蝈蝈

乌马河边的袖珍村团场

发布时间:2022/6/12 15:03:39   
白癜风分型 http://news.39.net/bjzkhbzy/180423/6185383.html

原正东

一过乌马河桥,在通往龙城高速的连接线上,就会看到铜字村名“团场”的标识横跨在仿古城阙的建筑之上,“团场”太谷人读作duanzhang,在这里有一个音变的问题,在太谷常常t发音为d,比如甜、填,太谷人读为dian,桃、淘,读为dao,这就是把t发音为d了,再比如提、蹄,我们读di,所以,“团”就被太谷人读为了duan了,再看“场”,声母ch,转为了zh,这样的例子还有,比如我们把猪肠子,叫做猪zhang子,从村名的发声至少可以看出,团场建村时间久远。据说,团场村的由来是与隋唐时期的李渊和李世民父子有关的。当年,李渊和李世民父子在太原起兵,屯兵之处就在离晋祠不算远的团场村一带,所谓“团场”也就是李世民带兵团练的场地,所以取名“团场”。与这段传说有关联的还有与团场村一路之隔的大威村,这两个小村相邻,大威村则取“大展军威”之意,把两个村名合在一起的寓意就是“团练场地,大展军威”,据村民们说,直到今天,在团场村的东面还有一处平头土台,就是当年的点将台,不过也许用不了几年,这个小小土台的遗址也会消失不见,但当地关于李世民的传说故事却还会一直流传下去。

传说带兵驻扎在团场一带的李世民,由于和刘武周连日打仗,人困马乏,想好好休息一下,可是,当地草滩较多,遍地的蝈蝈,一个劲儿乱叫,吵得将士们不能好好休息,惹得李世民大怒,他就生气地说了句“不准此地有蝈蝈”。说也奇怪,他的话刚落音,四周的蝈蝈叫声就突然停止了,一点也听不到了,军队休息好后,李世民与刘武周作战连连得胜,不久,李世民打败了刘武周,收降了尉迟恭,与父亲李渊一起创立了大唐近年的基业。更奇怪的是从那以后直到现在,团场、水秀、大威一带很少能找到蝈蝈的踪迹,而紧挨着水秀的东怀远村就能轻易找到蝈蝈的身影。看来这皇帝果然是不简单,金口玉言啊,连蝈蝈这样的昆虫也是要听的。

团场村真可以说是个袖珍村,实在太小了,小到人们用“团场、大威一道街”来形容团场村和大威村两个村庄。我们知道围绕县城的村庄人口动辄数千,而团场却只有多人,且大都姓王。以前与团场一样小的大威,由于新建了信息学院,现在人口已是上万的规模了。

走进团场村,粉刷一新的街道让人心神愉悦,墙面上都是手绘的关于孟母故事和传统文化的宣传画,村里的古建筑大都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唯一保存完整的是村东的财神庙。在太谷的乡村兴建的庙宇一般是老爷庙、三官庙、龙王庙、奶奶庙,至于财神庙的职责一般也是由老爷庙充当的,然而团场的财神庙供奉的并不是关老爷,而是福禄财神,即比干财神。中国人或许对财富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崇拜,从财神信仰可见一斑,财神是我国道教中主管世间财源的神明,然而可称为财神的人物竟多达9位,即大财神为中斌财神王亥、东路财神比干,南路财神柴荣,西路财神关公,北路财神赵公明,东南财神范蠡,东北财神李诡祖,西南财神端木赐,西北财神刘海蟾,其中影响力最大的是文财神比干,武财神关羽和赵公明。我们晋商大都信奉关二爷,不知为什么团场信奉的财神偏偏是个例外。

财神庙坐东朝西,在早晨的太阳照耀下,呈现出紫气东来般的祥瑞景象,庙宇的前方是一条大道,又让财神庙有了一股仙台般的庄严和神圣。庭院布置得体,一点也不像是一座乡间的财神庙。财神殿中主位供奉着文财神比干,财神殿左侧的文昌殿里供奉着文昌帝君,财神殿右侧的娘娘殿里供奉着送子娘娘,一庙三用,团场财神庙的这种神殿布局,更符合我国传统文化中富贵双全、人财两旺的理念,同时也反映了老百姓的殷殷之望。

尽管团场村建有财神庙,但在晋商故里财阀比比皆是的情形下,团场居然没有出现过影响力巨大的财主,反倒是出来个名满三晋的秧歌艺术家“香蛮旦”。看来,文财神也起了点作用。

