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蝈蝈 >> 蝈蝈的繁衍 >> 寻访胡同深处的金马风筝传人几代人把玩趣整
这是北京人春天的爱物——风筝,
您可别小看这个玩意儿,
里面的门道和讲究太多了。
宫廷艺人、著名画家,还有大宅门的公子哥
都钟情于它,
几代人殚精竭虑,
楞是把一个玩物整成了艺术,
这就是咱北京人的——玩趣。
过了立春,直到清明的这一段时间,是老北京传统上的“风筝季节”,老北京人一贯对哪些节令吃什么,玩什么特别讲究,风筝也如是。
从清末至今,北京形成了以金福忠、哈国良(哈氏风筝)、孔祥泽(曹氏风筝)和马晋为代表的几大风筝艺术流派。其中,金福忠和马晋先生合称的“金马”风筝独树一帜,从宫廷进入民间,是玩家追捧的不可多得的精品。
日前,笔者拜访了“金马风筝”的传人吕铁智先生,听他讲述这百年来的风筝轶事和风筝大师们的过往,一个小玩意儿竟也染上了浓浓的历史沧桑。
法国孩子与中国风筝
吕铁智先生的家在净土胡同的一个小院子里,进到屋中,顿感京味儿扑面而来,墙上挂着京剧脸谱,架子上摆着民俗泥人,尤其是随处摆放的色彩绚丽的大小风筝,更让人眼前一亮。吕先生一件中式对襟大褂,一口韵味十足的京腔儿,在这钟鼓楼下的小胡同里听他讲种种旧京往事和风筝的今昔,不知不觉竟听得入神了。
(《风筝》剧照)
话题是从50多年的一部中法合拍老电影开始的,这部电影的名字就叫作《风筝》。我这样的70后竟然对这部电影有着极深的印象,大概是因为我们小时候看的电影大都是打仗的革命题材,而很少有这种充满浪漫情怀和奇幻色彩的儿童电影。
《风筝》的故事分别在巴黎和北京展开。一个神奇的来自中国的孙悟空造型的风筝带着法国小朋友穿越梦境,来到中国的天坛、北海,和中国孩子结下友谊。
这部儿童片年法国上映时,并没有引起太大反响,不过,影片的传奇在于,随后的三十多年间,《风筝》被列为法国学校的儿童电影教材,现在50岁以上的法国人,当年在学校几乎都看过这部影片,并且由此知道了孙悟空的神话、北京的古老建筑,以及风筝的历史渊源。可以说,《风筝》融进了一代法国人的童年记忆,风筝也成了传播中国文化的桥梁。
(神奇的孙悟空风筝)
影片的所有故事都是围绕着那只神奇的孙悟空风筝,“您知道吗?那个风筝就是我师祖金福忠先生的作品,京城一代风筝名家,做出的正宗金马风筝代表作。”吕铁智的话语中透着自豪。
影片中那只半人多高的大风筝极为精致漂亮,孙悟空一身杏黄色衣衫,衣服上绘满美丽的花纹,他还生着一对“翅膀”,上面是重重叠叠的云朵。
金马风筝的一大特点就是画工极为精细,姿态生动,设色雅致,因为金马风筝的这个“马”正是北京著名的工笔画家马晋先生。
灯笼库胡同里的老手艺人
说起“金马风筝”的渊源,还要从吕铁智的师爷,关宝翔的师父金福忠说起,他便是金马风筝里的那个“金”,也是解放前北京著名的风筝老艺人。
吕铁智从师父关宝翔的口中听了不少这位金师爷的传奇故事。据说“金福忠”这三个字便是慈禧赐名,金家祖传几代都曾为宫廷制作风筝。“金师爷祖辈工作的地方在南池子附近的灯笼库胡同,归内务府管,这里汇聚着一大批手艺人,做风筝、灯笼、钓竿,养蝈蝈,种葫芦,大多是和竹子沾边的手艺,专供皇室人员玩耍。”
这些宫廷手艺人当年也曾风光一时,衣食无忧,按照旗人的惯例,每月还能得到从宫中发放的“老米”,“据说这种米做熟了有一种特殊的焦香味道,作为宫廷的赏赐,它是一种荣耀,金家经常把这米分成小包,作为礼物送给亲戚,也算是共沐皇恩。”
关于宫廷风筝,还有一些有趣的轶事,据金师爷说,风筝对皇家而言,并不仅仅是玩物,还具有某种象征意义。“皇上经常会把风筝赏赐给大臣,这里面有很多讲究,如果是在年前赏赐,则预示着明年他将春风得意,平步青云。”
(吕铁智制作的金马风筝)
