这样种葫芦
蝈蝈为何不爱叫?原因找到了
酒葫芦需要怎样煮色才能出彩
声明:本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2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