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蝈蝈 >> 蝈蝈的天敌 >> 漫话旧京秋虫儿,老北京也有讲究
说起老北京人,出来提笼架鸟,恐怕就得数养虫儿了,这里说的虫儿,就是秋虫,包括蛐蛐儿,金钟儿,油葫芦,蝈蝈儿等等,不一而足。
养这些虫儿,是为了过冬,听它们在冬天的鸣叫。养这些虫儿,或者用罐儿养,或者用匣养,或者用缸,或者用笼儿。
养虫儿,既然为了听叫儿,那就得养雄性的虫儿,雄性的虫儿善叫。
蟋蟀当然,养虫儿也不是全为了听叫,也为了看着过冬的虫儿好看。比如蝈蝈儿,湛青碧绿,翅膀又长又宽,看着就比夏天的大肚子蝈蝈儿漂亮。
养秋虫儿过冬,一般都用葫芦,只是养不同的虫儿用不同的葫芦而已。
养蝈蝈儿,用长而圆的葫芦,葫芦口必须用铜丝做蒙子,以防葫芦口把蝈蝈儿的须子伤到。养蛐蛐儿和油葫芦就可以让葫芦短一点,但是必须要宽,因为在葫芦底必须用三合土砸成坡形,模仿野外的洞穴。养金钟的葫芦,小一点,扁一点就行了,也不用砸底。
说到养虫儿的葫芦,简直可以单开一章。
葫芦制作精细,一个制作好的葫芦,就是你不用它来养虫儿,也完全可以当做一个工艺品来欣赏。
一般的葫芦,都是摘下了,放一年,为的是晾干,让他质地坚硬,有的葫芦还使用范(就是模具),让葫芦本身有凹凸的字体或者图案,比如子孙万代,福禄寿喜,龙凤呈祥等等。当然,也有在葫芦壁上烫画的,那就是比较俗的了。
然后,在葫芦的上端截一个口,先把这个口用红木或者柴木做一个圈,当然,也有用象牙,虬角做圈的,看个人的财力。
做完了圈,该做盖了。当然,做盖的材料也是五花八门,有一般柴木的,也有名贵的红木的,有象牙的,虬角的五花八门,图案就更是精美了,有五福捧寿,八骏图,子孙万代,万字不到头,轱辘钱儿,鱼耀龙门等等,更有甚者,有的葫芦盖上,还雕一个鸡笼或者鸽笼,里面的鸡和鸽雕的都栩栩如生。一个盖的价值,远远超过葫芦的价值。
养秋虫儿过冬,温度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人体的温度刚刚好,为什么养秋虫的人都喜欢把葫芦揣身上呀。
身上揣着葫芦去逛茶馆,这是养秋虫人的乐趣,有的人甚至于身揣五六个葫芦。到了茶馆,掏出葫芦,新沏的热茶在旁边,如果这时候,打开葫芦,秋虫跑出来,感受到气温的差别,就会振翅耳鸣,这时候,就是养秋虫的人最满足的时候
蝈蝈。
当然也有养秋虫而不愿意揣身上的,怎么办?他们发明了一个水暖大法。
用过去做饭的大圆笼,在圆笼中间放一把锡壶,倒满了开水,把秋虫的葫芦,放置在圆笼里面,锡壶的周围,也管用。一锡壶的开水,可以管半天,一般,晚饭后临睡前换一次水,可以管这一夜。如果想听叫儿了,只要打开圆笼的盖子,虫儿能感觉的气温的变化,它就会振翅耳鸣,那也是一种乐趣。
那时候,晚上没有电视,没有娱乐,听听秋虫的鸣叫,感受一下秋天的气息,也挺气爽神怡的。
也有人养蝴蝶养虫儿,只是一个小玩意儿,老北京人弄出这么多讲究,规矩了,这确实是一个有着几百年都城历史的人才能干出的事呀,没有几百年不愁吃穿的人们的积淀,绝想不出这些玩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