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蝈蝈 >> 蝈蝈生活环境 >> 农村80后的记忆中的蝈蝈
我是83年人,老家在郑州巩义市鲁庄镇一个小村子。
说是老家,其实也是现在的家。因为我在郑州买房不到十年时间。农村的家里依然是原来的样子,父母现在也在村里住。这几年他们陆陆续续来郑州住一段时间,也帮我带孩子。但是孩子上了幼儿园后,他们就有回老家的打算了,老家街坊邻居经常串门打牌,比在城市自在。
其实我的老家并不像电视上面经常表现的老家的破旧的样子。老家和镇上其实啥东西都有。镇里人的生活质量并不低。毕竟巩义市算是郑州的郊县。
每个人都有儿时的记忆。我的记忆基本都在农村。也就是小时候的记忆。前阵子说起捉爬蚱的事。我便想起了小时候我捉蝈蝈的事情。蝈蝈在我们那里叫做“youzi”读音同“油子”,至于怎么写我就不知道了。
我很清楚的记得,我上小学的时候,是在村里上的小学。到了谷子成熟,红薯叶子繁茂的时候,我就经常去逮油子。那时候一到田间地头就能听到到处都发出的蝈蝈热闹的叫声,此起彼伏。而且音质各不相同,或短促或稍长,或低沉或清脆。
我自认为我是逮油子的行家,而且事实上讲整个村的小伙伴都没有我逮得多,逮得好。实力很悬殊,无出我右。
只要是听到有蝈蝈的声音,我循声望去,判断大致方向位置,然后我会根据地形判断我的策略。如果是空旷的低矮的草丛,那就简单多了,只要轻声过去,判断声音大概两米的距离就不要动了,只用眼睛找它的位置,一般都能找到位置的。找到后,果断上前捂住,或者压住那一片儿草,就能擒住它了。但是如果是在谷子的穗上或者大点的草堆上,那就比较复杂一点了。我通常先判断风向,要逆着风向靠近蝈蝈。风向会传递你的声音。
这里插一句话,我可以很负责任的说蝈蝈的智商比蚂蚱,扁担,蛐蛐等都高得多,至少在遇到风险的时候,蝈蝈是直接让自己掉落到草丛底下,或者直接蹦到草丛深处逃生,而蚂蚱,蛐蛐是瞎胡跑,甚至能蹦到你手里。
说道逆着风向靠近蝈蝈,大概很近的时候,不让蝈蝈察觉的时候,就要停下来脚步了。还是先仔细观察,找到它。然后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快步上前双手直接圈住(这适合谷子穗上这一类情形);还是直接跃起,跳过去双手压住捂住(这类情形适合大型草垛子)。当然也有你怎么都看不到的情形,这时候你只能选择主动打草惊蛇的战术,让蝈蝈自己现身,然后去捉,但是这样子的话成功率就比较低了。说实在的这些都还是需要点技术含量的。
当然我说的这些都是在不损害蝈蝈的情况下,如果逮住了,一看缺胳膊少腿了,我就直接不要了。母油子回去烧烧吃(就是拿到煤火上烤熟了吃,味道很不错的,堪比蟹黄),公油子可能就直接放了。所以说“我自认为我是逮油子的行家,而且事实上讲整个村的小伙伴都没有我逮得多,逮得好。实力很悬殊,无出我右。”
我已经很久没有打过这么多字了,想起小时候的事情,我还能入戏这么深。其实有好几个画面,我到现在记忆犹新。一个就是这个逮油子。
还有一个是在鲁庄一中排队买饭的时候,买个饭跟非洲难民排队领粮食似的,全学校就一处卖饭的。想想都觉得难受,好像还有人在汤里吃出小家伙的踪迹。
还有就是小时候割麦子,那时候麦子熟了都是拿着镰刀割麦子。我干活一直都是把好手。割麦子又快又干净。晚上回来手上很多细刺,微痒微涨但是好像不怎么疼。也记不太清楚了,毕竟过去很久了,现在都是联合收割机了。
但是直到现在我们家还有几亩地,我经常回老家的,毕竟距离不远。开车两个小时就到老家了。到现在我回老家的时候也经常下地干活。现在村里的人都大多种一些经济作物和一些粮食够自己吃就行了。比如,红薯,棉花,油菜。种的都不多,种地根本赚不住钱,种一点有个事干,够吃就行了。
不知不觉写了这么多,郑州现在外面下着雨,我也该去干活了。最后再写一点。我从来没有在城市里买过蝈蝈。到了夏天市区会有人卖蝈蝈。我从来没有买过,我上前看过和农村的蝈蝈差不多,和小时候的样子没啥差别。只是我对他们卖的蝈蝈没兴趣,可能是我心里认为这样的蝈蝈没有“灵魂”(借用网上的词汇,因为我表达不出来我的那个感受,类似这个词汇)。
毕竟现在自己三四十了,我也整天都干活想着挣钱养家糊口。而且现在老家村子里地头已经很少能听见蝈蝈的叫声了。俺妈说现在庄稼都打农药,经常施肥打农药,一年一年的多多都很少了。那些关于蝈蝈的记忆也就是偶尔浮现在脑海里。但是这些小时候的事情还是影响着农村的孩子,至少是我。我记得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同事们聚餐说要去农家乐,当时我第一次听这个词。农家乐。去了之后,我也没兴趣,这些好吃好喝的,和市区饭店差不多吧。只是搬到了郊区农村边上。但是农家乐农家乐,这可不是真正的农家,也没有真的农家乐。根本不搭边。
该干活了,就这吧。
年6月16,下小雨和中雨在郑州家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