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蝈蝈 >> 蝈蝈的种类 >> 王晨一辈子学做编辑语文教学之友
我学做编辑工作起源于廊坊师专。上学时,曾任团支部宣传委员,所以牵头和几位同学一起编印小报。从设计报纸内容、组稿、审稿、画版、刻钢板,到油印出版,班里很多同学都参与了工作。毕业时,当时廊坊师专组织部部长赵勋同志找我谈话,征求我的意见,问是否同意留校?工作安排是学报编辑,因廊坊离北京的家近,所以我欣然应允。留校后不久,领导又找我谈话,说地委宣传部要抽调干部,我又服从分配,在地委宣传部工作了两年。年我请求调回廊坊师专,被分配在中文系办公室工作,有幸参与了《语文教学之友》创刊的筹备会议和启动工作。我正式调入《语文教学之友》编辑部工作是在年,直到年调回北京。回京后,我先后在北师院分院(后来的首师大)《学作文报》《说写月刊》、语文出版社、语文音像出版社从事编辑工作。年12月,中国语文报刊协会成立以后,我提出了办刊的设想,接着参与创办了《语文世界》杂志(年1月创刊)。可以说,从毕业至今,我一直在做编辑工作。
《语文教学之友》创刊之时,正值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拨乱反正之后,廊坊师专地处京津之间,吸引来很多中文系老师,大家憋着一股劲儿,拼命地想做事情,想施展自己的才华,为国家改革开放尽一份力。当时条件有限,没有教材,他们自己编写。比如《鲁迅作品教学参考资料》《文学体裁常识与写作》《现代作家小传》,现代汉语讲义等等。那时候,这类教材稀缺,不少院校得知后,都向我们学校汇款购书。一时间,廊坊师专在同类院校中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为了繁荣学术氛围,中文系还陆陆续续从北京请来了很多大家传经送宝,作家与评论家有:刘心武、刘绍棠、高行健、韩少华、刘再复、林非、陈骏涛、毛志成、滕云等三十多人。语言学家有陈章太、李行健等。一时间文星荟萃,轰动四邻,文化和学术气氛的活跃,使中文系名声大噪。
《语文教学之友》的办刊筹备会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召开的。记得那天的红砖平房的中文系办公室座无虚席,系领导提出办刊的设想,得到了在场所有人的积极响应。轮到确定刊名,就颇费周折了。我记得,老师们冥思苦想、各抒己见,可是备选名挺多,可选来选去又一一被否了。最后记不得是哪位老师说,有家刊物叫什么什么“之友”,大家纷纷叫好,《语文教学之友》刊名从此诞生!
名字有了,但一穷二白,所有中文系的老师都纷纷上阵,他们既是作者、编辑,又是校对。汤吉夫先生是中文系主任兼主编,苗雨时先生和张立莲先生任副主编。从创刊号目录中的作者栏可以看出,廊坊师专中文系老师的稿件不少。周家驹先生是北师大毕业的,《语文教学之友》的刊名,就是他到北京请启功先生题写的。回来后,周老师还跟我们分享了见到启功先生的一些幽默故事,令人终身难忘。教现代汉语的王毓椿老师因经常能从权威报刊纠错而闻名,所以,请他参与总校对工作,也是当时的成功之举。
年专职从事《语文教学之友》工作以后,我一边约稿,一边从版式设计做起。那时候,是铅字排版,为了体会排版师傅的不易,我们经常到印刷厂的车间体验生活。记得那时《语文教学之友》是在廊坊日报印刷厂印刷,给我们排版的老师傅是位女性。看着她动作娴熟却小心翼翼地手拿镊子夹起铅字,专注地注视校样改动铅字,然后吃力地搬动铅盘的背影,我就在心里暗暗地想:校样一篇错一个字,师傅都得搬动沉沉的铅盘进行改动,太不容易了!如果我们认真一点、再认真一点,她们就能少费一点力气。从此,我都是拿这一衡量标准来要求自己的,认真校对,也成为我终身的习惯。从事编辑这一工作时间久了,我读书、看报也常常能敏感地发现一些文字不规范的问题,家人说我是职业病。
八十年代初从事编辑工作那会儿,没有现在方便。那时没有电话、没有手机,更没有电脑。要想发现优秀的作者,只能靠报刊、图书和参加各种各样的会议结识。发现一个就记录下来,这位作者发了什么书稿,有哪方面的特长,便于今后约稿。有的作者发文,只有名字,没有地名和地址,我就只好给发表文章的报刊写信,问询作者的联系方式和地址,没想到大多数竟都有了回音。时间长了,我记下了几本作者通讯录,分省分地区排列,需要约稿时,就写信说明是看了作者在哪个报刊或书籍发表的作品,《语文教学之友》需要什么样的稿件等等。一来二去,很多作者都成为了我的朋友。比如,浙江教育学院的方伯荣老师,后来我调到语文出版社工作后,他有两本书在我们社出版,我仍然是他的责任编辑。
