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蝈蝈 >> 蝈蝈的天敌 >> 北京念想儿回首五十年代老北京胡同
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回忆,也就是大家所谓的“历史”。这些过去发生的场景,留存在记忆之中,偶尔回忆起来,变成为心里的“念想儿”。
“念想儿”不是简单的历史和回忆,而是有着一种丰厚的感情附加在其中,是一种情愫,一丝情怀。
《老北京念想儿》,就是一个老北京人对于建国初期、五十年代的老北京的一种怀念,对于自己童年和少年时代的老北京胡同里生活的追忆。
作者李傢,生于一个艺术家庭,父亲喜欢绘画,自己从小受到熏陶。因此,书里也绘制了大量的简单插图,此书还有个副标题——《手绘胡同里的故事》。
作者住的胡同叫“水大院”,周围还有兵马司胡同、高柏胡同等等。作者就是回忆小时候在这一带生活中的日常片段。
上世纪五十年代,新中国刚成立不久,物质匮乏,老百姓的生活过得都很清苦。那是个安贫乐道的年月。那时的人们,为了生活,精打细算,每一件物品都会物尽其用。
碗破了,锅漏了,水壶底儿渗水了,都不会丢掉,因为可以修补继续使用。这些手艺人就是“锔碗的”“补锅的”“焊洋铁壶的”,他们走街串巷,推着车子或挑着担子,将家家户户破碎的物什儿,修补完好。简单的小摊儿旁,总是会围着几个好奇的小孩子,专心致志地观看,作者便是这其中之一了。
老百姓穿的衣服鞋袜之类的,也是破了补,补了继续穿,绝没有丢弃的道理。衣服实在不能穿了,会“打袼褙做鞋”。
家里的生活垃圾主要是烧出来的煤渣,而且也是扒拉了好几遍的。即便是偶尔改善生活啃剩的骨头、吐的鱼刺,也可以留着换“取灯”(也就是火柴)。夏天里解暑,吃一个西瓜,西瓜皮也要留着做菜。
小孩子最关心的自然是”吃“和”玩“。
臭豆腐、酱豆腐、芸豆饼、烀白薯、烤白薯,面茶、丸子汤、切糕、甜秆等等,简单的吃食,让粗茶淡饭之外,味蕾上获得些许的别样的享受。
耍猴、耍木偶、面人、小人书店、操场上放的电影、蛐蛐、蝈蝈、拉洋片、赶庙会,给活蹦乱跳的小孩子们,带来无比的快乐。
当然还有大人们所关心的日常,也在作者童年里留有深刻的印象。
摇煤球的、拉洋车的、磨剪子戗菜刀的、卖水的、卖针线的、拉排子车的,理发店、糖果小铺、杂货铺、公和永、香油坊、烧饼铺、能仁寺粮食铺,西单商场、马甸庙会等等。这些职业行当、店铺,为那个时代的人们提供着满足日常衣食住行的各种商品物件。
当然,作者还特别回忆了自己的姥姥那时的生活。姥姥给家里人补袜子、做莜面、搓麻绳做鞋,和卖菜的小贩讨价还价。
当然这所有的回忆不只是作者一个人的回忆,都是和家人、小伙伴、亲戚等等一起经历过的事情。不只是一代人,而是两三代人共有的一段岁月记忆。
这是一本关于旧时光的书,是简单的日常生活的片段合集。一个个昔日的旧影留存在已经难以溯回的记忆里。
翻看这本书,尽可以感受到半个多世纪前的老北京的简单而纯朴的日常,追寻那曾经的过往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