蝈蝈

太极拳推手是在平衡中寻找和创造可乘之机

发布时间:2023/5/26 10:58:06   
哪里医院治疗白癜风较好 https://jbk.familydoctor.com.cn/bjbdfyy/
彭洋出诊时间 http://m.360xh.com/xinwen/3259/65468.html

对“柔弱胜刚强”中“胜”字的含义,我赞同与苏轼“高处不胜寒”中“胜”字是一样涵义的观点,即“胜”字的涵义在这里是“承受”的意思。

《道德经》第三十六章“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我理解是想着要歙之、弱之、废之、夺之,但条件不成熟,还没有歙之弱之废之夺之的能力时,就采取张之强之兴之与之。也就是在对方强盛时,顺从他,以柔弱承受刚强,先适应而生存,物极必反,等待条件转换,对方变弱或在某个方面有漏洞时,我方变强或在某个方面变强时,逮着机会,歙之弱之废之夺之。

“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这个无极、太极、阴阳的过程就是太极拳应用的过程,是从“无”到“有”的过程。太极拳推手的思维方式,首先是“不顶牛”,即以柔弱承受坚强,“不顶牛”实际就是静态的无极状态和运动的太极状态。无极状态是双方都无想法的状态,像两个紧挨着放在一起的物体相安无事,这是一种静态平衡状态,谁也不招若谁。太极状态则是双方阴阳不断变化的阴阳平衡运动状态,搭手的双方成为一个太极体,就像太极图那样,两个阴阳鱼缠绕在一起,搭手双方阴阳此消彼长、此长彼消,在运动变化中,阴阳互济,阴阳处于动态平衡状态,这是一种动态的静,是一种相对的静,是双方一体的同步运动,双方都无法给对方发劲发力,是弱者生存的一种状态,也就是推手中“化”劲的过程。“舍己从人”“以柔克刚”“粘黏连随”“不欠不过”“不丢不顶”“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黏”“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一羽不能加”等等都在这一过程中体现。

双方一体的阴阳平衡的太极状态,双方都很难向对方发劲发力把对方发出去,是双方寻找“可乘之机”的过程。师父陈天良老师曾说“我胳膊就是柳枝,你再大的力打我能怎么样”,实际就是极阴极阳的阴阳平衡的太极状态。维持阴阳平衡太极状态的能力,需要听劲,需要知己知彼之功。在天坛公园曾听汪脉太极拳名家魏显忠老师聊天,他评价一个和他摸过手不久的外地到京交流的太极拳师“你加多少,人家减多少,有功夫”。汪传杨式太极拳把知彼之功概括为“听问拿放”,汪永泉语录中关于听劲的表述为“‘听’,与对方一接触,通过接触点儿,要‘听’出他的发劲之源、路线、劲儿的方向和力量变化。还要‘听’出来劲儿是拙力,还是有功夫的轻力。接手时要有‘一接点中求’的功夫。不但要很快错开其劲头,还要‘听’出来劲有无空隙。要乘机把自己的劲儿渗到他的劲源中去,使对方不适,甚至失中”。

利用太极阴阳平衡的状态,是弱者趋利避害、避实击虚,生存和寻找机会战胜强敌的普遍规律。毛泽东克敌制胜的法宝也深刻包含了这一哲理,如转战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走农村包围城市的路线;对力量比较强的敌人采取守势,对力量相对较弱的敌人采取攻势;红军游击战争“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战术原则;《论持久战》中的抗日战争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阶段论和三阶段的力量对比变化;年,胡宗南以25万兵力进攻时,毛泽东主动撤出延安,和长驱直入的强敌巧妙周旋,伺机歼灭敌人。

太极拳推手,双方搭手后的无极状态和太极状态,是“无”的状态和双方一体的阴阳平衡的“一”的状态,这个状态是化劲的过程,是寻找和把握“可乘之机”的过程。这两个状态在太极拳推手过程中可能是一刹那的过程,可能双方一搭手就有“可乘之机”。那么太极拳推手中的“可乘之机”是什么,我认为就是分阴阳的时机,就是打破双方一体的阴阳平衡太极状态的稍纵即逝的时机。捕捉“可乘之机”,就是捕捉对方打破双方一体阴阳平衡太极状态的时机,创造“可乘之机”就是自己主动打破双方一体太极状态。这个“可乘之机”,是“道生一、一生二”的生“二”的时机,即分阴阳的时机。抓住和创造“可乘之机”需要分析判断能力即“听劲”,需要知己知彼的太极拳功夫。

常有初学发劲的学员说,在老师拳场,老师指导时,可以把人发出去,回去就不灵了。这是因为老师教授发劲时,给您喂了劲,喂给你“可乘之机”,但你回去以后和人推手,需要自己捕捉“可乘之机”,需要听劲,需要抓住时机拿放,听劲功夫不好,所以就不灵了。还有人总抱怨自己一想发劲总被对方抢了先,没对方快,这也是因为听劲不如对方好,松通的不好。对听劲的练习,我在前几次发布的文中多次提到师父陈田良老师的教导“你们师兄弟之间见面就摸手,慢慢练得比蝈蝈的须还灵敏”。

“可乘之机”即打破双方一体阴阳平衡的太极状态的瞬间时机,很难总结成几个方面,太极拳功夫层次的高低,认识和体悟也会不同,一层有一层认识和体悟。不同的人不同的角度也会有不同的认知。王宗岳太极拳论中“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由此可见出现“双重”就是制人的“可乘之机”。张三丰太极拳论开始即说“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气宜鼓荡、神宜内敛。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凸凹处、无使有断续处”,由此可见对方出现周身不轻灵、不贯串、有缺陷、有凹凸、有断续就是“可乘之机”。汪永泉语录中说“发劲儿,要掌握好时机和奥妙。掌握好时机:拿住立刻就发。奥妙:打得轻、巧、省力,脆、跳、远”,由此可见能拿住对方的时机,是“可乘之机”。

师父陈田良经常说“推手过程中不能断开,断开我就要打人了”,对方和我断开发生不接触时,是一种“可乘之机”。陈老师还说“别人出手的一刹那,自己已经先化了他的力点,这就是‘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汪永泉说“当对手的劲儿还没有发出来时,我已经听到他的劲源,我即散,他的劲一出,就被我碰回,如球碰壁还”,和陈老师和水平高的人摸手,一有发劲的想法就被捂住,可见对方有发劲的想法和动作时,是一种“可乘之机”。

在对手守中失中的边缘状态时,加一把劲,使对手失中,失去平衡,也就是陈老师经常说的“你来我欢迎,你走我欢送”,也是一种机会。陈老师在推手中,通过袭扰对方咽喉、裆部等要害部位、通过点、断等方式,造成对方一紧,然后向对方虚处发劲,这都是创造“可乘之机”。用问劲问出对方的反应时发放,也是创造“可乘之机”。在捕捉对方“可乘之机”进行发放的刹那瞬间,其实也就给了对方发放你的“可乘之机”,那就看谁的功夫高,谁的知己知彼之功好,看谁的听劲灵,看谁的神意气通的更快了。关于“可乘之机”,上边只是列了几例,“可乘之机”和如何利用“可乘之机”在实际中多种多样,变化无穷,只能在推手实践中感悟、体会。

太极拳功夫层次的高低,对太极拳推手认知会有层次上的不同,就像登高观景,一层有一层的风景,甚至下一层的认知会对上一层的认知进行否定。也就是许多老师说的“功夫到了那一层,你才能明白”。就我个人目前有限的太极拳水平的认识,希望大家批评讨论,希望大家进行否定,这样也有利于我的提高,也是对太极拳传播的贡献。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507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