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蝈蝈 >> 蝈蝈的天敌 >> 流浪的星星春日般的悸动,盛夏般的
——勒克莱齐奥小说、08年诺贝尔奖获奖作品《流浪的星星》荐读
一九四三年夏,法国尼斯后方的一个小村庄成了意大利人管辖下的犹太人聚居区,艾斯苔尔宁静的少年时代被打破了,接下来便是恐惧,耻辱,翻山越岭的逃亡,还有父亲的离去。战争结束后,艾斯苔尔和母亲一起出发去寻找传说中家园:刚刚成立的以色列圣地。在风雨飘摇的旅途中,他发现了祈祷和宗教的力量,学会了等待。在到达那个梦想中到处都是橄榄树、和平鸽、教堂和清真寺的穹顶在闪闪发光的的圣地时,她遇到了前往难民营的萘玛。一个犹太女孩和一个阿拉伯女孩,交换的只是彼此的眼神和姓名,自此再未相遇……
《流浪的星星》是克莱齐奥一九九二年的作品,表现出一种是“笔酣墨饱”成熟,将隐隐的忧患、伤痕、无奈和绝望包裹在一个精巧、冷峻、智慧而简洁的套子里,让人无从拒绝
这是《流浪的星星》袁筱一译本写在封面上的一段话,也是一段简短有力地的介绍,流浪的星星这部作品,克莱齐奥采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交替的叙述手法,让整部小说的叙事方式流畅、生动且发人深省。
小说中,关于艾斯苔尔童年和法国小镇尼斯的描写,仿佛是一种美丽文字的轻微流动,你能感受到,文字的热烈,也能感受到叙述的普通和平凡,就像是我们无数人都能联想的记忆里的夏天一样,我们不自觉的从这些文字中找到了我们所共鸣的那些东西。
只要听见水声,她就知道冬日将尽了。冬天,雪覆盖了整个村庄,房顶、草坪一片皑皑。檐下结满了冰棱。随后太阳开始照射,冰雪融化,水一滴滴地沿着房椽,沿着侧梁,沿着树枝滴落下来,汇聚成溪,小溪再汇聚成河,沿着村里的每一条小路欢舞雀跃,倾泻而下。
像所有的经典作品一样,《流浪的星星》的从开头就能感受到强烈的作者个人的色彩。勒克莱齐奥的叙述不慌不忙,看似平淡,倘若细读就能体会到作者的冷峻和作品的韵味
一、艾莲娜(艾斯苔尔)的夏天和尼斯诗画般朦胧的美
法国小镇尼斯,艾莲娜生活的地方,妈妈总是叫她小星星,很美。在这个夏天,意大利人的管理下,艾莲娜度过了一个漫长的暑假,只不过,她不知道有些人却再也见不到暑假结束的那一天。
在夏日的灼热里,在这碧蓝的天空下,她感到有那样一种幸福,那样一种盈滋了全身,简直—叫人有点害怕的幸福。她尤其喜欢村庄上方那一片绿草婆娑的山坡,斜斜地伸往天际。可她从来没有到坡顶去过,因为据说那儿有蛇。她在田边走了一小会儿,只一会儿,为了感受一下泥土的清香,还有那婆娑着唇际的草尖。有些地方草高极了,完全淹没了她的身子。她十三岁,她叫艾莲娜格莱芙,但是她的父亲总是叫她艾斯苔尔。
这个夏天绝无仅有,仿佛在此之前人们从来没有经历过任何别的夏季似的。太阳灼燃着草地,连河里的石头都要烧着了,群山在深蓝色天空的映衬下,显得那么遥远。艾斯苔尔经常到河边去,在山谷的深处,两条激流交汇的地方。在那里,山谷变得十分宽阔。环抱着山谷的群山于是更加遥远。清晨,空气依旧还平整、清凉,天碧蓝碧蓝的。然后到了下午,云聚集在北面和东面。垛在山峰的上方,卷起令人晕眩的旋涡。光影在河流清波的上空轻轻摇晃着。所有的一切都在轻颤,转过头来,水声,还有蝈蝈的叫声,一切都在轻颤不已。
勒克莱齐奥在描写景色时,很喜欢用极为重的色彩,天是那种要了命的碧蓝,河水充盈着完美的蓝色,仿佛用着一种决不可商量的语气,就像一位偏执的画家用着明亮的色彩描绘着自己的绘画世界,热烈而又美丽
在这个夏天出现的所有的角色里,原先生活在维也纳的费思先生是我很喜欢的一个,
像极了一个神秘的来客,妻子因为是犹太人而获罪,自己孑然一身的生活在尼斯。
围绕着钢琴和音乐所生活的他,是否也曾觉得世界冰冷孤独呢?当艾莲娜闯进他的生活,平淡的日子是否有了些许慰藉呢?