然而,清朝灭亡,皇上倒了,这些宫廷手艺人的命运也发生了巨变。为了生计,金福忠和父亲一起,靠着手艺在东四一带摆了个小摊,夏天做蝈蝈笼和鸟笼,冬春便卖风筝。
金福忠的风筝摊后来固定在了地安门外大街的火神庙前,一直开到解放之后的60年代,成为名震京城的“风筝金”。这“风筝金”的名号不是白来的,金福忠的风筝起飞好,起飞后在空中又特别稳定,而且售价低廉,很受欢迎,基本每天都能售卖一空,去的晚一点就买不到可意的尺寸和花色了。所以,有的风筝迷早早就在摊前等候,尤其是八尺以上大风筝,在北城所有的风筝摊儿皆不敢问津,非他莫属,故当时北城的大宅门富有之家都来找他订制,成为常年主顾。每年腊月二十三之后,金福忠便把做好的风筝送进这些大宅门,只说一句“给少爷们做个玩意儿”,然后转身就走,清明后再去结账拿钱。当年在北京四九城上空飘飞的风筝据说一大半都出自金福忠之手。
吕铁智先生告诉我,师爷金福忠的风筝当年名满京城,最有名的代表作便是“黑锅底”,故风筝玩家有“北城黑锅底,南城瘦沙燕(哈氏风筝)”之说。
北京的沙燕风筝有很多讲究,它的造型依据的是北京居住的一种留鸟“麻燕”演化而成,后来由于讹传变成“沙燕”了。麻燕体形比燕子大一倍以上,栖息于城楼或者古寺的檐下,但随着城区的改建和城楼的拆除,如今这种鸟已经在北京绝迹了。
北京的沙燕风筝根据不同的比例结构分为“胖沙燕”、“瘦沙燕”和“娃娃燕”,分别象征体魄粗犷的男性、纤细窈窕的女性和天真活泼的儿童。据说,当年的风筝玩家仅从沙燕的结构胖瘦以及绘画风格,一眼就能看出是谁做的,甚至光凭一个架子就能看出是哪家的手艺。
(这就是著名的“黑锅底沙燕风筝”)
沙燕风筝有一种特殊的画法,只用单一的黑色,北京人称之为“黑锅底”,因为是用黑锅烟子调胶来画的。而做“黑锅底”最有名的就是金福忠,画面虽然只是单一的黑色,但由于造型合理,构图精美,看上去一点也不觉得单调,空中的远观效果比其他风筝更胜一筹。每到卖风筝季节,金福忠先做一两只八尺以上的大“黑锅底”风筝,放在火神庙山门前,鲜明的标记隔着马路也能看见。
除了拿手的沙燕风筝,金福忠还设计出很多风筝图案,都深受玩家的欢迎,传统的蝙蝠、桃子,寓意多福多寿;画四只狮子或五只狮子则表示“四世同堂”或“五世同居”;两膀上画彩凤、脯上画一轮红日彩云,两腿各画牡丹,则组成“丹凤朝阳”;一膀画龙,一膀画凤,称之为“龙凤呈祥”。其他还有松鹤延年、喜上眉梢、万象更新等吉祥图案。
画家也爱玩风筝
“金马风筝”除了金福忠老艺人,还有一位就是就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享誉京城的画家马晋,吕铁智称他们二位都是“师爷”,因为没有他们的珠联璧合,也就没有如今的“金马风筝”。
据吕铁智的师父关宝翔回忆,当年京城风筝四大家,金福忠、哈国良、孔祥泽和马晋,四位虽然都名满京华,但是做风筝的初衷却不同,其中金、哈两位是为了生计,摆风筝摊赚钱养家,而孔、马两位却是家境殷实,属于文人玩风筝,纯为雅好,也正因为如此,马晋先生设计出的风筝图案才能一扫匠气,雅致脱俗。
马晋的父亲曾在王府做管家,管理马匹,所以马晋自小就喜欢观察马、画马,并师从清末宫廷画家赵书村学习。年,22岁的马晋就以画马闻名,取法郎士宁,成为职业画家。齐白石曾经题诗赞马晋画的马:“追电逐风千里足,无羁时节好行空。”30年代初,马晋的一幅马图还获得了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荣誉奖状,可谓少年成名,春风得意。
马晋作品
马晋擅画马,也工于花鸟花卉,是京城著名画家。
马晋这位大画家特别喜欢做风筝,他亲手绘制风筝画片,陈列在室内是绝佳的装饰品,让人爱不释手。据说解放前老北京还有句俗语,“马晋画马糊风筝——北京绝活”,可见当时京城百姓对他的推崇。解放后,马晋被文化部聘为中国画院画师,他的作品被中国美术馆、钓鱼台国宾馆收藏。
