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蝈蝈 >> 蝈蝈生活环境 >> 三国志曹操25个儿子个个人精,曹魏政
曹操各方面能力都很强,
打仗强,玩政治强,
生儿子也很强。
据史料记载,
曹操一共有25个儿子,
咱耳熟能详的起码有三个,
曹丕、曹植、曹冲。
曹丕曹植俩人是同胞兄弟,
与曹操并称为“三曹”,
还有一段与“洛神”之间不得不说的四角恋。
曹冲则是因为“曹冲称象”这个典故,
为广大少年儿童津津乐道。
但除了这三个有名的儿子,
曹操其他的儿子也不差。
长子曹昂忠肝义胆,性情谦和,
在与张绣的战斗中为救曹操而死。
“黄须儿”曹彰骁勇善战,
为曹魏政权履历战功。
虽然曹昂曹冲都英年早逝,虽然有的孩子年纪尚幼,
可丕彰植三人各有千秋,且都为卞皇后所生,
如果能精诚团结,定是曹魏统一三国。
但为何历史的走向却没有按照这个剧本走下去呢?
有人说:都是曹丕惹的祸。
真的吗?
1.
曹丕的政治漏洞
曹丕上台之后,
着手清算了两股势力。
第一股是宦官,
第二股是外戚,也包括皇亲国戚。
这是基于东汉末年的经验教训,
有效防止了宦官外戚的专权。
但他千防万防,忘了另一股势力
——权臣。
曹丕的设想是很美好的,
宦官外戚不能干政,
亲兄弟被封印在一小片封地里,
除非皇帝召见不得离开,
这样,权力完全集中在自己手中,
但如果皇帝昏聩无能呢?
如果皇帝年幼无知呢?
一个家庭一天还有那么多鸡毛蒜皮,
一个国家每天要处理的政务就更多了,
皇帝没能力处理,只能交给权臣。
这个弊端在曹叡后期就体现出来了。
曹叡死后,年幼的曹芳即位,
曹爽与司马懿各怀鬼胎,争权夺利,
最后曹爽死了,曹魏正式成了司马家族的天下。
2.
曹丕并不坏,只是缺少爱
曹丕在许多影视作品里,
都是一个阴狠狡诈的形象。
他想逼死曹植,
这就有了后来的《七步诗》;
他还逼走兄弟,
让“黄须儿”郁郁而终。
于是我们同情弱者,仇视上位者。
但若是了解真正的三国历史就会知道,
曹丕也是一个受害者。
他的父亲各方面能力都很强,
唯独在培养接班人方面太过优柔寡断了。
而曹操的优柔寡断,
直接导致了曹丕的疑神疑鬼。
3.
给你希望,又吊你胃口
长子曹昂死后,
曹丕几乎成了世子的不二人选。
其母亲为卞夫人,曹操的正牌夫人,
他又是卞夫人的长子,
根据嫡长子继承制,
曹丕是未来世子无疑。
可曹操就是喜欢他的弟弟曹植,
又不放弃曹丕,
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他以为自己培养了两张王牌,
殊不知这俩人早就成了一个笼子里的蝈蝈,
私下里斗得你死我活。
曹丕文采不如曹植,可谋士个个给力,
若论用人、治国、玩手段,直接秒杀曹植。
几轮考试之后,
曹操也觉得曹丕更适合当皇帝,
可他还是对曹植藕断丝连,
该给的磨磨唧唧,该断的犹犹豫豫。
这就让曹丕非常没有安全感,
同时也将一母同胞的兄弟当成了一生的假想敌,
这种情况下,让他们精诚合作,
简直是做梦!
4.
在自己儿子面前,羡慕别人小孩
我们现在都知道:
养孩子,千万切忌和别人攀比。
可是曹操不知道,
他曾在赤壁大败之后,
当着曹丕的面发出喟叹:
“生子当如孙仲谋!”
这句话本来是对孙权的欣赏,
可听在曹丕耳朵里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你说生儿子应该像孙权那样,
这就是说我曹丕一无是处喽。”
当着自己儿子的面夸别人的小孩,
是为人家长的大忌。
曹丕就是因为这句话一直不服气,
在上位之后憋着劲儿跟孙权干架,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三路伐吴”。
曹丕下了血本,派曹仁、张辽、张颌、徐晃等名将上前线,
可结果却是:
洞口之战,魏军败退;
江陵之战,魏军撤军;
濡须之战,魏军大败。
曹丕7年内三征孙权,
消耗了大量国力,却次次都大败亏输。
原因或许有很多,
但为了证明自己,一定是其中一个。
5.
曹魏的失败,也是教育的失败
曹魏政权一步步走向灭亡,
原因或许有很多,
但教育的失败一定是其中一个。
曹操很多事都十分果决,
唯独在挑选继承人方面一直优柔寡断,
给了儿子们希望,又让他们失望。
有人说,最是无情帝王家,
即使曹操不这样做,
兄友弟恭也是不可能的。
这点我百分百赞同,
可曹操但凡是果决一点点,
早些断了其中一个孩子的念想,
增加另一个孩子的信心,
曹丕或许就不会对兄弟有这么多的猜忌,
对胜利有这么大的执念。
但我们要承认的是,
每个人都有弱点,
曹操如此,曹丕也如此。
曹操对孩子们的心软,
导致了曹丕对兄弟们的心狠;
曹丕对兄弟们的心狠,
又导致了曹魏对于权臣的依赖。
历史这个大编剧,
随随便便就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扇一下翅膀,
然后将历史篆刻成现在这个样子。
无比精彩,
十分唏嘘!
不在意时光飞逝,也不在意雨雪飘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