这一天,天气热极了,村里的一切似乎都在沉睡,可艾斯苔尔一直跑到费恩先生的房前才停下。在园子里,有一棵大桑树。艾斯苔尔紧紧抓住栅栏,翻上培头,躲在桑树的荫盖下。通过厨房的窗,她看见了费恩先生侧倾在钢琴上的身影。象牙色的琴键在昏冥中闪闪发光。音符流泻,似乎停顿犹豫着,又重新滑出来,那仿佛是一种语言,仿佛费恩先生自己也不是很清楚该从哪儿开始。艾斯苔尔用尽了一切气力在朝里看,一直看到眼睛都痛了。而演奏这才真正地开始,曲子突然从钢琴里迸出来,随即盈满了整个屋子,花园,还有街衢,用它的力量,它的秩序浸满了一切,然后它变得柔和,神秘。现在它跳跃着,如同溪流里的水花在四处飞俄,它径直往天空的中心飞去,直人云霄,与天光交融混杂。它跃人所有的山峦,循溯到两条激流的源头,它有着河流的力量,也有着流云的浮动。
费思先生是痛苦的,当意大利人收走他的钢琴,当回忆起过往,费思先生或许永远也找不到内心的圣地,只能在音乐的世界里永远活在喧嚣之中
此外,艾莲娜去参观朋友表哥收麦子的路上的描写也是充满了美感:
艾斯苔尔就听见了各种声音:叫喊声,女人的声音,随着热风传送过来的尖笑,还有一种有似雨声的嘈嘈声,黯哑、规律。“我们到了,麦田就在那里。”加斯帕里尼说。他们转到了田间小路上,艾斯苔尔突然看到了正在劳动的这群人。有好多好多的人,马车就停在一边,马正在吃坡边的青草,孩子们正玩得起劲。马车边,上了年纪的人用木叉叉起麦子,装到车上去。大部分麦田已经收侧完毕,缠着头巾的农妇侧着身在捆扎麦秆,然后再把麦荐推到公路上的马车旁。在她们身边,毛毛头,或是小一点的孩子在拣掉在地下的麦稼玩。大一点的孩子则把拾起的麦穗塞到麻袋里。
年轻的男子在麦田深处劳动。他们排成一列,彼此相距几步之遥,好像士兵一般,挥舞着赚刀,在麦田里缓缓前进。艾斯苔尔刚到时听到的声音就源自于此。他们的.刀齐崭崭地向后举起,长长的刀刃在阳光下熠熠闪光,一瞬的停顿后,再突然一起落下,“嚓”的一声,与麦子交戈,这动作里有一种机械性,而男人同时还发出一阵低吼,声音在喉头,又似在胸口,“呦——咳”,在山谷间回荡。
就像缓慢地浮云一样,这个美好的夏天,艾莲娜少女朦胧苏醒充满的各种情绪的夏天终究是在记忆的长河里飘散,成为过往。
二、流浪路上的绝望和梦里圣地的希冀
在记忆里,仿佛昨天还是无忧无虑的盛夏,可是,当德国人要接管尼斯消息传开之后,一切都变了,时局变了,往日不再。
犹太人的身份带给艾莲娜太多所不该承受的东西,却也冥冥之中决定了她一生的命运
费思先生、加斯帕里尼、拉歇尔……夏天的一切都成为了过往,小星星艾莲娜和父母必需踏上寻找那个传说中到处都是和平鸽、清真寺和橄榄枝的圣地——刚刚成立的以色列的旅途。
在旅途中,艾莲娜以一个孩子的视角不止一次的在脑海中想,那个圣地真的存在吗?
父亲的意外的失踪打乱了了母亲和艾莲娜的计划,这也使得她们不得不停下来等待父亲,而这也意味着,她们不得不和一起迁移的人群分开。直到后来,艾莲娜或许也不曾知道,先她们而行的那群人,最终都落入德国人的手中,无一生还。
不幸还是发生了,父亲在掩护同胞时,不幸殒命,父亲的离世重重打击了艾莲娜和母亲,母女二人无计可施,艾莲娜无法走出失去父亲的阴影,噩耗接二连三的传来,父亲拼死掩护的同胞也没有躲过敌人的袭击,为了躲避德军的搜查,母亲和艾莲娜隐藏在费西奥纳的旅馆里,成为了帮佣。
亲人朋友的离去,使艾莲娜心力交瘁,她渴望远离战争的威胁,她渴望回到耶路撒冷圣地。
年夏,艾莲娜十七岁,母亲在战争的阴霾下,精神与肉体都承受了巨大的创伤,对未来愈加绝望,在那段黑色岁月里,艾莲娜并没有被击垮,反而愈加坚强,学会了用宗教的力量来平衡内心。
三、梦想的破裂,心灵家园的现身,心灵是照亮冰冷世界的明亮星星
法国的重重山隘,意大利以及地中海的风浪,在经历完这一切的时候艾莲娜和母亲终于到达了以色列,在路途中,偶然遇到的小伙伴——一个阿拉伯女孩萘玛,点燃了艾莲娜对于生命和未来的希望。短暂的一面,在以后漫长的逃亡旅途中却成为彼此心灵的印证,时时望见,充满朴素的思念。
一场流浪,导致了另一场流浪,艾莲娜和萘玛,两个女孩,在作者笔下,冥冥之中,充满了诸多:“巧合的”因素。
当艾莲娜来到耶路撒冷,这个本该是到处充满阳光的、和平鸽和清真寺的圣地,却并没有给予她梦想中的安慰,在难民营里,她看到的是难民们正在面对饥饿、肮脏和鼠疫疫情。他们在生死线上挣扎着,处于乱世的人是疯狂和惶惑的,在这样的绝望里,人似乎是无可救药的。
流浪到底是为了什么?艾莲娜不停地想,是为了寻找家园吗?
《亲密关系》中曾写道,期望是通往地狱之路,
在流浪的星星中,艾莲娜一开始依靠关于耶路撒冷的许诺,去寻找梦想的家园,可在期望破灭后,读者或许就会发现,家园、身份和宗教的追寻实质上都是对自由的追求。
心灵自由,拥有一片洁净的内心,战争依旧存在,但是拥有一片内心的净土却是照亮冰冷的世界的“明亮的星星”
勒克莱齐奥或许诠释的正是一种“在路上”追寻,一种人性的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