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蝈蝈 >> 蝈蝈的种类 >> 板儿一个农村孩子的豪门见闻录少读红楼
板儿是刘姥姥的外孙,出场时还只是个五六岁的小孩子,一无所知,因为家穷,估计连书都没读过。
五六岁的年纪,正是天真懵懂之时,对一切都充满好奇,他哪里知道大人世界的烦恼,生活现实的无奈。
眼看家里揭不开锅了,刘姥姥与板儿父亲狗儿商量着说要进城一趟,板儿听见带他进城逛去,便喜的无不应承。也许临走前板儿还跟妹妹青儿炫耀了一番,甚至兄妹俩还因只有一人能进城又磨了一次牙也说不定。
对板儿这样的农村孩子来说,能跟着大人进一次城,即便是什么都买不起,想想就很开心了。就像小时候的我们一样,能跟着父母赶趟大集,别提多兴奋了。
板儿不知道,姥姥带他进城,是有任务的。那年冬天,要进城的板儿不得不一大早就被刘姥姥叫醒,朦朦胧胧中还要被交代不少事情。比如见了人要下跪请安,不能调皮捣蛋等。
我们看刘姥姥一进荣国府时,曹公多次提到板儿,这里面其实隐藏着不少深意。
板儿是农村孩子,自然没见过什么大世面,又是一大早饿着肚子就跟着姥姥进城,因此,当板儿看到贾府下人抬来一炕桌鱼肉时,“板儿一见了,便吵着要肉吃,刘姥姥一巴掌打了他去。”
每次读到此处,眼泪便在眼眶里打转。五六岁的孩子,可能长了这么大,根本就没吃过几顿肉,又走了许多路,饿了这半天肚子,他一个小孩子,哪里能像大人那样忍饥挨饿呢?饿极了的板儿,看到食物,自然闹着要吃。
然而刘姥姥出于礼节,且此时尚未见到王熙凤,大事尚未办妥,没有人家吩咐安排,自然不能这么没礼貌的。所以当板儿闹着要吃肉时,她直接就是一个巴掌打了下去。
刘姥姥的反应,像极了生活中我们的父母,当父母带我们去朋友家做客,如果我们不懂事,在客人家里要吃要喝,多半也会招来父母的责骂甚至一顿打。
板儿是小孩子,考虑的只是眼前,饿了吵着要吃。而刘姥姥考虑的是长远,能从贾府借到银子,别说一顿肉,十顿肉也有的吃。这就是孩子的世界和成人世界的本质区别。
见到王熙凤时,此前还吵着要吃肉的板儿,却又躲在刘姥姥背后,“百端的哄他出来作揖,他死也不肯。”这一方面写出了板儿这个农村孩子的胆怯和怕生,另一方面也写出了王熙凤出场时的雍容华贵和盛气凌人。
可能有人不解,刘姥姥去贾府打秋风,为什么非要带着板儿呢?自己去不是更省事吗?大冬天的带着个孩子,多麻烦。其实不然,曹公的高明处也正在这里。
这里有几个很重要的原因。其一,从曹雪芹行文上来看,板儿势必要与刘姥姥一起出场,且要进贾府,以便曹公伏线其与巧姐后文之关系。其二,对刘姥姥来说,穷人家去富人家借钱,带着孩子,自然更易引起富人的同情心,借到钱的概率会大大增加。如果她一个老婆子白眉赤脸的去借钱,也许就吃了闭门羹也说不定。
所以,当王熙凤询问刘姥姥来意时,忍耻含辱的刘姥姥,无论如何说不出口,于是就把板儿推了出来,说“你那爹在家怎么教你来?打发咱们作煞事来?只顾吃果子咧!”
你看,带一个小孩子,至少能在关键时刻缓解尴尬。刘姥姥并不需要板儿定要说出什么,至少可以把王熙凤的注意力引到孩子身上,看到小脸小手冻得通红的孩子,相信聪明的凤姐立马就知道了刘姥姥的来意。
板儿算是个有福气的人,跟着刘姥姥进了一次贾府不算,后来又二进贾府。虽然这一次他依然怯人,不知问候,给了果子见人多了也不敢吃,但比上一次要熟多了。
板儿跟着刘姥姥,刘姥姥跟着贾母,一起游览大观园,见识到了豪门生活的日常。这大概也是板儿这辈子最接近豪门的一次经历。
到了探春房里,板儿似乎放开了不少,一会摘那锤子要击,一会又要那佛手吃,看到探春的拔步床,又跑过去认蝈蝈和蚂蚱。结果冷不丁又被姥姥打了一巴掌,这一次刘姥姥也许手下的重了,当时就把板儿打哭了。
这一段写得特别真实。穷人家带着孩子去富人亲戚家里做客,生怕孩子调皮,把人家东西弄坏了,所以在去前往往都会严格教训一番,去了之后孩子一旦不听,往往抬手就是一个巴掌。
最关键的是这一次板儿和巧姐互换了佛手和柚子,脂砚斋批语说:小儿常情,遂成千里伏线。根据前八十回里的情节和脂批,我们可以断定,八十回后巧姐被刘姥姥救出后,嫁与板儿为妻,过起了农家妇的生活,而不是续文里说的那样,嫁到了周姓财主家。
板儿大概也没有想到,自己从一个五六岁的孩子时,跟着姥姥偶然进了一次城后,自己的命运轨迹从此被改写了。如果用我们现在一些媒体流行的标题,似乎会这么说:农村小伙勇救落难女孩,谁料女孩出身豪门,最终两人喜结连理。
作者:夕四少,本文为少读红楼原创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