蝈蝈

童言童语3140郞晓梅评中华诗词

发布时间:2023/5/19 16:21:48   

郎晓梅网名茗风,斋号古梅轩、呆也楼,辽宁凤城人。

游园

盛颖

(江苏苏州吴江区盛泽小学五4班)

一片荷开满目娇,无风不见叶轻摇。

忽然镜面波纹起,倩女莲舟过画桥。

郎晓梅:这首诗写得好。好在哪?好在以静衬动,第一句写荷花塘到处是开放的荷花,第二句写荷花塘的静谧,第三句陡转,写本来平静的水面动荡起来,第四句顺势而出。前后用对比烘托手法,引起读者注意,把气氛造得足足的,倩女莲舟出场,出场还要有个背景——画桥来衬托。一点不足在于,“荷”“莲”同诗,可以改掉其中一个。同义词、近义词或如“波涛澜涟漪”这样的同一物类词语,在一首诗中要尽量避开为好。

荷叶

曹永川

(安徽砀山省秋实小学东校区五1班)

着似青蛙伞,光滑滚水珠。

风来齐转侧,如令一声呼。

郎晓梅:棒极了!题为荷叶,诗中不用其字而句句不离其物。第一句用比喻,似可以看见叶下青蛙抱在梗上的可爱样子。第二句写荷叶上面滚动的水珠,让人似乎能够看到那灵动的样子。第三句借风开始转,第四句用拟人手法说这些荷叶好像得到命令一样,所以那么整齐。真真童言童语,天趣自在。明代人惠迈:“天趣者,自然之趣也。”是不事斧凿的天地之趣、童心之趣、本真之趣。儿童诗教者指导过程中,应当谨慎呵护其本真,这一首做得恰到好处。但“着”字可酌。

早春晨起

张煊晨

(甘肃白银市平川二中)

雨润晨曦亮,清风皱野塘。

翠微三月景,处处早蛙狂。

郎晓梅:非常清新可爱的小绝句。“早蛙狂”最见童真。“清风皱野塘”句颇有古人风。唐代冯延巳《谒金门》词有“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为千古名句。皱为形容词,古人常用在动词“吹”后作补语用,《早春晨起》中将它用为动词,意思是“弄皱”,很新颖。不过我们商量两个地方:一个是第一小句尾字“亮”,它的韵母与韵脚字韵母相同,读来不舒服,而且晨曦已出,再说“亮”就有些浪费笔墨,是不是可以换个字?再一个,我不知道甘肃的天气,我们这边早春的时候,很少有蛙鸣,即便有,也只是偶尔一两声,不会“处处”都是,更不会“狂”。这里仅提出来参考,若确有则佳,否则当再斟酌。

乡思

王康桐

(江苏苏州吴江区天和小学)

落叶乱飞秋,霜生满一楼。

乡情无可解,只待踏归舟。

郎晓梅:“一”字可再琢磨。倘发自真情,则这是一首极佳的小学生乡愁诗。诗中所选用意象如乱飞的落叶、寒冷的秋霜以及归舟等等都是古人思乡常用意象,用到这个语境中,就自有一番清冷萧飒的乡愁滋味。诗的前两句一写叶,一写霜,都是客观的物象,到第三四句开始写情,属于经典的绝句结构方式,用来很工稳。文字也多妥帖,有些古意。第四句结尾在写情的同时,能够落实到“踏归舟”这样如在目前的情境细节描写上,给人不绝如缕的哀伤的审美余味。小学生诗能入此境界着实是令人唏嘘。但是,我仍然主张儿童写诗就要写童心童趣童真。西晋左思有《娇女诗》、唐代李商隐有《骄儿诗》,宋代的苏轼、杨万里、梅尧臣、陆游以及清代袁枚等等,诸多古代诗人乐于写有别于成人的表现童趣的儿童诗。《孟子》说:“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王国维《人间词话》说:“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袁枚《随园诗话》说:“诗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成人所谓赤子之心其实已然并非真的赤子之心,真的赤子之心,是儿童才有的本真之心。儿童的本真之心是烂漫的,除非遭遇特别,否则愁怨不来。

