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蝈蝈 >> 蝈蝈的天敌 >> 大黄鱼作为曾经的爱国鱼,我的悲剧该如
先给大家上几道上海陆家嘴某高端餐厅以大黄鱼为主料的特色菜。
鱼子配黑醋黄鱼冻老上海熏鱼水晶萝卜狮子头鲜椒麻香黄鱼片
干贝锅贴大黄鱼以上图片均来自网络虽然,这几道菜用的并不是金贵的野生大黄鱼,却也是口感不输野生大黄鱼的半野生深海网箱大黄鱼。为了追求口感,这些两斤以上的大黄鱼要在网箱中待够3年的时间,虽然较野生大黄鱼便宜不少,却仍旧属于价格高高在上的高端食材,普通民众还是只能用来看热闹。
35cm的规格才一斤,两斤以上的大家脑补不得不说,如今的大黄鱼,早已经不是六七十年前的平民海鲜,而是成了我们大多数人眼中最熟悉的陌生鱼。
说熟悉吧,确实再熟悉不过了。虽然野生大黄鱼很难吃到,年,我国养殖大黄鱼的总产量却已经达到19.8万吨,超过当时国内野生大黄鱼捕捞记录,是如今国内海产养殖鱼类中产量最高的鱼种,无论是否禁渔期,养殖大黄鱼在市场上的供应源源不断,价格也相当亲民。
大黄鱼养殖网箱正在投喂饲料说陌生吧,对于吃惯了海捕海鲜的沿海地区居民来说,就算是禁渔期,也很少会去买常规的养殖大黄鱼,毕竟这肉质软烂如豆腐,还有一股特别的腥味,感觉就像另一个鱼种,而野生的大黄鱼早已经成了高不可攀的存在,基本进不了寻常人家的门。
大黄鱼的尴尬现状,既是大黄鱼的悲哀,更是我们的悲哀。就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大黄鱼的悲催鱼生。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物资匮乏。那个时候,养殖业完全靠不上,仅仅依靠小农经济,无法向全国人民提供足够的优质蛋白质。
于是,人们把目光纷纷投向了国内将近2万公里的海岸线和其中的四大渔场,希望借助丰沛的渔业资源,丰富国人的餐桌,而大黄鱼,就是其中最主要的鱼种之一,我国的海洋渔业捕捞遂进入蓬勃发展期。
历经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洗礼,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对中国的渔业进行了毁灭性打击,一方面允许日本国内的钢铁渔船进入中国海域大肆掠夺,另一方面对中国的渔船进行大规模破坏。
国内的渔船,从抗战前的艘,骤减到艘,反倒是让沿海的渔业资源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喘息,近海渔业资源得到了有效的恢复。
因为不用像种地一样,需要耕地、播种、除草等各个环节落实到位,再加上老天赏脸,才能有口吃的。
捕鱼,你只要有一艘渔船,不怕吃苦,敢乘风破浪,在那个渔业资源丰沛的年代,想不爆网都难,唯一的问题就是船难的风险实在太大,正所谓富贵险中求胜。
坐拥舟山渔场的江浙沿海地区从来都是被大(小)黄鱼、墨鱼、带鱼等渔汛滋养得不行。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当时再寻常不过的大黄鱼,早已在各路人马眼中,成了一座小金山,谁都想来敲上一锄头。
除了偷偷跑过来偷鱼的日本渔船,不但当时的国民政府看到渔业“蒸蒸日上”想着收归国有来管理,江苏和浙江地方政府更是因为渔业商品税,争得互不相让,面红耳赤,反而被当时上海的青帮大佬杜月笙给钻了空子。
借着天时地利人和,上海商界,在杜月笙和银行巨头伯牵头下,置办了大批冷藏设备,吸引渔民去上海卸货。
