蝈蝈

散文丨我们这代人的暑假生活齐鲁壹点

发布时间:2023/5/14 18:33:43   

我们这代人的暑假生活

文/周长行

如果记忆没发生错误,我的小学和中学时期,是没有如今孩子们的暑假的。上个世纪年至年,即“文革”之前,我们学生的“暑假”是被“麦假”和“秋假”争夺而去了。假期不是教育部门划定,而是由地里的庄稼说了算!

农活大忙时,学校就会放假。为了抢收抢种,学校师生倾巢出动去参加农业劳动,或者干脆让学生各回各家去帮助家人干活。出现严重自然灾害时,比如蝗虫铺天盖地时,学校就停课动员学生拿着扫帚去到田里将一片片挤挤压压互相嘶咬的蝗虫打扫成堆,然后再挖个坑埋起来或干脆烧掉。

记忆中的假期,尽被“劳动”两字所占有。累,苦,精疲力尽,吃不饱肚子,饥渴难耐,毒日暴晒,风吹雨淋。拔麦子,一双手被麦秆勒得血糊糊的。割豆子,手脚尽被尖厉的豆荚豆棵扎出了横七竖八的血痕。割草满坡地里跑,一天下来能挣半个工。翻地瓜秧,有时能挣到成年人的工分……所有的活儿,都必须出大力流大汗,偷懒磨滑是被看作没出息的表现!逢到开学时,几乎所有农村同学的肤色都是黑乎乎的!大都瘦了一圈或半圈。所以“暑假”俩字对我们这代人基本上没留下快乐轻松的印象。

那时我们反倒不盼着放假。在我的感觉里,课堂反倒是“天堂”,风不打头雨不打脸,还能自由自在地在自己着迷的课本里或作业里或小说里天马行空,即使课外时间在铺满了黄沙的操场上嬉笑打闹,也是一种天大的享受哩!

那时我思想深处有一个“反动”观念,都说劳动光荣,我却觉得劳动累得要死,苦得要命!光荣何在!家长们的教育理念也很值得商榷,他们督促我们好好学习的唯一的最有效果的说辞,仿佛就是一句话:好好学习呀,要不,就让你一辈子两腿插在墒沟里!

如今没有多少学生懂得什么叫“墒沟”,通俗的说法就是耕耙之后的地垅。其意思是既浅显又明确,你不好好地学习,那就得在农村“光荣”一辈子。当时农村孩子的出路就三条:一是当兵,二是当工人,三是直奔求学之路。两腿插在“墒沟”里的,不叫出路,很多人认为是“走投无路”。

在那样的岁月里,我做梦也未曾想到过还有如今这样的暑假生活。

孙女和外孙放暑假了,一家人都在“去哪里玩”和“怎么玩”上,七嘴八舌。谁都有方案,但谁都没有被否决不了的方案。这样就为争吵不休埋下了“定时炸弹”。这种所谓的争吵,蛮好玩,反倒给我带来独特的快乐和享受。一是显得格外热闹,平时各忙各的,孩子们难得凑在一堆嘁嘁喳喳;二是显示我的威权和平息风暴的能力,争吵到极致,一拍桌子一瞪眼睛,谁都不敢吭声。倒不是我的霸道和蛮横起了作用,而是我善于综合各方比较合理的建议和想法,更主要的是我拍板批准度假要花多少钱,往外掏钱比较有底气的毕竟还是我。即使是在一个小小的家庭里,话语权也与钱有关呐!没钱的家长很少有玩得转的;三是,到了花钱搞定话语权平息争吵风暴之后,独属于我的幸福时刻才真正来临。

每到暑期,一家人不管去大海边,还是去大草原,还是去天南地北的什么地方,也不管在车上还是在饭桌上,逮住机会,我就得讲述一番我的没有暑假生活的学生时代。明显的忆苦思甜色彩。懵懵懂懂的里孙和外孙们听得一头雾水,偶尔他们也会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比如我们那时在劳动间隙,伙伴们也有自己的玩法:从玉米地里钻到高粱地里钻到芝麻地里钻到向日葵地里,演习电影上的打仗情景,偶尔还会发现到茂盛的青草或野甜瓜或野西瓜之类,更让我们惊喜的是野兔子突然窜起狂奔的那种画面……

孩子们每每被我的故事所吸引,常常提出要求,到爷爷讲述的情景里(农田里)去玩玩,然而,他们去过几次,却总是高兴而去,失望而归。现在的庄稼地里尽是刺鼻的农药味,连孩子们喜爱的蝈蝈都捉不到了……

现在农村不是想象中的好玩了,然而,孩子们哪里知道,我们这代人从来就没享受过所谓“好玩”的日子……

(写于年7月25日,青岛)

周长行(男),山东省济宁市人。年出生于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年参军入伍,年转业后供职于电视台直至退休。农民、老兵、记者、作家集于一身。主要著作:长篇纪实文学《伟大的我们》《鲲鹏腾飞的地方》《大山的呼唤》。长篇人物传记《不醉不说乔羽的大河之恋》《大浪淘金》。年曾执笔撰写中央电视台39集大型电视系列片《大京九》。多次获得国家“五个一工程”等奖励。《不醉不说乔羽的大河之恋》被52个国家和地区图书馆收藏。自年以来创办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489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