与广口瓶戏谈

陈瀚

(安徽砀山薛楼园区秋实小学东校区六2班)

切莫常开口,时时应密封。

世间多少祸,缘起阔谈中。

郎晓梅:这是一首理趣诗,借助了广口瓶,用的是借喻的方法,可赞。字句很顺畅,道理也顺畅,有宋诗的风气。陆游有一首《冬夜读书示子聿》:“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是直接说理的宋诗的诗例,有理虽有理,诗却干枯没有味道,开口就生硬地教训人的姿态不好看,不如你这首旁敲侧击警醒人容易被人接受。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二句写庐山的形态变化,三、四句写观山的感悟,理趣从观山而得,就好像爸爸妈妈带着你游山,游山的时候你发现换了不同的角度庐山的风光就不一样了,最后你得出结论,为什么我看不到庐山的真面目呢,是因为我“身在此山中”啊。这首诗高于陆游那首直接说理的。不过陆游还有一首诗叫《游山西村》,其中有个名句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也是用写景暗说看似无路却有路、坚持下来会有更新的美好的境地、困境中是有希望的这样深刻的生活哲理,这个句子好,后来经常被处于困境中的人拿来引用以鼓舞士气。所以,虽然你的诗借用了广口瓶,但是说教的气息还是有点儿浓,以后可以尝试写景,在写景的时候说理更会减少说教气的。所以,如果你一定要写理趣诗,要借鉴后两者。不过呢,我还是觉得这首诗太过于少年老成,你是小孩,写小孩的好玩儿的事就好啦。你有的是时间老成,但是做小孩的时间却很短呢。

童年记忆之雨后

陈悦

(安徽砀山薛楼园区秋实小学东校区六1班)

圆圆小水洼,盛满好年华。

一场清凉雨,几只光脚丫。

郎晓梅:真好。我好像看到了雨后小水洼中的光脚丫的样子。你没有告诉我你很快乐,但你们玩水的快乐我都感觉到了,是你写出来的画面告诉我的。所以写诗就是写画,诗画它自己就会表达喜怒哀乐,你做到了。不过呢,这首诗的第二句“盛满好年华”不好,要是第二句不发议论也是写景就更好啦。宋代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四句都像画一样,画家可以根据他的四句诗画出四幅画来。你的这首诗的第二句就画不出来,所以你写的这首虽然不错,但是因为第二句没有画境,就不如杨万里的了。

仲春

张诗阳

(江苏无锡前洲中学七3班)

翠柳万千条,风梳倩影摇。

檐前归燕子,对对筑新巢。

郎晓梅:这首诗写到了新鲜翠绿的柳树和筑巢的燕子,抓住了仲春的两个典型的事物,写出了仲春的特点。语言流畅自然,用字比较妥帖,尤其是三、四句衔接如同行云流水,最为可嘉。不过第二句要是不写柳,而是换写另外一种事物,也许这首诗的结构更适应我们一般的阅读习惯。这首诗现在的结构是第一二句写一个事物,第三四句写一个事物。五绝更为人所习惯的结构是第一句写一个事物,第二句写一个事物,第三四句写一个事物。比如宋代诗人吴涛也有一首《仲春》:“雨馀寒气浅,园林作春媚。不知海棠花,新来著花未。”他的诗第三四句就写“海棠花”一件事,第一句写一事,第二句写一事。这种结构更为诗人常用。推荐练习。

春到太湖仙岛

李雯

(江苏无锡前洲中学七3班)

