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京青年报文/北京青年报记者李喆供图/兴安前不久,文学艺术评论家、水墨艺术家兴安的新书《在碎片中寻找》在文化圈激起阵阵涟漪。书中所述的北京文学界近四十年的记忆碎片,让人读出温度,读出真情,倍感亲切。7月,骄阳似火,“青睐”视频团队驱车近百公里,来到密云水库边,在兴安所居的乡村小院对他进行了采访。六零后兴安身穿黑色印有蒙古文字的T恤、破洞牛仔,外加一顶新潮的棒球帽,比文艺青年还有范儿。葫芦架下,谈一段文坛往事,赏几幅骏马和书法,一种自由的性情和闲云野鹤般的生活在夏天的午后荡漾,树上的蝉鸣似乎也少了一分聒噪,多了一丝意趣。年,时任《北京文学》副主编的兴安召集各地作家聚会年,兴安与格非(左)在清华大学年10月,兴安在张洁(左一)的油画展酒会上年,意大利导演安德烈在兴安画室拍摄纪录片我是蒙古族,有种血缘上的情感兴安是真名吗?第一次见到兴安的人总会这样问他,每当这时,他的眼神似乎已经飞到远方,“我出生在乌兰浩特,1岁时到了海拉尔”。14岁之前,兴安生活在呼伦贝尔大草原,后来随着父亲工作调动来到北京。小时候每年暑假他都跟着奶奶去大姑家,鄂温克旗的西索木。夏天他和表哥经常要穿过一片沼泽地,去采山丁子、稠李子(当地的野果),逮蝈蝈、抓土拨鼠。零下三十多度的冬天,草原上冷得无法形容,坐马拉雪橇,身上要穿戴和铺盖两三层羊皮才能御寒。马在前面跑,被卷起来的雪粒扑面而来,打在脸上。那种寒意至今让兴安记忆犹新。在北京生活40多年了,但在兴安心底对呼伦贝尔就是放不下,“我是蒙古族,有种血缘上的情感。每个人都要寻找一种归属感,真正让我记忆更深的、更引以为傲的还是呼伦贝尔。以前我基本是两年回去一趟,现在差不多一年至少回去一趟,就是想看看故乡的草原和森林,还有蒙古马”。经常有朋友会给兴安发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jg/83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