吕铁智的师父关宝翔自幼酷爱风筝,机缘巧合得遇金福忠和马晋两位风筝大师,他随二人学艺多年,终成“金马”一派。
以天为纸绘纸鸢
吕铁智说起师父关宝翔,身世也颇具传奇色彩。“关先生家是瓜尔佳氏,属满族八大姓之一,他的祖父是清朝吏部尚书奎俊,他是京城大宅门中的富贵人家子弟,高中毕业后考入京华美术专科学校绘画系学习。”科班出身学习美术的专业人才,又出身名门望族去做风筝艺人,这在北京还是不多见的。
(金马风筝大师关宝翔先生)
关宝翔从10几岁就跟着金福忠学做风筝,爱风筝爱了一辈子,上世纪80年代他甚至放弃了中央单位待遇优厚的工作,自愿到中国风筝公司做了一名工艺美术师。他是同行口中的“风筝痴”,风筝虽是民间玩意儿,在他手下却增添了文化韵味和文人气质,中国美术馆收藏他的风筝作品20多件。他创作的最为人称道的京剧串脸谱风筝,50多个脸谱没有一个重样,40多米的一串飞在空中极其壮观。作为北京工艺美术代表人物,他的名字被收录进了《满族大辞典》。
(关宝翔风筝作品《钟馗打伞》)
关宝翔已经在年去世,但师父的样子一直深深刻在吕铁智的脑海中。上世纪80年代,做宣传工作的吕铁智恰巧做一个“抢救老手艺”的项目,认识了关宝翔先生。吕铁智从小在四合院长大,也喜欢玩风筝,和老先生一见如故成了忘年之交。“那时候,每到星期天休息我就会骑车去关先生的家,边品茶边听他讲风筝的制作和风筝的趣闻,听得晚了便被留下吃饭,爷儿俩喝点小酒,聊的特别高兴。”
(关宝翔风筝作品《和合二仙》)
听得多了,关宝翔对风筝的痴迷热爱也深深感染了吕铁智,他就动了拜师学艺的念头,可是关宝翔却没有同意。他郑重地对吕铁智说,做风筝发不了财,只能糊口,让他慎重考虑。吕铁智不甘心,软磨硬泡了足足一年,关宝翔看他心意坚决,就问他:“我再说一遍,做风筝发不了财,你可想好了?”吕铁智答:“想好了!”于是正式拜师学艺,继承了金马风筝的技艺,从工笔画、刮竹条开始,一学就是10多年。
(吕铁智家中到处都是风筝)
正如师父关宝翔所说,风筝不能让他发财致富,但是却让他得到了财富换不来的快乐和成就感。吕铁智一直记得年师父推荐他参加了美国夏威夷举办的中国文化节,在那里他用师父教他的技艺展示了中国风筝,当时年近百岁的少帅张学良也参观了展览,他把自己做的风筝送给了张学良。在夏威夷他陆续教了多名美国学生学做风筝,孩子们还给他写了许多信,他都珍藏起来,他第一次这样深刻的体会到,风筝是一座沟通国际文化的桥梁。
年,吕铁智应邀到美国洛杉矶参加在宝尔博物馆举办的中国“故宫珍宝展”,在国外工作了数月,没想到归来后却听到的是师父病逝的噩耗。关宝翔在病重的最后时刻,咬牙写下了几万字关于风筝的宝贵资料,“师父是为了能让后人记住北京曾有过哪些风筝行家和风筝背后的故事,师父把用过的画毡和笔洗留给了我,把一生设计的风筝画稿留给了我,满满一箱子……”吕铁智把在美国获奖的荣誉证书的复印件烧给了师父,他想告诉师父,自己没给他丢脸,他一定会把师父的技艺传下去。
(《屏开雀选》风筝)
如今,吕铁智特别欣喜的一件事是金马风筝后继有人,他的儿子原本学的是计算机专业,在民生银行做软件工程师,因为自小看父亲做风筝,也爱上了风筝,最后毅然决定辞职,和父亲一起探索风筝技艺,爷儿俩每天一起聊风筝,做风筝,其乐无穷。
吕铁智告诉我,他一直忘不了师父曾经用过的一枚印章,刻的是“以天为纸”四个字。“师父的一生都是在以天为纸,用五颜六色的风筝装点着北京的蓝天,也书写着他的七彩人生。”
瑰丽的民间文化,幸而有热爱它的人能够这样一生守护流传。
(作者张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