蝈蝈

我教送给盲婆婆的蝈蝈

发布时间:2022/5/9 20:32:23   
山东白癜风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yufang/131228/4318885.html

给硕士生上《小学课程观察与分析》,本想带学生现场观察一次,但和小学的时间有冲突,于是改用观录像课的方式。拿自己的课供同学们观察和讨论,这到底好不好说不清楚。就我而言,觉得对学生的发展利大于弊。于是拿自己上过的《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曾经是苏教版的教材)给同学们观察和讨论。这里把上课的前因后果、实录和思考,放在这里,一并请大家批评(主体部分刊于《小学语文》年7-8合刊,似乎没有看到样刊,不知道编辑是如何费心修改的)。

读诗、诗教和教诗

——教《送给盲婆婆的蝈蝈》

教学的缘由

年9月30日,和一帮朋友在网络上讨论如何上儿童诗。论坛上,郭云虹老师有这样一个帖子:“我们看儿童诗,不仅要看诗的本身,更要透过诗看儿童,用儿童的眼光来看诗,在三维的世界里,我们教师可以用全新的眼光、全新的方式诠释文本,诠释生活。”这让我很受启发。我把它简说为读诗、诗教、教诗三个视角,也就是我们自己如何读这首诗,我们要用这首诗教什么,我们如何从儿童的实际出发教这首诗。

交流中,我们依此讨论这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大家讨论比较热烈,我也适时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观点,我的总体观点是自己读诗不妨读得透一点。读透一点也就要难一点,这就难免一线教师狐疑,以为我要把读到的教给学生,尽管我一再申明“读到的未必一定要教”“读诗不等于教诗”,但一些朋友失去了对我的信任,还没有讨论到第三个问题,一些老师就开始下线(当然也和辛苦了一周,临近国庆,大家想早点休息有关),我思考的教法失去了听众,自然也就失去了可能的效用。第二天还想着这样的遗憾,心中似有不甘,又想自己实践一番。于是有了到成都市芳草小学教《送给盲婆婆的蝈蝈》的实践。

我读到的这首诗

读诗,我想到的需要读出诗的意境和诗的意象。我读到的意境就是“乐”。从表现形式看,“乐呵呵”,“喜滋滋”,“难忘的欢乐”,“唱得多好”等是具有快乐情绪的语词,“婆婆,婆婆”,“咯咯,咯咯”的短句具有轻快的节奏,加上“le”和“uo”的韵脚,使诗歌洋溢着一种欢乐的旋律。从内容上看,诗歌固然在表达爱心和关怀,但在传递爱心和关怀观念的时候,营造的是欢快的意境和情绪,隐含了快乐助人,助人者乐,助人得乐的意义。

这是一首叙事诗,叙事诗依情节或人物活动成诗。从叙事的角度,我们需要考虑故事中的人物,谁是诗的主角?是谁“乐呵呵地捉回了/一只绿色的蝈蝈,/喜滋滋地送给了/邻居家的盲婆婆”?诗里没有明确的指代,可以说是无主的。但又恰是这无主的指代更容易使诗歌和读者发生关联,在没有明确的他人为主的情况下,“我”就是主,读者就是主角,“我”应该把自己的“蝈蝈”送给“邻居家的盲婆婆”。这里的“蝈蝈”则代表着关心,代表着欢乐,送出“蝈蝈”意味送出关心和欢乐。“邻居家”是非血缘的他人,对血缘以外他人的关爱是一种大爱和博爱。“盲”意味着残疾,“婆婆”代表长者,“盲婆婆”是需要得到关心和帮助之人。这样,“邻居家的盲婆婆”就与教材后同一作者的《一株紫丁香》的“老师”区别,一个是对处境不利的人的关心和爱;一个是对帮助过自己的人的感恩和回报。两课结合是爱变得丰富、具体,有了表达爱、献出的具体对象。

我想,只有读出了“小男孩”“邻居家的盲婆婆”“蝈蝈”的意义,诗歌才有真正感动和影响读者的力量。不然,诗中的小男孩与我何干?我身边有没有盲婆婆,这个故事与我何干?我又没有可以送的蝈蝈?

