蝈蝈

诗词天地虫鸣潇潇

发布时间:2022/7/16 13:16:17   
                    

夏秋之时,最宜听虫鸣。

常见的鸣虫,大致可以分为三类:蝉,螽斯和蟋蟀。蝉就是我们常说的“知了”,又有“蜩”“蟪蛄”“寒蝉”“寒蛩”的别名。螽斯类主要包括蝈蝈和莎鸡,莎鸡俗名纺织娘。蟋蟀又名促织,因其声如“急织”,仿佛催人快快织布。这些鸣虫的生命,短则月余,长则百日,所以又有“百日虫”的说法。

俗话说: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那远远近近、长长短短、高高低低、平平仄仄的虫鸣,从先秦开始,一直传唱到今天。

《诗·豳风·七月》说“五月鸣蜩”,“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五月不但蝉开始鸣叫,连螽斯也鸣叫起来。到了六月,纺织娘就加入歌唱的队伍,鸣虫乐队逐渐壮大。这里“动股”和“振羽”,一个是两股相切发声,一个是振动翅膀发声。进入七月,蟋蟀终于登场。它要唱足整整四个月,随着气候的变化,演唱的舞台也从野外,移至屋宇,搬入室内,直到床下。由夏到秋,鸣虫唱着自己的生命之歌,直至陨落歌声才消歇。

古人对虫鸣特别敏感,是因为昆虫得地气之先,能够感受到时序的变化。高柳晚蝉,见说西风消息。人藉虫鸣,又得以感物华之变迁。所谓“气之动物,物之感人”,“物色之动,心亦摇焉”。虫声,足以拨动人的心弦,激起古人的悲秋意识。

阮籍在月下咏怀,听到“蟋蟀吟户牖,蟪蛄鸣荆棘”,感慨“生命几何时,慷慨各努力”。王维于秋夜独坐,遥闻“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伤怀“白发终难变,黄金不可成”。岳飞听到寒蛩不住鸣叫,惊回千里梦,“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喓喓虫鸣,勾起了人世多少伤心往事。

鸣虫之中,又以蝉声影响最大。“蝉声未发前,已自感流年”,是写时光之快。“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是写离别之愁。“今朝蝉忽鸣,迁客若为情”,是写贬谪之苦。“病翼惊秋,枯形阅世,消得斜阳几度?馀音更苦。”是写黍离之悲。“高树蝉声入晚云,不惟愁我亦愁君”,“世间最是蝉堪恨,送尽行人送尽秋”,蝉声,令迁客骚人,游子思妇,劳人秋士,徘徊往复,辗转反侧,别有伤心无数。

蝉被古人称为“德虫”,陆云《寒蝉赋》说:“头上有蕤,则其文也;含气饮露,则其清也;黍稷不享,则其廉也;处不居巢,则其俭也;应候守常,则其信也。”蝉的触须似冠冕上的缨饰,这是文德的象征;餐风饮露,是其清高的象征;不吃黍稷,是其廉洁的象征;不住巢穴,是其节俭的象征;应时而出,是其守信的象征。蝉也因之成为古人托物言志、兴寄咏怀的对象。

前人认为:虞世南“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盖虞世南身居高洁,不必依托权势;骆宾王身陷囹圄,无人得赏才情;李商隐沉抑下僚,无人加以引荐。蝉之为声,不乐不哀,非宫非徵,不知为什么而鸣,也不知为什么而停止。然而,因为人的地位、境遇不同,蝉鸣在人心中的感觉也不同,所寄托的情怀也不同。

无论是草间偷活,还是穴中安居,无论是以虫叩夏,还是以虫鸣秋,那潇潇的虫鸣,总会引起人的共鸣。

年8月13日星期六

知北游的天地接受约稿、国学讲座邀约

知北游工作室:zhibeiyou

sina.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1058.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