虽然要收取4%的抽成(当时的崇明县政府,收取销售额的0.5%作为商品税),但鱼在上海能卖出比在舟山、宁波等地更高的价格,再加上冷藏设备能够延长鱼的保鲜期,还有上海商界提供的贷款绿色通道,还是引得渔民争相去上海,形成了一个垄断海鲜市场。
图片来源:地球知识局当时,国内还没有把注意力放到怎样保护渔业资源上,而是想着怎样改进捕鱼技术,捕更多的鱼。对于东海的主力渔业资源大黄鱼来说,悲剧的命运除了被战争按下几年暂停键后,仍旧继续上演,并且愈演愈烈。
年,两艘来自福建惠安县的渔船,来到江浙海域展开了著名的“敲罟(gu)”作业,来捕捞大黄鱼。
敲罟,这种在明朝嘉靖年间在潮汕地区盛行的捕鱼方法,终于还是流传到了东海。简单点来说,就是几条船围在一起,敲竹板,利用敲击声,让大黄鱼这种石首鱼头部的两颗石耳发生共振,造成昏厥,进而大小通吃,一网打尽。
这种颇受诟病的捕鱼方法给当时的大黄鱼种群带来了致命的打击。好在当时的有识之士看到了它的危害,终于在年,国务院下达了禁止作业的命令,拯救大黄鱼于水火,可惜,这只是回光返照而已。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每年的农历四五月间,是大黄鱼的渔汛期,在有鱼群出没的海上,到处都是此起彼伏的“蝈蝈叫”,一网下去,几万斤是家常便饭。在年,两只鸡蛋就能换一斤大黄鱼。
随着捕捞工具的升级,和捕鱼大军的不断扩张,大黄鱼种群面临的压力有增无减,很快,高潮就来了。上世纪70年代,随着近海大黄鱼的枯竭,渔民们终于在外洋发现了大黄鱼的越冬场。在经历了两次大规模的围捕后,大黄鱼终于元气大伤。
年,多对大围网机帆船对越冬场里超大的大黄鱼鱼群展开了大围捕,也让舟山渔场的大黄鱼产量由10万吨猛增到16.81万吨,创造国内大黄鱼产量的最高记录。
产量上来了,价格自然就得下跌,大黄鱼的价格一度跌至每斤五六分钱。巨大的产量,根本来不及消化,就只得由国家出面,号召大家都来吃“爱国鱼”。在舟山当地,那些来不及晒鱼鲞的小个头大黄鱼和其他杂鱼只能用来喂猪。
产量的高峰给东海的大黄鱼种群带来了致命的打击,自此以后,舟山渔场等大黄鱼的产卵场再难形成渔汛,并在随后的几年,一步一步走向枯竭。上世纪八十年代,国家为保护大黄鱼资源,在福建宁德开展大黄鱼人工繁育研究工作,终于在年,实现了关键技术的突破,国内的大黄鱼养殖开始慢慢实现产业化。
产量是上来了,可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首先是环境污染,近海浮排养殖,除了养殖污水,严重污染了近海水体,更带来了白色污染。然后就是颇受诟病的饲料问题,大黄鱼养殖的饲料主要依靠海捕的野生杂鱼。
养殖大黄鱼产量占全国70%以上的福建宁德,每年的消耗量就高达80万吨,这些杂鱼可都是海洋的根本啊!
当然还有滥用抗生素药物等等养殖业无法避免的问题,为了人们的餐桌,付出的代价却比预想的大得多。好在大黄鱼养殖业已经从近几年开始改造升级,目的自然是希望能将养殖业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
除了发展养殖业,浙江早就在为恢复野生大黄鱼种群开始努力了,去年更是以省级重点项目形式开始推进,打算实打实做出点成绩出来,初期的目标就是在三年内,将东海野生大黄鱼资源恢复到吨。
虽然,跟养殖业的19.8万吨比起来,真的只能算是个零头,但如果真能实现这第一步目标,还是值得让人欢喜的。毕竟真正的大黄鱼来自大海,而不是人们的养殖鱼排和网箱。
结语
大黄鱼,一个充满财气和喜庆的名字,估计很多老一辈喜欢吃海鲜的人,都会盼望着它有一天能归来,不单是为那口味道,也不为那个念想,只因为这世上就一条大黄鱼,东海大黄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