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蝈蝈 >> 蝈蝈生活环境 >> 白鹿原与陈忠实蝈蝈不白
作者:蝈蝈不白朗诵:芳语
编者按:《白鹿原》是作家陈忠实的代表作,该部长篇小说共50余万字,历时六年完成。年,该小说获得中国第四届“矛盾文学奖”,也被改编成同名电影、话剧、舞剧、秦腔等多种艺术形式。年4月29日,作家陈忠实在西安溘然长逝,享年73岁。值此陈忠实先生逝世一周年之际,丰寒文学特刊发此文,以兹纪念。
《白鹿原》与陈忠实小说《白鹿原》出版的时候,我正读大学,是我当时阅读的陕军东征的五本小说之一。五本小说留下深刻印象的一个贾平凹的《废都》,另一个是陈忠实的《白鹿原》。《废都》描绘的是当代城市众生相,《白鹿原》却是通过对陕西关中乡村前天和昨天的描述,书写了百姓在历史大潮中的挣扎和奋斗,他也是率先还原历史真实的作家。之所以这两本书在当时引起文坛轰动,很多人津津乐道的是平凹先生的那些框框,或者是关于“田小娥”的有关段落。真实的缘由,我觉得《废都》是一部批判现实主义的小说,在改革开放即将全面深化之际,这一带有预言性质的小说冲击了人们的神经,也给平凹先生引来巨大争议。《白鹿原》却是新时期真实还原历史的作家,既不是高大全式描写,也没有回避历史真实。
当时替张孝评教授代课的杨维中老师还是研究生,给我们上《文学概论》,他用了四个多课时与同学们讨论《废都》和《白鹿原》。记得我也作了发言,但我发言的重点谈的是对小说《白鹿原》的认识,可惜当时忠实先生没有听到。学校专门邀请陈忠实先生到学校作报告,当年七号楼阶梯教室座无席,窗台上、楼道里也挤满了人。忠实先生畅谈了自己的创作历程,对我印象深刻的是他提到自己为了准备素材,先后到长安、户县、蓝田县开展田野调查,与乡亲们聊天,翻阅县志,积累了一手素材。为了潜心写作,搬到灞桥街道的村子里居住,誓言要写一部死了之后当作枕头的书。果然,《白鹿原》最终成了忠实先生的扛鼎之作,也是垫枕之作。
我当时认可一位评论家的观点:《白鹿原》差一点就成了名著。一年之后,在和《长江文艺》的一位编辑采访陈忠实先生时,我也冒失地提出了这个问题,忠实先生当时谨慎地说,名著不名著这应当由读者说,我只能说我尽力了。多年后,我也分别和贾平凹、陈忠实先生有些来往,只是与贾平凹先生讨论过家长里短,也找他讨要过书法作品,没有讨论过他的小说。倒是在几个场合与陈忠实先生偶尔谈到《白鹿原》。在获得茅盾文学奖之后,忠实先生还专门送我一册亲笔签名的《白鹿原》。
离开西安后,和陈忠实先生再未谋面。但一直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gx/7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