蝈蝈

刘鹗笔下的济南府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

发布时间:2022/11/14 8:31:26   

刘鹗的《老残游记》第二回“历山山下古帝遗踪明湖湖边美人绝调”中有这样一段话:“到了济南府,进得城来,家家泉水,户户垂杨,比那江南风景,觉得更为有趣。”因此“家家泉水,户户垂杨”也就成了泉城美景的靓丽名片。

早期形容济南的许多文章,都把济南这座城比作是江南,对于过去交通不便,旅行还没有如今这样随意的出行的生活方式来说,江南很远,济南就成了周边百里之外比较憧憬的地方了。 

于我,这个长在离着济南公里以外的海边人来说,打小就听着在济南工作的亲戚描述的济南,是泉水干净透彻,家家门前都栽着柳树云云。三十年前来济南定居,也没有如此悟透济南的秀色与泉水有关,只是感觉大明湖一带都出都是水而已,说不出它的美,但是,总感觉有点与众不同。

后来,熟读了刘鹗的《老残游记》方想起来一个早期的外地人竟然如此畅游济南,而自己作为半个济南人,竟然对济南一无所知,不仅黯然。如何读懂济南城,还得从“家家泉水、户户垂杨”说起吧。

没有到过济南的朋友,很疑惑刘鹗笔下的”家家泉水、户户垂杨“是怎样的一种景致?一位老济南人给我讲的一个真实的故事,给我解开了关于家家泉水,户户垂杨所描写的景致,他说老济南府的“家家泉水”是真实的济南风貌景观,他的姑爷爷史金贵最早从东昌府来济南做买卖,经营的是干果生意,无非各种瓜子、核桃、板栗之类,外带聊城特产雕花蝈蝈葫芦,位置就在小布政司街一带,老人家生于年,小老残八岁,现在想来,老残是否吃过姑爷爷的糖炒栗子也未可知,所以说也算正宗老济南。

小时候我常去老姑家,她家住趵突泉西边旧新街,街上多数人家院里都有盆口大一眼泉井,清澈透底,水到井沿,也不外溢。用水时把桶摁入井中,提出水来,功夫不大,泉水便又汩汩溢至井沿,比现在“腾蛟泉”中打水都方便,这是我亲眼所见,实不为虚。只不过现在旧新街连同附近的土街、斜街、花墙子街、城顶下沿街都埋在了回民小区脚下,再加上现在城市人多用水量大,泉水入不敷出,“家家泉水”也就变得无影无踪了。

再说“户户垂杨”,这就进入了本文的主题。老姑听姑爷爷讲民间传说:柳树分公母两种,垂雌杨雄。树身婀娜多姿,枝叶下垂仿佛接吻水面者是雌柳,老百姓叫它垂柳,因为喜欢水,因此也叫水柳或涝柳;树身挺拔高耸,枝叶昂首向上者是雄柳,老百姓叫它杨柳,因为耐旱,因此也叫旱杨柳。又据老姑听姑爷爷讲民间传说:栽培柳树苗,倒插而生为垂柳,正插而生为杨柳,因此才有了老残眼中“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生花妙笔。

古话说“垂杨依依”或“杨柳依依”讲得实在是生动贴切。我不是搞植物的,也未考证过柳树苗的栽插过程,只是道听途说,鹦鹉学舌而已。有诗云:“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倒插柳”老济南们知道此传说的很多。

更有许多人说老残游记里的垂杨为何不是直接写垂柳?那我给你讲一个《水浒传》第7回:花和尚倒拔垂杨柳豹子头误入白虎堂”之倒拔垂杨柳其实就是说鲁智深倒拔柳树。

中国的中原地区古时没有杨树,柳树也被称作“杨柳”,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杨树被引入中原,因为杨树与柳树在生物学分类上同属科(翻译成中文叫“杨柳科”),所以杨树引种中原后命名为“杨”,原来的“杨柳”就称为“柳”了。

”家家泉水,户户垂杨“可以算是个对子的上下联,上联第一个字为“仄声”,下联最后一个字应当为“平声”。“水”为第三声,是“仄声”,“柳”也是“仄声”,不能用作下联最最后一个字,用“杨”(第二声)恰好是“平声”。

过去济南泉多水多,柳树也多,从有些村名中也可为证,像五柳闸,大柳行头,小柳行村等,就连我小时候住过的信义庄,已靠近英雄山脚下,那庄前的大沟两岸、东头的将军楼前,合抱粗的杨柳树也混杂有几百棵。因此,说老济南“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确实名不虚传,济南市把柳树定为市树更是众望所归。

而今,还原来刘鹗笔下的《家家泉水、户户垂杨》之景致在济南的护城河再次更换了这一风貌。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262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