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蝈蝈 >> 蝈蝈的形状 >> 青未了广播陪伴的日子齐鲁壹点
有科学家专门研究过不同人睡觉时的爱好,通过每个人睡觉前的不同爱好来分析性格,挺好。每个人睡觉时都有独特的喜好,有人喜欢抱着枕头睡,喜欢浪漫的同时又渴望占有一切;有人喜欢与被窝赤裸相见,率性坦然,怎么舒服怎么来;有人喜欢睡觉时像猫一般缩成一团,缺乏主见还缺乏安全感,需要一场恋爱来拯救;还有人喜欢睡觉时翻来覆去,将被子弄得像烙饼一般,顽皮至极也幽默可爱至极。
如果问我睡觉的时候有什么特殊的爱好,我想那便是听点东西了。
我现在已经养成了习惯,每晚睡觉的时候必须有点声音才能睡得着,我睡眠质量极好,外面即便是打雷放炮,也很难将睡熟的我叫醒,我家紧靠着高铁站,每晚高铁呼啸而过的时候,震得玻璃似乎都要晃动起来,但是对我的睡眠完全没有影响。我可能上辈子是头猪,贪睡的猪。
听什么呢?什么都可。我喜欢听一切的声音,评书,相声,歌曲,戏曲,没有我不爱听的。骑电动车的时候我喜欢听歌曲或戏曲,做饭的时候我喜欢听评书故事,晚上睡觉的时候我又喜欢听相声,我尤其喜爱德云社的相声,最喜欢郭德纲的单口相声,单口相声里又最爱那种讲神鬼妖狐的长篇单口相声。
所以在我睡觉的枕头旁,总会有找得到一台收音机。
记忆中我家应该是先后有很多个收音机的,其中有一个在父母吵架的时候被我妈摔坏了,还有一个在我和父亲吵架的时候被我父亲摔坏了,我想他们当时应该是气愤至极,所以才能做出这样不理智的行为,倘若换作我,我宁肯忍一忍也绝不会摔掉自己喜欢的东西,摔坏了还要花钱买新的,何苦来着呢?
我们家第一个收音机是熊猫牌的,喇叭很大,颜色是厚朴的黑色,还带有一根可以挂在手腕上的黑绳,我依稀的有些印象。每到夏天的时候,纳凉的树底下总会有些个老爷爷捧着个收音机,摇晃着个大蒲扇,自在逍遥。我也曾学过他们的样子,端着个比我头还大的收音机混入乘凉的人群,拨弄些声响来,表示我家也有收音机,逗得那些老人们呵呵一笑。如今一晃,二十多年过去了,我长大了,那些老人可能却不见了。
我真正喜欢上听收音机还是在初中时期,我初中时学习并不太好,也不懂得努力,而且既馋又懒。我深知自己在班上很讨人厌,所以内心也总是充斥着深深的自卑。尽管我学习并不太好,但父母却总是借口怕影响我学习不安有线闭路电视。每当班里同学聚在一起讨论当时最流行的《仙剑奇侠传》时,我总也插不上话。
没有电视看的时候我便喜欢上了听收音机。
家里是有一台收音机的,那是母亲在夜市上花三十块钱买来的,母亲是基督徒,她喜欢听香港的良友电台(香港地区的一家传播基督教的广播台)。我也曾听过这些节目,当然还悄悄听过一些宣扬资本主义腐朽生活的“敌台”。我就是一时的乐趣罢了,那种节目是用短波来听的,声音不清晰且极易被各种信号所干扰,我没那个耐性。好朋友赠送给我一个酒盒子里带的,印着“金泰山”字样的圆型银白色收音机,它跟随我多年,最终也因着搬家的缘故不知被丢到了哪里,那个收音机远看和MP3并没有区别,它有一个不会显字的假屏幕,还有两个按钮和一个开关。在那个听歌的MP3刚刚火起来的时候,很多收音机都是做成MP3形式的样子。我也喜欢在公交车上或者外出的时候在耳朵里塞上两个粗劣的耳机,假装我兜里装的是MP3一般。
那时候每天晚上八点到十点,很多电台都在播点歌节目。我现在脑海中还能清晰地回忆出几个主持人的名字。这类节目会放歌,大街上流行什么歌便放什么歌,那阵子也是刀郎,庞龙最火的时候,大街小巷先是传唱着《老鼠爱大米》然后又是《两只蝴蝶》,随后是《秋天不回来》,《猪之歌》等等。街上音像店里流行什么歌曲,收音机点歌台上也就点播什么歌。但除了点歌以外还能发交友信息。十条信息中得有九条半是男孩找女朋友的,当时年轻人们的手机刚刚普及,也热衷于交友。那时候人们丝毫不担心自己的信息被泄露,可以在广播平台上随意发出自己的电话号码和QQ号码,但我却无心听他们的交友信息,因为每个人的交友信息内容都大同小异,主持人的普通话也良莠不齐,但语速都极快,尽可能地将每一条交友信息都广播出来。我猜想往那个平台上发送信息的费用应该不低,大概一块钱一条吧,当时一块钱可以买六个馒头或三个糖三角。
