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蝈蝈 >> 蝈蝈的天敌 >> 商人从齐白石手中重金求画,朋友看后,却摇
年,有个商人用重金从90岁的齐白石手中买了一幅画。画取回来后,他让一个懂画的朋友看,谁知朋友看了之后,直摇头,说到:“不!不!这幅画有问题!”
听到朋友这样说,商人直接懵了。要是从别的地方买到假的画还能理解,自己亲自去齐白石手中买的画,还能有假?
朋友看他疑惑的眼神,说到:“这幅画也不能说假,但是感觉是出自两个人的手笔。你看这幅画上的蝈蝈,虽然在边上,但是也十分规整。但是这幅画的主体--兰草,却有一些写意。俨然是出自两个人的手笔!难道齐白石请了代笔?”
听朋友这么一说,商人不干了,自己花重金买来的画,竟然被糊弄了?于是他带着朋友来到齐白石家。恰巧齐白石不在家,他的一个弟子在照看。
弟子听了两个人的话,对他们说:“不得不说你们真是仔细看了画的,也算是行家了。但你们只猜对了一半!”
那朋友忙问:“这是什么意思?”
弟子说到:“你们买的那幅画,确实是两个人画的,但也是一个人画的。”听他这样一说,两个人更加糊涂了。
弟子接着说道:“那蝈蝈是齐老先生60多岁的时候画的,而那兰花就是前几天画的。中间相隔二十几年,画风难免会有稍微改变,所以有些许不同,但绝对都是先生的真迹,你们大可放心!”
这时两人再仔细观察那画,发现确实蝈蝈的颜色偏淡,而兰花更加鲜艳。但齐白石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原来齐白石先生是一个很有职业规划的人,他害怕年纪大了,一些小的草虫画不好,就在60多岁时画了一批工笔虫草,但这些工笔虫草是没有补景的。
这是什么意思呢?这就好比在一张大纸上,只画一只蚂蚱或者一只蝈蝈,别的一概不画,留待日后不时之需。等到自己八九十岁了,眼力不好了,工笔画也就画的没有那么好了,恰巧又有人订这个题材的画,齐白石老先生就拿出60多岁预备下的这些工笔草虫,再补一些写意或者花卉在旁边空白的位置。
不得不说,齐白石老先生真的是未雨绸缪。但齐白石的画之所以能一直畅销,除了他未雨绸缪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他画的画吉祥寓意是扑面而来的,就是让人感觉十分生活化,一看就懂。
比如,一个瓶子里插着牡丹。牡丹代表富贵,插在瓶子里,就叫“富贵平安”。使人一看就明白,一听又很赞成,所以大家也就十分喜闻乐见了。
还有很多题材也十分精妙。比如《加官图》,寓意就是“官上加官”。这在当时也是很畅销的一个题材,因为民国时期,因为环境原因,很多官场上面、走仕途的人送礼,就是用的这个题材的画。但这样的画不好画,既不能有官的物像,但是又要表达出那个意思。
齐白石就直接玩了个谐音梗:一只大公鸡,火红的鸡冠子,背景衬的花卉是鸡冠花!不得不说,构思也是很巧妙了!
除此之外,齐白石的画,题材十分生活化。比如一束牡丹,背景上立了两只白头翁,就是“富贵白头”。在老人金婚或银婚的时候,送这样的画是十分合适的。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商界巨子来求画,齐白石一般都会画荔枝。在一幅很大的画面里什么衬景都不画,一根大树干在画幅中间,上面垂下来很大的一束荔枝,有成千上万的荔枝果实。
那这又怎么解释呢?树是木本植物,一棵树为一本,“荔”谐音“利”,便成了“一本万利”。这么好的寓意,商人自然都争相购买。
齐白石老先生画画也可以称得上“因人而异”了,也因此画的画总是供不应求。但齐白石老先生也是有骨气的,有的人给再多的钱他也不画。
沈阳沦陷后,有日本人来找齐白石画画,有给送礼的,有请吃饭的,还有的请他去照相。但齐白石心里很明白:他们无非是想让自己拼了命给他们画画,之后再带回国去发财。
当时的齐白石已经70多岁了,和他们硬碰硬肯定行不通,索性把大门紧紧关上,门里头加上一把大锁,有人来叫门,就先在门缝里看看是谁,能见的就开门,不能见的,就让女仆回说:“主人不在家!”倒是省了不少麻烦。
后来局势更紧了,齐白石索性在门上贴了一张大纸,上边有十二个大字:白石老人心病复作,停止见客”。
好在后来新中国建立,齐白石才又开始了平静的晚年。
纵观齐白石的一生,从一个贫穷的山村,靠自己的努力跻身北京画界,实属不易。所以他在画上下的功夫,花的心思比其他人更多。
为了养家,他还把自己的画标价略低于当时的其他画家,从而使自己的画作一传十十传百,名气自然就养起来了。
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成功,付出足够的努力,才能看得见光明!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未来总会属于你!
参考资料:《白石老人自述》《齐白石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