再看一看叙事的情节,总体来说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第一小节)是找到了送给盲婆婆的蝈蝈,第二部分(第二、三、四小节)将蝈蝈送给盲婆婆时的心愿表达。诗歌的跳跃性和留白为读者的阅读创造留下了空间。我注意到的是第四小节“咯咯,咯咯,咯咯……”后面的省略号。这里的省略号可以说是蝈蝈延续不断的叫声,也可以是故事的留白,留下了需要完善和补充的空间,“盲婆婆”收到了蝈蝈,听到了蝈蝈的叫声,会怎么想?在蝈蝈的叫声中,送蝈蝈的“我”又会想到什么?我以为,在这里需要补充,补充的内容可以是助人为乐,得助者得乐,助人者快乐的内容。这是对诗歌“留白”的“补白”,是对叙事的延续和完善。

我思考的诗教:

杜威说:“课堂教学可以分成三种:最不好的一种是把每堂课看作一个独立的整体。这种课堂教学不要求学生负起责任去寻找这堂课和同一科目的别的课或和别的科目之间有什么接触点。比较聪明的教师注意系统地引导学生利用过去的功课来理解目前的功课,并利用目前的功课加深理解已经获得的知识。……最好的一种教学,牢牢记住学校教材和现实生活二者相互联系的必要性,使学生养成一种态度,习惯于寻找这两方面的接触点和相互的关系。”

这是我从事课堂教学的一个总体思想,就是培养出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的习惯。因此,在设计这首诗教学的时候,希望引导学生去发现诗与“我”的关联,教诗也教人,学诗也学人。在具体目标上,我有这样的考虑:

1.知道本诗的叙事结构。

2.在诵读中感受诗中的欢乐的情绪,想象助人的美好。

3.体会诗中人物扶弱助残,尊老敬老所表现出的善良和美好,得到助人者快乐的情感熏陶。

4.发挥想象力,体会和表达助人者和得助者其乐融融的和谐诗意。

我思考的教诗:

如果说,诗教是要确定学生的观念——帮助学生学习生存的本领,获得生活的智慧,体验生命的意义、价值的话。教诗则需要确立儿童的观念,从儿童出发,站在儿童的立场和视角,有所为但又不强为。

这就需要在教诗中有舍得的意识,教师要以“无”“不教”的身份进入,进教室去不是去教,而是引导,引导他们探险,引导他们发现,发现诗的结构,发现诗的意境,发现诗中快乐和美好的情绪,体会人与人之间的关怀,并用自己的想象创造美好的意象,从而愿意这样的快乐和美好。这样的过程,我把它看成“无中生有”的过程。

我以为引导也有两种引导,一种引导是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自己提出问题;另外一种引导是老师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对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和感悟。两种之中,也有侧重的选择,一般而言,从教师提出问题到学生发现有价值的问题,有一个从扶到放,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过程。就二年级,这一节课要发现诗的结构,要体会送出“蝈蝈”后的快乐,由学生提出问题有一定难度。所以,还是以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更合适。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实录与反思

(起立师生互相问候。)

师:认识我吗?

生:不认识,

生:认识,你上午在我们班上听过课,好像是陈老师。

师:谢谢,你们就叫我陈老师。

生:陈老师好。

师:谢谢,今天上什么课文?

生:《送给盲婆婆的蝈蝈》。

师:预习了吗?

生:预习了。

师:读得怎样?

生:还可以。

师:来,检查检查。我们再读一遍,同桌一个同学先读,另一个同学听,并给他找优点,再给他建议,然后交换。等一会我要请接收意见的同学说同桌的对你的评价。好吗?

背景和设想:

我是主张先学后教的。授课前一天,我请带班的蒋老师将教材复印发给了学生,并希望学生先读一读课文。在学生提前到教室以后,我又建议同学们不要呆坐着等,可以读一读课文。在同学们读课文的时候,我发现同学们字音正确,阅读流利。这样,我就可以放心地不再把教学的精力放在读识字教学和熟课文了。

长期观课使我注意到,课堂上同学对同学的评价大多以发现问题为主。就教师的教学本意,无非是希望通过相互评价,发现问题,在解决问题时促进改善和提高。我以为,这样做的动机可能是好的,但这样的评价,却只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gx/138.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