蝈蝈

故乡的原风景梁老师讲糖

发布时间:2025/3/30 11:46:35   
看白癜风到中科白癜风医院 http://www.znlvye.com/

我生活在华北中南部邢台,正值雾霾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随着这两天冷空气的到来,在离供暖还有一个月的时间里,气温骤降,寒冬将至,各村镇煤球炉尚未点燃,越冬的烟煤已堆满角落,闪着青光,稳若太行,煤改气的村堡还没有动静,这几天,应该恰逢乡镇最为忙碌的时刻。

深秋,庄稼基本都在往家里抢收,说抢收是因为不知道哪天雾霾或连阴雨就会到来,辛苦一年的收成,多在这几天变成现钱。晾晒的谷子在等着入瓮,被互相缠绕着的玉米挂在墙头,地里尚还有棉花等待采摘,刚被运完的花生地里,还有零星被掉落的花生,明目张胆的,孤零零的留在哪里,没有人为再为这几粒花生弯一次腰了。虽然现在每家都在加班加点,今年秋收的时节,还是后延好几天,如今这村里头,能劳动的年轻人,不多了。

当今这乡村里头,已不见了当年的繁荣景象,太多的机械解放了人的劳作,回忆往昔那时候家乡的风景最为深刻,不敢太久,也就二三十年的光景,那时候笔者还是个少年。

其中最深刻的,就是一年三次的假期了,一个麦假,一个秋假,还有一个寒假,现在孩子都没有这三个假期的概念,大约在20年前,这两个为了庄稼收获才有的假期,被统一的寒暑假替换掉,在每年麦收的那20天假期里,应该是整个童年最为欢乐的时光了吧,包括大人在内,所有的人都处于一种兴奋的状态,那时候的农田收割还没有现在的联合收割机,全是邻里之间互相帮协。从某一家麦田里出现人群开始,麦假就开始了,各小学中学生脱掉校服,或赤臂或穿着印有“青年”的跨带背心,看着父母从墙上摘下一年未曾用过的镰刀,一把把从青石上打磨,直至闪耀青光,带上草帽,坐在自行车的后座上,跟着一起去麦地,已经有早已约好的近邻或者亲戚等在那里,父母爷爷辈分的,还有已经快要长大的有为青年,一字排开,争着收割自己脚下这两趟小麦,弯腰,满满的抓起一把,镰刀从齐根处一刀割下,搁至一堆,尤其是刚刚有为的青年们,为了证明自己已经成人,更加不肯停下手里的活,一路领先,腰酸手麻之时,直腰抬头,看看父辈们已经在后面啧啧称赞:有把子力气了!却还故意屏住粗重喘息不予置否,却难抑心中窃喜。年长的妇人从家里烧了热水送来:喝口水喘口气,看出这汗,快歇会儿。不累,有为青年气力很足,又埋下头继续一路领先。不晓事的少年们,在成捆的麦堆上翻滚跳跃,一会听到蝈蝈叫声,又满麦田的追逐,却被父辈一声斥喝:把麦子都踩倒了,嘤嘤的撅着嘴回到地头,摆弄着刚送来的花瓷碗。老妇看在眼里,递过一个水瓶:去给你爹送去,哎!有蹦蹦跳跳的去谄媚讨好。

成捆的小麦被一车车的运回了家里的麦场,摊开成个圆形,这个不知已经使了几世几载的麦场了,地面平整,没有凹陷没有凸起,被打理的平整熨帖,边缘有上一家使用过后留下的些许零散麦粒。等着有着先进想法的有为青年开着拖拉机,拉着辘轳,把小麦从一个个麦壳里碾压脱出,年幼者还是在麦秸上摸爬滚打,一会又和同类在垛好的麦堆上打洞捉迷藏,就是不肯消停一会,作业?那时是没有作业的,晌午之后,东家的女主人又来催了:家里的饭都热过两次,还不下晌吗?非要等到麦场里颗颗麦粒堆成堆才会三三两两回家吃饭,那时候印象最深的就是闷饼了,抗饿,做法又简单,还零星的掺杂着几片荤腥,现在对炒饼的特殊偏爱可能也是源于那时候的深刻记忆吧。

如今重新忆起当年的情景,有些画面还是历历在目,那时候的马路上,没有几部小汽车,空气也不像现在这般腌杂,还记得,晒麦子时躺在房顶上,数着银河两边的星星,听着蝈蝈的鸣叫,一觉睡到天亮,任凭露水打湿了衣裳。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gx/929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