我在《语文教学之友》工作期间,专门约了科学家、作家、名家等谈语文学习的稿件,从早期《语文教学之友》可以看出,有些栏目是因稿子设置的。主编汤吉夫先生、苗雨时先生都亲自为我介绍作家。当年,我拿着汤先生写给铁凝的信去保定找她时,她正好下乡锻炼去了。所以,我很遗憾地错过了与这位如今的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面对面交流的机会。
“作家谈语文学习”发表了一段时间以后,我又设计了《专家作家谈语文学习》栏目,先后约了茅以升、陈景润、张广厚等等专家的稿件。茅以升先生是我弟妹的外公,老人家生病住院,弟妹在病房里一边采访一边记录,完成了稿件。陈景润先生的稿件颇费周折,是托我的作者、人大附中特级教师鲁善夫托数学所的书记请陈先生完成的,题目是《一定要重视语文的学习》。张广厚先生的稿件《一定要学好语文》,是我带着几岁的女儿去他家取的,亲切和气的张先生一口一个“小妹妹”,临走时,还送给女儿一个小蝈蝈笼子。这些栏目的稿件后来结集在语文出版社出版,书名就叫《专家作家谈语文学习》,第一版发行量五万册。
那时的《语文教学之友》编辑部除主编负责制以外,还有责任编辑的统筹安排,每期由责编召集编前会,负责每个专栏的编辑都需介绍自己负责栏目的作者、稿件、字数等情况,然后大家表态同意与否。这样的民主作风,这样严谨的工作态度,也一点一滴地浸润着我,使我受益终身。
既然选择了做编辑工作,就要做好终身学习的准备。在《语文教学之友》工作期间,因为主编的开明和支持,我参加了全国青年编辑学习班(一个月),结识了全国各地的同行;参加了全国中语会在北京召开的会议,那次见到了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听到了魏书生老师的报告。当时,全场掌声雷动,与会者一致呼吁魏书生老师继续讲。因为不能打乱计划,主持人宣布另行安排。可惜的是,因为我家在北京,我来往北京约稿、开会、办事,从来没有住过宾馆,一辆自行车全解决问题。可那天晚上的加时报告,是晚上临时加的,由于我已经回家,所以完全不知情错过了,造成终身遗憾。后来,我听到了吕叔湘先生对会议的肯定,对魏书生老师的评价。从此,魏书生老师的事迹轰动全国。
年初,我和戚万军(后来《语文教学之友》的主编)接到河南周口萧士栋老师(河南政协委员)的会议邀请,参加了一个教研活动,去了才知道,全国教学法研究会的会长朱绍禹先生也莅临大会讲话。这次会议,来了六家杂志的编辑,我们相互学习,交流切磋,收获很大,相约成立个编辑联谊会。会后,我们一路往西,拜访了山西师大的《语文教学通讯》和陕西师大的《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学习兄弟报刊的办刊经验,提升自己的办刊水平,也成为自己编辑工作的法宝。
年,在我们几家杂志的倡议下,在湖北十堰召开了全国青年编辑联谊会,到会的有全国二三十家报刊的编辑同仁,这就应该是中国语文报刊协会的雏形了。
一晃,做了四十年的编辑工作,深知编辑这个行业的一些规矩。从事编辑这个行业,首先要有敬业精神,专业视野,还要有终身学习的习惯,要有认真、较真、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在这些方面,叶圣陶先生为我们做出了表率,他不仅热爱编辑工作,据他的儿子至善先生讲,叶圣陶先生晚年向别人介绍自己时,总说“我是编辑”。而我熟悉的至善先生对编辑职业更充满了自豪感,他八十岁出书,书名就是《我是编辑》。他在编辑的会上说自己是当编辑的,父亲母亲都是编辑,他的女儿叶小沫也是编辑。
因为他们的缘故,我很不好意思说自己是编辑。跟他们相比,我知道自己的知识面还不够宽广,文化底蕴还有待提升;跟他们相比,我知道自己作为编辑远没有他们那么认真、严谨、精益求精。我知道,编辑就应该是终身学习的职业。最近几年,全国语文报刊中好多家都在庆祝创刊成立四十周年,我也出席了好几家的庆祝活动。我知道,《语文教学之友》的创刊,是时代的呼声,是一代知识分子的使命感使然。谢谢《语文教学之友》!谢谢因《语文教学之友》而结识的各位良师益友,谢谢语文报刊这个平台给予我的历练!谢谢我全国各地的作者朋友们!希望你们继续支持《语文教学之友》,希望她继续绽放光彩!为语文教师的成长,为语文教育事业做出更大的成绩!
作者简介:王晨:年毕业于河北廊坊师专中文系;年在河北大学获大学学历;曾先后在河北廊坊师专学报、廊坊师专中文系秘书、河北廊坊地委宣传部、《语文教学之友》编辑部编辑、北京师范学院分院《说写月刊》杂志社副主编兼编辑部主任,语文出版社总编室主任,语文音像出版社社长助理兼编辑部主任,主持出版社工作。现在任中国语文报刊协会会长、语文世界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叶圣陶研究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