“香蛮旦”真名叫王效端,至今还有“看了香蛮旦,三天不吃饭”的俗语在民间流传,可见他的艺术功力之深厚。王效端从艺60多年,曾荣获过山西省戏曲界的最高荣誉———“杏花奖”。

王效端个子不高,年轻时长相俊朗,老年时一脸慈祥,为人和善。

在他的童年时代,正是富商巨贾鼎力支持太谷秧歌的一个辉煌时期,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秧歌艺人和剧作。那时候在晋中广大农村,每年冬天都会请老秧歌艺人教唱秧歌,童年的王效端就暗暗记住了一些曲子,秧歌之梦像春苗一样在王效端的心底滋长。没想到,到东北谋生的王效端的父亲赶上了“七七事变”,彻底没了消息,没有了经济来源的王效端不得不辍学,靠当长工挣口粮来养活自己和母亲。年夏天,16岁的王效端来到北六门村干农活,正好遇到下雨,没有办法下地干活了,于是就在他舅母家的敞棚底下把马锣一挂,唱起了秧歌。王效端一亮嗓子,就获得了满堂彩,“香蛮旦”的名气不胫而走。不久,晋中、吕梁、太原一带,10多个县城及周边农村,都留下了“香蛮旦”的足迹,他演唱的《探监》《洗衣计》《回家》《女起解》《小赶会》《大割青菜》《借妻》《割莜麦》等,深受大家喜爱。

年,王效端被邀请到山西省歌舞团,准备随团演出,但由于他的民间风格浓郁,和专业的音乐工作者合作时却遇到了障碍,最终王效端没能跟随山西省歌舞团演出。年,王效端参加了山西省文代会,之后,被邀到山西大学艺术系担任了秧歌教师。在这里,根据王效端的演唱,记录了90多首秧歌曲调。山西大学艺术系油印出版的《祁太秧歌音乐资料汇集》中,收录的几乎全是王效端演唱的。因种种原因,王效端在山西大学艺术系只拥有了短暂的时光,就又回到太谷。机遇就这样一次又一次从王效端的身边溜走。

王效端很有文采,能自己创作剧本,从年开始,他先后写了一些戏剧小戏和民间相声等。他编写的剧本有《姐妹俩同看“龙江颂”》《大寨红旗凤山飘》等。改编了《不见面》《拣麦根》《回家》《女起解》《换碗》等。他还曾与人合作编写《太谷秧歌》一书,并由山西省地方志编委会出版。

年,我县成立了太谷秧歌剧团,王效端是太谷秧歌剧团业务副团长。10多年间,他培养了30多名弟子,董燕燕便是王效端的高徒。年,王效端参加山西省首届太谷秧歌电视大赛,荣获特别荣誉奖。同年在山西省第11届“杏花奖”评奖演出中因《双喜临门》获得伴唱奖。年,中央电视台为他拍摄了专题片,并在山西电视台《一方水土》栏目中播出。

晚年的王效端被抽调到太谷县地方县志办工作,为搜集太谷珍贵的资料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王效端可以说是团场村的一张名片。

现在,团场村屡屡被提起的另一个原因是村南新建起的孟母园。孟母园的用地主要是团场和水秀的土地。孟母园年开始动工,现在已渐成规模。孟母园的中心高耸着一尊金色塑像,塑像高约20多米,坐落在高约3米的台座上。台座的四周装有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等经典石刻,台座的前后分别有黑色底面的碑文。塑像四周是青石铺设的面积有几百亩地的广场,广场上随四时的变化进行着不同形式的文体表演。特别是每年的孟母文化节,文体表演更加夺目,已成太谷对外交流的一张新名片。

孟母园现在建起了许多仿古建筑,但最值得人们一去的地方是孟母塑像背后的工匠馆,在工匠馆里,人们可以了解到过去“百工”的真实情况,工匠馆后面是孟母草堂,那里面存放着许多旧式农具,房屋样式与古代农居的生活场景一模一样。这些展馆对于千禧一代的青年们来说有着特别的意义,时代的印记通过这些实物的呈现,又变得鲜活起来。

走出孟母园,回望隐身在孟母塑像背后的团场村,有一种时空转换的感慨,当年因战争而兴起的小村庄,现在却因和平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绝佳之处。

乌马河静静地流过团场村,也把团场村的喜怒哀愁款款带向了远方。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598.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