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谷雨四月天,五月立夏和小满。
每年5月5日或6日,是为立夏日。立夏,是二十四节气的第七个节气,夏季的第一个节气。
立夏之后,昼长夜短,夏季真正开始。
宋代王安石曾说:“石梁茅屋有弯碕,流水溅溅度西陂。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
我国在战国末年,就已经确立立夏这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立,建始也,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这里的“假”,即“大”的意思,是说世间万物进入了快速成长的时期。预示季节的转换,以此安排农事活动。
《逸周书·时讯解》云:“立夏之日,蝼蝈鸣。又五日,蚯蚓出。又五日,王瓜生。”
一候,蝼蝈鸣。田间、草丛或屋檐下的蝈蝈、蝼蛄开始鸣叫,乘着徐徐的凉风,初夏的夜晚增添了几分清新与生机。
二候,蚯蚓出。蚯蚓感受到大地的阳气,钻出地面,疏松了土壤。“阴而屈者,乘阳而伸见也。”万物感阳气而生发,更加伸展。
三候,王瓜生。谷雨前后点下的秧苗,迅猛生长。王瓜的藤蔓开始迅速攀援,红的、黄的、绿的果实开始挂上枝头。
明人《莲生八戕》一书中写有:“孟夏之日,天地始交,万物并秀。”立夏时节,万物繁茂,大地充满生机,欣欣向荣,人们人们迎着初夏的凉风,于一片蛙鸣中,憧憬着今年的收成。
北方,冬小麦于夏日的初阳下扬花灌浆,油菜在努力成熟。花丛中飞舞的蜜蜂还在忙碌,槐花飘香,村头的养蜂人带着面罩忙着打蜜。空气中氤氲着槐花蜜的清香。
南方雨水增多,气温骤然升高,趁着雨水,人们赶快下秧,插秧,春播作物的除草、施肥。
即使繁忙的农时,也不会影响人们来一场仪式,以表示对夏日的欢迎。
我国从古到今都有举行立夏祭祀的习俗。古代的帝王要到京城的南郊,举行迎夏仪式,君臣着红色礼服,身上佩玉,所乘车马、配饰,皆为红色,表达对未来幸福日子的向往。
民间也有拜祝融的习俗。祝融为火神,在五行中,火对应方位中的南方。广州的南海神庙,每到这一天,很多民众去祭拜火神祝融,祈愿未来日子平平安安,红红火火。
饮食,也是人们表达节日情感的普遍方式。古代有帝王赐上年藏冰给百官的习俗,名为“饯春”,有依依不舍的送春之意。
“立夏吃了蛋,热天不疰(读音zhu,去声)夏。”立夏之后,天气渐渐炎热,许多人会有身体疲倦之感,特别是小孩子,食欲减退,逐渐消瘦,称为“疰夏”。据说给小孩子在胸前挂上煮熟的鸡鸭鹅蛋,可避免疰夏。于是,立夏这天吃蛋的习俗就延续下来了。
也有一些地方,于立夏当日,煮好鸡蛋,用织好的网袋装起来,挂于颈上,呼朋唤友,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斗蛋游戏,这是孩子们最开心的事了。
不仅仅是吃鸡蛋,在立夏这一天,人们还有尝三鲜的习俗。地三鲜:蚕豆、苋菜、黄瓜;树三鲜:樱桃、枇杷、杏子。水三鲜:海螺、河豚、鲥鱼。
民间有一种风俗,平时是不称小孩子体重的。但是,立夏这天,却要专门称体重。司秤人一面打秤,一面说着吉利话。
称老人要说:“秤花八十七,活到九十一。”称姑娘则说:“一百零五斤,员外人家找上门。勿肯勿肯偏勿肯,状元公子有缘分。”称小孩子则说:“秤花一打二十三,小官人长大会出山。七品县官勿犯难,三公九卿也好攀。”并且,打秤花只能从里往外,不能从外往里,也就是从小数往大数打,是渐渐增多的意思。想必古人是没有减肥的观念的,心宽体胖是福气的象征。
在传统的五行观念中,夏对应人体的心。所以,在夏季,我们要养好心,心主五脏。心平气和,用心品味大自然赋予我们的四季芳华。
南宋诗人陆游说:“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夹路桑麻行不尽,始知身是太平人。”
走过令人瑟缩的严冬,作别眼花缭乱的春天,我们从惊蛰到谷雨,从春天到夏天,心里承载着太多的感动、忧伤与怀念。翠柳成行,莲已亭亭,高山挽着流水,开始歌唱。
“生如夏花当绚烂,不动声色随夏长。”繁花落尽,不是凋零,是新生,是希望,是生命破茧成蝶的酝酿和见证。
珍惜大自然赋予我们的每一缕阳光,迎风起舞,同这个世界深情相依,一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