如今想想,当时那些频繁往交友平台上发送信息的人大都是来这个城市打工或求学的年轻人,他们的宿舍简单又简陋,身边也没有多少亲戚和朋友,在网络刚刚兴起还并不普及的年代里,或许每一个交友信息背后都隐藏着一个城市里不安的灵魂。有多少恋人能够通过那些交友平台走到了一起,我不得而知,但我想当时往交友平台上发送广告的那些年轻人,如今恐怕早已不再年轻了吧。
十点过后,有些广播台就要下班了,想想这些电台主持人也是相当不容易。风雨无阻不休息,逢年过节也不休息,每当城市里华灯初上,人们缩在被窝准备睡觉的时候,这些主持人还在坚守在电台一端,把自己最好的嗓音播讲给每一个听众。
但有些省级电台这个点还是不会休息的。他们要播到凌晨呢。这个时间点的广播内容对于我们那个年纪来说是相当值得好奇的,因为这个时间点的广播内容是专家讲座时间。专家讲座的内容在白天会被我们这些青春躁动的男生聚在一起猥琐地津津乐道着,我至今医院的主任的声音是极有磁性和悦耳好听的,节目一般是主持人做个简单的介绍,然后就是听众拨打进热线电话,专家针对患有各种不同疾病的听众们解疑答惑。
印象最深的是孟氏拔罐的创始人孟所长的讲座,他一口流利的山东话朴实极了,像极了我的化学老师。他也是我所听过的坚守讲座时间最长的专家,至今还能在电视和广播上听到他的声音,他坚持了少说也得有十几年了。他的讲座堪称的上是当时收音机里的一股清流。
如今想想,当时的一些专家还是会有些医者风范的,他们有扎实的医学功底,规劝各类患者,劝他们不要担心,及早就医,并耐着心地倾听着每一个打电话的听众们的各类问题。
如今各医院广告铺天盖地,各种医疗骗局令人触目惊心,我突然又怀念起了那些在广播台上做讲座的专家们。尽管知道这是他们做广告的一种手段,但他们起码还遵守着自己作为一名医者的良心和操守。
广播中也不乏有些很优秀的节目。我当时最喜欢听的节目是生活频道的《老鲁一家亲》,围绕老鲁一家子的家长里短,老鲁一家都热心肠,老鲁叫鲁大海,他的老伴叫齐秀莲,女儿叫鲁小丽。让人听起来就仿佛老鲁是我们家楼上的邻居一般。
这期节目好像播出了十多年,如今我在广播中没有再听到过了,我想大概这期节目停更了吧。也不知这期节目播到了最后,老姑娘鲁小丽到底嫁出去了没有。
同样喜欢的还有蝈蝈和江南主持的《娱乐双响炮》,这期节目以各种笑话为主,我特别喜欢江南主持人,他那一口幽默风趣的东北话比赵本山还有趣,他还会根据剧情模仿出各种人物独特而又夸张的声音,我喜欢极了这期节目。这档节目笑话的主要来源都是来自听众们的来信,在那个电话和网络还并不普及的年代里,在那个笑话真的是笑话,不是黄段子的年代里。我还曾给他们寄过一封信,投了几个笑话,也不知他们收到没有。
在抖音上刷到过蝈蝈和江南的视频,视频中那个风趣幽默的江南原来已经鬓角斑白,脸上的皱纹也十分明显,我不觉对着手机叹息一声。
到了高中时期,我住了三年宿舍。每晚十点钟下晚自习,回到宿舍后我和舍友唯一的娱乐就是倾听广播了。但要把收音机藏好,因为一旦被老师和学生会的同学发现,那就意味着你的收音机使用期限到头了。收音机还是那种类似MP3形式的收音机,学校小卖部的华太电池五毛钱两节,但却极度不耐用,往往我们听着听着便睡着了,第二天起来才发现收音机已经没有电了。除了电池不耐用外,耳机也不耐用,常常不知怎么回事就有一只耳朵不响了。如今试想一下,三两块钱买来的耳机质量能好到哪里呢?
