蝈蝈

骆宾王的蝉和康熙的蝈蝈

发布时间:2022/6/20 17:08:00   

唐高宗仪凤三年,也就是公元年,骆宾王当上了侍御史。二十多年后,郗云卿奉唐中宗之命搜集骆宾王的遗文。他在《骆宾王文集序》里写道:“骆宾王仕至侍御史,后以天后即位,频贡章疏讽谏,因斯得罪。”

御史大家都听说过,“侍御史”是什么呢?侍御史是御史的子集。唐朝按管辖范围把御史分为台院、殿院、察院。台院的官叫侍御史,殿院的官叫殿中侍御史﹑察院的官叫监察御史。不少文人都当过御史,比如王维当过殿中侍御史,元稹当过监察御史。骆宾王是侍御史,职能大约类似现在的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

“天后”是谁呢?当然是武则天。这时候武则天还没正式当皇帝,但给自己加了“天后”的尊号。有了“天后”,是不是还得有“天皇”?没错。武则天给自己弄了个“天后”,也给唐高宗弄了个“天皇”。“天后”和“天皇”一起,并称“二圣”。不过,“天皇”虽然看起来气派,但估计后来皇上们一看到这个词就想起武则天,也没人再用。

按郗云卿的说法,骆宾王是因为总写些怪话,得罪了武则天,于是被诬陷了一个贪赃罪,关进了牢里。

文王拘而演《周易》,读书人坐牢就要写点东西。骆宾王在牢里写了一首《在狱咏蝉》。这首诗写的当然很好,然而诗的序更值得一读。在这首诗的序里,骆宾王详细讲了为什么不咏蛐蛐不咏蚂蚱专门要咏蝉:

“声以动容,德以象贤。

故洁其身也,禀君子达人之高行;蜕其皮也,有仙都羽化之灵姿。

候时而来,顺阴阳之数;应节为变,审藏用之机。

有目斯开,不以道昏而昧其视;有翼自薄,不以俗厚而易其真。

吟乔树之微风,韵姿天纵;饮高秋之坠露,清畏人知。”

古人没学过昆虫学,以为蝉不吃饭,就靠喝西北风喝露水过日子,所以觉得蝉是一种品行高洁的虫。同时,蝉这个东西,嗓门也很大。虞世南的咏蝉诗里说:“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就是说蝉的声音传的远,主要是靠自己趴树上大声疾呼,不是靠别的。

但蝉毕竟是虫,一入秋,天气一冷,就逐渐走向生命尽头,慢慢地不叫了。所以中国有个成语,叫“噤若寒蝉”;日本有个动漫,叫《寒蝉鸣泣之时》。秋风肃杀,我花开后百花杀,杀杀杀杀杀杀杀。一个虫哪儿禁得住秋去冬来四时变化。

英文“ChillingEffect”这个词如果直译就是“寒冷效应”,里面根本没提蝉。但译作“寒蝉效应”格外信达雅。一个前些天还在枝头高唱,现在只能趴树上瑟瑟发抖的怂虫形象跃然眼前。

寒蝉效应的厉害之处在于靠的不是杀虫剂,就是冷一点。秋去冬来嘛,看起来好像没什么,没怎么样,甚至很有礼貌。天冷怎么了?人家蝈蝈照样叫啊,天冷人家不也活得挺好吗?

康熙皇上就写过咏蝈蝈的诗:

“秋深厌聒耳,今得锦嚢盛。

经腊鸣香阁,逢春接玉笙。

物微宜护惜,事渺亦均平。

造化虽流转,安然比养生。”

皇上家的蝈蝈那生活条件当然是可以的。有吃有住有暖气,所以不光秋天能叫,冬天也能叫,一直能叫到第二年春。乾隆那孙子详细介绍过他爷爷养蝈蝈的事:

“皇祖时,命奉宸苑使取络纬种育于暖室,盖如温花之能开腊底也。每设宴,则置绣笼中,唧唧之声不绝。遂以为例云。”

就是说康熙每次请人吃饭,就会把蝈蝈们都摆出来,让它们一起叫唤。据说这有个讲究,叫“万蝈来朝”。

tombkeeper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gx/713.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