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制鸣虫葫芦堪称我国民俗文化的典范,具有极高的实用、赏玩与收藏价值。在上百年发展历程中,范匏匠人们或师法自然,或借鉴其他工艺品样式,创造、制作了数十种造型丰富、形制各异的葫芦器型。而作为中国的代名词,产生年代更为久远的手工艺品——瓷器,为范制葫芦提供了许多创作灵感或参考。下面这三种经典鸣虫葫芦器型,就是参照瓷器样式范制而成。荸荠扁“荸荠扁瓶,清代流行的一种瓶式。直颈较粗,有撇口与直口之分,器腹为扁圆,形如荸荠,圈足”。——摘自百度百科。据说这种器型为清代康熙年间首创,到晚清同治、光绪时期官窑又开始流行。除瓶颈处样式略有变化外(康熙时多为直颈,晚清时变为粗短锥颈),造型千篇一路,鲜有变化。在模仿、吸收这种瓷器形制的基础上,范匏匠人研究出了荸荠扁的葫芦器型:腹部扁圆,形如荸荠,腹部以上部位长直,好似圆筒。不过与瓷瓶相比,荸荠扁葫芦为了照顾养虫发音的用途,在器型上做了不少改进:首先,将腹部以上翻儿的部位(即瓷瓶的瓶颈)由下及上逐渐加粗,直到葫芦口处的直径与腹部相同,形成明显的喇叭口形状。这样加粗的好处大概有三方面,一来方便鸣虫进出,二来便于葫芦扩音,三来外观待加装口盖蒙芯后更为协调。其次,荸荠扁葫芦的底向内凹入,而非像瓷瓶那样为圈足。这样做的目的,个人分析大概有两种原因,一是放置更加平稳,毕竟葫芦口径较小,如果使用圈足意味着葫芦放置时与桌面接触面更小,不利于保持整体稳定;二是圈足范制难度较大,会降低了葫芦的成材率。荸荠扁是非常经典的鸣虫葫芦器型,扁圆的肚是油葫芦良好的栖身场所,长长的翻又是很好的扩音装备,从器型上看,荸荠扁就是天生的养虫利器。同时,荸荠扁身形较为高大,装配口、框与高蒙芯后,颜值更加出众,具有很高的欣赏与收藏价值。渣斗渣斗起源于晋代,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瓷器样式。它外观一般为喇叭口,宽沿、深腹、平底,形状有些像樽。关于渣斗的用途,从它名称中的“渣”字就能窥探一二。据说这是古人盛装食物残渣或茶渣之物,也有人认为它们用于盛纳漱口水。从实用性角度看,渣斗算不上什么雅器,但从文化或者艺术角度来看,它却是不折不扣的精美艺术品。渣斗这种阔口、大腹样式很适合蓄养诸如马蛉此类中小型鸣虫,因此范匏匠人借鉴渣斗瓷器的形状,范制出了渣斗器型的鸣虫葫芦。经典的渣斗器型葫芦在外观、各部位比例方面与渣斗形瓷器极为接近,仅在口与底两处略有不同,即葫芦的口径与肚相当,而不似瓷器那般开口更大;底部更为简单,不像瓷器那样制成圈足。现在渣斗葫芦还有一种改良体,好似由经典的渣斗器型拉长变形所得,肚与翻的高度较高,相应葫芦整体身形也变高。这种变化究竟是不是从葫芦出音的实用性考虑(因为翻拉长会进一步优化鸣虫出音效果),我们在网上公开的信息中未找到准确答案。此外,网上有人将这种高身器型称为渣斗,而将上面那种矮身器型称为漱口盂。关于以上两点,如果圈内的朋友对此有考证,欢迎提出自己的见解。沙酒壶酒文化在我国源远流长,为了方便斟酒饮酒,古人发明了盛酒的酒具——酒壶。有一类陶制或瓷制酒壶,主体呈圆台状,自下而上逐渐收缩,接近壶口处却又陡然外扩,形成喇叭口。壶身状如花瓶,造型颇为简约而大气。大概由于陶制酒壶磨损后产生砂粒,因此人们称其为沙酒壶。在用来蓄养阴虫的葫芦中,有一种形似这种酒壶的样式,它就是沙酒壶。除了外观酷似酒壶,形状特点鲜明之外,沙酒壶最大的特点,恐怕就是它兼具阴虫葫芦与蝈蝈葫芦的器型特征:它的翻位于葫芦上部,翻短而肚长,这点与蝈蝈葫芦一致,而与其他阴虫葫芦恰恰相反;但是它的底却为平底,底的形状又与大部分阴虫葫芦一致,不是蝈蝈葫芦那样的尖底或椭圆底。因此我们感觉,沙酒壶是最不像阴虫葫芦的阴虫葫芦了。大概是因为好酒的缘故,个人对沙酒壶葫芦有种莫名其妙的亲切感,尤其是那种花模范出的带有文字或图案的葫芦。有时甚至在想,如果不用它来养虫,而是改造成为真正酒具,应该也是可行的。题外话范制葫芦过去、现在的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zp/81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