那时候每晚还是会有点歌交友的节目,但是我们下了自习回到宿舍后这类节目也早已结束。好在当时的生活频道转载了其他一些广播电台的优秀节目,我们最喜欢的是《张震讲鬼故事》和《叶文有话要说》。
听《张震讲鬼故事》是需要极大的勇气的,这也是我唯一一个听了后睡意全无的节目。宿舍的舍友们也都在听这个节目。听的时候屏着大气不敢呼吸,节目结束后,宿舍里凡是听节目的同学几乎都没有一个睡着的,声音静悄悄,交流着听节目时候的恐惧。甚至因为恐惧,我们常常两人挤一个被窝,然后一人一个耳机抱在一起听。
《叶文有话要说》是一档很棒的谈话类心理情感节目,主持人叶文是个操着东北口音的女主持人,人们说她直爽,但我却觉得她像个强势能干的女班主任。我们喜欢把这个节目当成娱乐节目来听,总感觉那些给叶文打电话的人是有受虐倾向的。他们明知自己做错了还喜欢听叶文对他们犀利的点评甚至刻薄的批评咒骂,叶文给每一个婚姻不幸福的人出的点子几乎都一样——不能过就离!
那时候还格外喜欢听郭德纲的相声,有一档节目做得很有趣,里面会转播德云社的一些相声,但自从郭德纲和央视闹了不愉快后那档优秀的节目立刻下架了。
08年汶川地震的时候,整个校园里的同学都在班里泪光闪闪地看募捐晚会,晚自习下课了,晚会却没有结束,同学们不愿离去,老师赶我们走,好在我们还有收音机,好在那时候所有的广播电台,包括那些做讲座的,点歌交友的,都变成了晚会的转播。那首经典的《我有一个强大的祖国》就是我们在广播中听到的。
后来我才知道讲故事的张震没有在讲故事的时候把自己吓死,他的电台广播也拍成了电影,但差强人意,远不如广播电台上讲的故事精彩;总是让人动不动就离婚的叶文也被广电封杀下架,我们为听不到这样有趣的节目感到有些惋惜;庆幸的是郭德纲的德云社办得风生水起,龙子科的徒弟也刚刚招收,一派欣欣向荣的样子。
一切似乎都变了,而一切似乎又都没变,在变与不变之中,我最美好最幸福的时光却离我远去了。就像我突然想再买一个类似当年那样的,必须插上耳机才能出声音的收音机,但却买不到了一般。
如今我依然喜欢听广播,我怀念以前那段有广播陪伴的日子。
我的床头专门摆放了两台收音机,手机中也专门安装了三个听广播的APP,有一个还常年冲了会员,我喜欢在睡觉前打开它们,倾听每一个不同的声音,感悟每一个有趣的故事,更重要的是,让我一个人的时候不至于太寂寞。
作者介绍:孙情,喜欢写东西的普通90后中学思政老师。
壹点号孙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