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蝈蝈 >> 蝈蝈的形状 >> 无负今日用生命点燃另一个生命,这就是
一朝一夕,今日即逝;一时一刻,今日须惜。据了解“无负今日”,源于《梁启超家书》,它表达了梁启超对家人以及对自己行为的恪守。而这个词,作为该片的片名。也被引申为——梁任公先生作为一名老师,他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以及在“觉醒年代”时期,在那个民众渴望知识的时期,所做出的、并传承至今的贡献。
正如电影中鲁迅先生的台词,“因为身外的青春倘一消灭,我身中的迟暮也即凋零了”,也如北师大校长王梓坤对自己老师“用生命点燃另一个生命”的怀念,还如余华对“活着”这个词阐述的内核、莫言对“骆驼精神”的诠释。9月10日是教师节,而这部电影《无负今日》,也是献给天下老师的一份大礼。
《无负今日》片长大约60分钟,麻雀虽小,但五脏俱全。电影以老师为母体,以大学的求知、师说的感念、青春的展望为主题,从而衍生出三个不同时代背景下的故事,展现时光流转变换,唯一不变的就是师者人生。而该片的风格也令人眼前一亮,清新明亮的风格和视觉构图会让观众如沐春风,而诗意化的台词和充满文学功底的念白,让该片仿佛是一篇曼妙的散文诗。
卷首是民国时期两位老师的交集,乔振宇饰演的黎锦熙在课堂用鲁迅先生的文章给学生们上课,不经意间偶遇鲁迅先生,后者也解答了学生的问题:希望是什么?鲁迅以透过繁茂树叶的阳光为例,告诉学生们,青春年华的重要性,你们都是未来的希望——“穿过斑驳的秋叶,阳光落在身上,今日此时,便叫希望”。
而在黎锦熙老师的视角下,他来到了梁启超先生的演讲台下,看到了无论是学生还是普通民众,不同身份不同职业的人们,对知识对未来的渴望。随即在这样令人激动的环境下,他与钱玄同、赵元任等拟定了国语罗马字拼音法,也就是我们汉语拼音的雏形,这是真实历史事件的诗意化演绎。
卷中来到了八十年代,围绕在王劲松饰演的王梓坤一角的“师说”篇章。
故事其一是王梓坤老师讲给一届毕业生的最后一堂课,他饱含深情地向学生们介绍了自己刚刚离世的老师,是黄老师带他走出了当年的小山村,看到了更广阔的的世界,他也保留着三十多年间老师给他的所有信件。动情之处,王梓坤表达了对老师的看法:老师是用生命点燃另一个生命人;师者,耕耘在今日,收获就在明天…这是全片最动人的一幕,也是小编最喜欢的一幕,王劲松精湛的演技和极佳的可塑性,当真演什么像什么,更让观众有着全情的代入感。
故事其二则是在王梓坤的号召下,启功、钟敬文、朱智贤、赵擎寰、陶大镛、黄济等几位优秀教师的联合下,对设立单独的教师节的讨论。其中有的老师认为老师是全国各行各业默默耕耘的一份子,没有必要成立单独的节日,而有的老师则表示,节日不是纪念,而是传承,联系起王梓坤老师的最后一堂课,两段内容完成了呼应,也向观众阐明了教师节的来历,如此情节和情绪设定,可称高招。
卷末则是当下,余华与莫言本色出演自己,他们给学生们上课解惑,传授自己的人生经验。
余华老师生动地给学生(观众)讲述了自己当年写作时的心得,包括随着年龄的增长,视角的转变、人生态度的转变,让笔下的人物有了生命,反而会影响自己的人生观。并且余华以《活着》这本书作为示例,讲述了“活着”二字,是汉语里非常有力量的词汇,代表了中国人和命运的关系。而这两个字里,能读出“忍耐”的内核,这是写作给他带来的启迪。
而莫言老师与一名学生偶遇,他向学生解释了手中那枚铜骆驼的来历——是启功老师的镇纸,传到他这里来,象征了学者的治学精神是一脉相承。
故事到这里,三代老师的故事,组成了师道传承的一曲激荡人心的长歌,而校园里那只慵懒的小猫,三个故事里都有它的身影。如同电影《末代皇帝》里那只蝈蝈一样,这是电影意象化手法的表达,不同时代,皆有殊途同归的共鸣。
何惧流年匆逝,但求无负今日。向天下老师们,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