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蝈蝈 >> 蝈蝈生活环境 >> 虎年说虎2从大虫说虫
很久以前,中国人把所有的动物都叫做“虫”。如果长得又细又长,那就叫“长虫”——这是指“蛇”;如果脚特别多,那就叫“百足之虫”——这是指“蜈蚣”,如果长得威猛高大,那就叫“大虫”——这是指“老虎”。好玩儿的是,那些特别跋扈特别乖戾的女性,也被称为“母大虫”。凡此种种不一而足。由此可见,“虫”,很早就进入到中国人的生产生活之中了。
从目前出土的甲骨文来看,“虫”这个字跟“它”这个字长得非常像,而“它”就是“蛇”的本字。所以有学者说,“虫”可能也是“蛇”。
“蛇”进入到人类视野确实非常久远。我们知道,中国远古神话中的伏羲和女娲,都是人首蛇身的;而《圣经》中,最早出现在亚当夏娃身边的也是蛇。这些故事背后到底隐藏着关于“蛇”的哪些秘密?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完全找到答案;但是,“蛇”与人类密切相关,可能是毋庸置疑的。
因为“蛇”的出现很早,所以就成为了中国人对某一类事物范畴的认知符号。以此为出发点,中国的先民根据“五行”观念,把“虫”作了五种具体类别的划分:
“金”虫也叫“介虫”,也就是长着“盔甲”的动物。按照这个标准,乌龟,甲鱼,鳄鱼等等都算是介虫。
“木”虫也叫“毛虫”,也就是长着“毛发”的动物。按照这个标准,狮子,老虎,虎豹等等都算是毛虫。
“水”虫也叫“鳞虫”,也就是长着“鳞片”的动物。按照这个标准,各种各样的鱼类、虾类等等都算是鳞虫。
“火”虫也叫“羽虫”,也就是长着“羽毛”的动物。按照这个标准,各种各样带羽毛的鸟类还有昆虫等等,都算是羽虫。
“土”虫也叫“裸虫”,也就是不长毛的动物。“裸虫”最重要的代表就是人,所以这个“裸虫”的“裸”也可以直接被写作“倮”(“果”的本义是“果实”,由此也可以表示“像果实一样的东西”;女性的乳房和男性的生殖器因为很像果实,所以,“果”也暗指男女的性器,故“倮”字就表示没有穿任何衣物的人体。这个字后来被从衣果声的形声字“裸”代替)。把“人”作为来自于“土”的物种,中外好像认识很一致。在汉语社团,女娲造人的传说告诉我们,人来自于泥土;在英语社团,最早的人Adam,其名字也来自于“泥土”、“土地”hum-这个词根,也就是说,与human这个词是同源的。冥冥之中这种共性认知的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样的秘密,确实很值得我们继续进行追问和思索。
近代以来,随着西方科学知识的传入,中国人对世界的认识也在慢慢地发生变化,包括我们对动物的认识也在逐渐改变。“虫”的概念这个时候才开始慢慢地与“动物”的概念相区分,而逐渐只表示“昆虫”这个意思。
带有“虫”符的汉字很多,大致上可以分为如下几种情况:
第一,各种昆虫和小动物的名称。如:蚂蚱、蚂蚁、蝴蝶、蜻蜓、蚯蚓、蜘蛛、蝌蚪、蜜蜂、蝈蝈、蛤蟆、蟾蜍、螳螂、蜈蚣、蝙蝠、螺蛳、蜿蜒、萤、蚊、蚕、茧、蛙、蝉、虾、蛾、蜗、蝗、虱、蚝、蜃;
第二,“龙”“蛇”一类动物的名称。以前人们把蚯蚓一类翻土的动物叫做“土龙”;中国土神的名字就叫“勾龙”(句龙)。据说他是共工之子。另外,“龙”与“虫”同韵,想必也是有一定的联系。这样的字如:蛟、虬;蛇、蛮、蜕;
第三,其他类别。这些字中,有些与“虫”相关,但是有些则是讹变而来,主要包括:蛋、虹、触、蠕、融;虽、独、蜀、浊、烛、蚀、蠢等等。
我们的语言当中,用“虫”来加以比喻的事物并不少,比如:“肚里蛔虫、虎豹狼虫、没毛大虫、水火兵虫”,以及“鼻涕虫、跟屁虫、蠹书虫、糊涂虫、寄生虫、应声虫、瞌睡虫、倒霉虫”等等。
带“虫”的成语也很多。比如:虫臂拒辙、虫臂鼠肝、虫鸣螽跃、虫沙猿鹤、虫书鸟篆、虫鱼之学、鸡虫得丧、狼虫虎豹、蓼虫忘辛、夏虫朝菌、鸟迹虫丝、鼠肝虫臂、鼠啮虫穿、肉腐出虫、物腐虫生、猿鹤虫沙、蛛丝虫迹、雕虫刻篆(雕虫篆刻)、彫虫小技(雕虫小技、雕虫小巧、雕虫小事、雕虫小艺)、雕虫末伎(雕虫末技)、夏虫疑冰、夏虫语冰、夏虫不可言冰(夏虫不可以语冰、夏虫不可语寒)、百足之虫(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百足之虫至断不僵、百足之虫至断不蹶、百足之虫至死不僵)、物必先腐而后虫生之。
俗语说,“一个人是条龙,一群人是个虫。”这句话是指单打独斗时,每个人的潜力都能得到发挥,因为除了奋斗我们别无选择;但处于集体生活时,人们往往彼此依赖互相推诿,最后就“三个和尚没水喝”。到底是做条龙,还是做条虫,确实值得我们好好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