细雨纷纷落,滋得草色鲜。

一堤红绿色,绚在碧湖间。

郎晓梅:一场新雨,把小草滋润得很新鲜,于是太湖仙岛绚烂起来了。很清新养眼的一首小诗。诗中用了一个“绚”字,用法是当下人形容词作动词用的新用法,放置在这里很妥帖。有一个问题跟你探讨一下,就是第三句你说的是“堤”上的红绿色,第四句说绚在“碧湖间”,“间”是指“在一定空间内”,也就是在湖里边,而“堤”一般是在湖边的,所以三四句好像有点矛盾啊。当然,如果你所说的“堤”在湖水中间,而你是站在另外一个角度在看湖中堤,这是没问题的。不过你的句子引起了我的质疑这可并不是好事。如果一个矛盾不能让你的作品增色的话,那还是应该避免它出现。另外,这首小诗中用了两个“色”字,最好换掉一个,否则给人感觉好像你肚子里没词儿了呢。是不是?

雨后

袁陈诚

(贵州省湄潭县天城完小五2班)

日照白云朵朵飘,临空一架彩虹桥。

赤橙黄绿青蓝紫,都自天仙手里抛。

郎晓梅:第一句让我似乎看到了雨后新晴,云一朵朵的非常洁白的样子,第二句描画彩虹,读到第三句我失望了,这堆砌的几个颜色词,连在俗语使用时候的顺序都没变,就一股脑扔上来了。就在我觉得这诗被败坏了的时候,读到第四句,眼睛一下子就亮起来了。第三句跌落下来,第四句被你用和别人不一样的想象一下子激扬起来,一落一扬之间,这诗就好看了。这首诗不仅有奇特的想象,而且结构端稳,用字妥帖,语句畅达,节奏控制得有条不紊。可见你是个写绝句的小行家啦。虽然如此,我们也来再看看古人怎么写雨后的。宋代诗人张嵲(niè)写过一首《雨后》:“一雨稻畦春水足,苦遭鸣蝈故相喧。不妨信马东城路,行看林花落古原。”张嵲在雨后眼睛看到的是稻畦里的春水,耳朵里听到的是蝈蝈的鸣叫,然后诗人心情不错,骑着马到东城路上溜达,一边走一边看树林子的落花。真美呀。他的诗里动用的不仅仅是眼睛,还有耳朵,还有腿脚呢,他写出了他的行动,所以他在写景的同时,也写出了他自己的形象。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借鉴一点他的写作方法呢?

愿望

李盈诗

(贵州省湄潭县天城完小五2班)

倚门屈指数,岁末又新年。

愿有回程票,娘能早日还。

郎晓梅:一个倚着门框掰着手指数日子,盼着妈妈回家的留守儿童的形象被活脱脱地写出来了。诗中有几个词语使用值得称赞:第一,“倚门”。“倚门”不单单是用动作给人形象感,让人似乎看得见那个倚门的孩子,而且这个词语自古以来就被赋予了浓郁的盼人归来的感情色彩,比如,“倚门双白发,屈指待儿归”(张孝祥《次东坡先生韵》),“思君君不归,倚门望山月”(郭芬《古意》)等等。第二,“屈指”,它好在动作形象。第三,“又新年”,它说明了愿望发出的时间,说明了娘只有像过新年这样的大节日才能回来,娘离家未归的时间太长了,娘回来一次太不容易了。其中“又”字说明这样的情况不是第一回了。第四,“回程票”,新词语用到诗里,用得很恰当,它既表明了孩子是等人回家,也暗暗说明了年节回家车票不好买的现实,也间接表达了对能否买到票的忧虑。除了词语用得好,这首小诗的结构也值得夸赞。诗的第一句写孩子倚门期待的形象,孩子期待什么呢?接下来的三句都是对第一句的解释。第二句说明时间,因为是这个时间,所以希望有一张回家的票,而这张票是给谁的呢,小作者没有先说,最重要的放到最后一句,这张票是给娘的。最后一句一出,诗一下就丰盈了,圆满了。小诗一步步推进,直到最后一句达到全诗高潮,逻辑关系异常谨严。

编辑/章雪芳审核/小楼听雨校对/冯晓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501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