蝈蝈学名优雅蝈螽,
外形硕大修长、健壮美丽,
可谓形如其名。
常见蝈蝈有绿、铁两种,
绿蝈蝈最具观赏价值,
其颜色翠绿欲滴,两翼轻盈如纱,
双须高挑,神气十足,
犹如一位风流倜傥的公子。
而铁蝈蝈则多用于听叫,
其叫声种类甚多,
或急促或柔和,或清脆或沙哑;
或高亢洪亮,或低沉婉转;
或如潺潺流水,或如疾风暴雨。
早在原始社会末期,
大禹就开了崇拜蝈蝈的先河,
古文中禹就是“虫”。
《尔雅》说得明白,
禹虫叫“国貉“,又带响声,
必今之蝈蝈。
大禹是以禹虫——蝈蝈来命名的。
于是禹虫便成了大禹氏族之图腾,
后世就以禹虫的习性来崇拜,
祭祀大禹!
《荀子》记载有所谓“禹跳“,
扬雄《法言》说:“巫步多禹”,
都是说后人祭祀禹时跳的舞蹈,
好多都是蝈蝈那样的跳步。
《诗经》中相传为周公旦所作的《七月》,
以及民歌《草虫》、《螽斯》等作品,
是世界上最早的记载蝈蝈的文字。
其中的代表作《螽斯》这样写到:
“螽斯羽,薨薨兮,宜尔子孙,绳绳兮……”
展现了一个载歌载舞的欢乐场面,
整篇文字都在颂扬蝈蝈的种族兴旺,
由此产生了成语“螽斯衍庆“,
寓意子孙满堂。
中国人历来视蝈蝈为宠物,
宋代人开始畜养蝈蝈,
明代从宫廷到民间养蝈蝈已较为普遍。
明太监若愚在《宫中记》中说到,
皇宫内有两道门以蝈蝈的名字命名,
一曰“百代”,一曰“千婴”,
表达了对蝈蝈生殖能力的崇拜。
到清代掀起了前所未有的蝈蝈热,
这是中国独有的文化,
这种独特的文化至今仍在延续。
每当夏季来临,
农民们把成千上万只蝈蝈运到城市,
在一片悦耳的鸣叫声中出售。
夏蝈蝈是野生的,
一只几元钱而已。
不像冬蝈蝈需要人工孵化,
价格也要几十元一只。
夏蝈蝈是养在笼子里的,
人们用秸杆等编织成各式蝈蝈笼子,
高级的笼子结构异常巧妙。
据说明成祖要在皇城内建四个角楼,
每个楼都要“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
限令三个月内建成。
众工匠不知如何建造,
个个愁眉苦脸无计可施。
一日一工匠出去散心,
见一老人叫卖蝈蝈便买了一只,
回到驻地一看便惊呆了,
那笼子正是“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
故宫角楼就以蝈蝈笼为原型建造出来了。
冬蝈蝈养在葫芦里,
以便揣在怀里保温。
清朝有专做葫芦的太监,
工艺极为精湛,
葫芦器型多种多样,
葫芦口以名贵材料制成,
内部有黄铜丝盘成的簧,
葫芦表面制有各种图案,
形象生动,帅气潇洒。
蝈蝈也曾引起古今文人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1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