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蝈蝈 >> 蝈蝈的形状 >> 带你云赏ldquo百年梦圆圆明园
这些颜色灰暗、其貌不扬的陶器与有着“万园之园”美誉的清代皇家园林圆明园有怎样的关系呢?这还要从清帝在圆明园中以陶范制作葫芦器和玩赏鸣虫说起。
范制之法是制作葫芦器的主要技法
葫芦器因功能实用、外形优美、寓意吉祥,从古至今广受宫廷贵族、民间百姓的喜爱。清廷大量制作葫芦器,除供皇帝赏玩外,还作为珍贵的礼品,赏赐皇室、大臣,馈赠外国君主。清廷所制葫芦器品种齐全,有碗、盘、笔筒、虫具等,造型新奇,纹饰典雅。范制之法是制作葫芦器的主要技法。圆明园出土的这些陶器就是宫廷范制葫芦虫具的陶范。范指模范、模子。范制葫芦是将一定形状或光素或刻有阴纹的模子套在幼小的葫芦上,随着葫芦的长大,逐渐填实模子中的空间。使葫芦按模子的形状、花纹生长,待其成熟后,模子的阴刻纹饰在葫芦表面呈现阳文,花纹隆起,宛若浮雕,打开模子,选取精品。
范制葫芦器的工序复杂
范制葫芦器有画样、制范、种植、纳范、拆范、加工等多道程序。器物的优劣,既取决于葫芦的生长情况,也有赖于范的制作。葫芦范有木范、陶范等多种。陶范是用阳文木胎翻成的阴文模。先制可分成多瓣的阳文木胎,镟削出成品的形状拼合,有的外壁刻阳纹图案,用粘土调泥,包敷在木胎之外,待泥稍干,从中间依次将木胎抽去,得到一个中空的泥范。将其入窑焙烧,再将陶范外壁打磨光滑,即可使用。
陶范的艺术属性
制作陶范除工艺技巧还需艺术品味。为宫廷或王府设计制作的葫芦模子,俗称“官模子”。其样稿多出自宫廷画师或有艺术修养的文人之手,格调高雅,制作精微工巧。
葫芦陶范的内壁有的是无纹饰的“素模”,大多数是内壁有阴刻纹饰的“花模”。“花模”一般在颈部、腰部有一周连珠纹、回纹或如意纹等带状装饰,腹部为各种主体纹饰,有的在主体纹饰下还有一周带状装饰纹,布排疏密有致。纹饰模仿、借鉴同时期瓷器、漆器、织绣等工艺品的装饰题材,内容丰富,典雅隽秀,寓意吉祥。腹部的主体纹饰有的刻有唐代李白《早发白帝城》和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的诗句;有的刻有民间传说中能驱邪、赐福之神——钟馗;有的刻有“祥”、“如”、“意”或双“喜”或“万”、“寿”等吉祥文字;有的刻有八卦云鹤纹、五蝠捧寿或“卍”字组成的四方连续图案。古代的工匠在有限的空间里赋予巧妙的构思,施以精良的工艺,使这些陶范不仅纹饰美观,而且细节刻画精细入微。
唐诗葫芦陶范
长春园含经堂遗址出土
唐诗葫芦陶范
长春园含经堂遗址出土
钟馗葫芦陶范
长春园含经堂遗址出土
双“喜”葫芦陶范
长春园含经堂遗址出土
五蝠捧寿葫芦陶范
长春园含经堂遗址出土
卍字纹葫芦陶范
长春园含经堂遗址出土
圆明园出土的葫芦陶范外形为圆锥形,底部有圆孔,内膛为翻口束腰、鼓腹尖底的“鸡心式”。这些葫芦陶范除四件完整外,大部分有不同程度的残缺,有的残件能拼合。其中大部分陶范残件纹饰相同但不能拼合,或为同一陶范的残片或是由同一木胎制成的多件陶范的残片。完整的陶范或是烧成未用,或是当时纳入其中的葫芦蔫萎朽烂,范制不成功。残缺的陶范是葫芦采摘后,为取出葫芦将范打碎所致。
清皇室在皇家园林中范制葫芦
蟋蟀、金钟、蝈蝈等鸣虫在自然环境下寿命很短,夏秋之时最盛,深秋则死。为了四季都能听到虫鸣,明末时古人已在暖室中人工孵育“络纬”等鸣虫,使其越冬。清皇室也在宫廷中玩赏鸣虫。
清廷在皇家园林中范制葫芦始于康熙朝,曾在西苑丰泽园种植并派“园人”、“苑监”等管理。乾隆朝清廷曾在圆明园中范制葫芦,道光以后宫廷葫芦器的范制逐渐呈衰落之势。圆明园含经堂出土的葫芦陶范应为乾隆至咸丰朝器物。
摆放鸣虫甚至成为宫廷筵宴的惯例。乾隆至咸丰朝,每年正月十六日在圆明园正大光明殿设廷臣宴,由皇帝钦点大臣参加的。风雅的乾隆皇帝多次在廷臣宴席间与大臣赋诗联句,多首御制诗中都提到过在殿中放置鸣虫之事。可见冬日的鸣虫之声已成为国运昌隆的象征。
清蒋溥绘《络纬图》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络纬图》上的诗文就是正月十六日在圆明园廷臣宴上,乾隆与诸臣以“络纬”为题所赋的诗句。此画由乾隆朝著名词臣蒋溥绘制。画面设色绘梅花、天竺和络纬、蟋蟀。蒋溥跋云“络纬秋虫,向例于温室中豢养。至春正月十六日,赐宴于圆明园正大光明殿。鼓乐既奏,音响四作……”画上除敬录乾隆御题七言《咏络纬》诗之外,还有蒋溥、刘统勋、秦蕙田、开泰、刘纶五位词臣的和韵五首。
如今,圆明园昔日壮阔的宫殿仅存断壁残垣,无论是正大光明殿中为皇帝和群臣助兴的鸣虫,还是在园中范制的“可胜金玉”的葫芦器,都成过眼云烟。这些葫芦陶范所范制的器物也早已不知去向,但它们丰富的纹饰、精美的雕刻,是清廷在圆明园中范制葫芦的实证,也是清帝精致而富有情趣的园居生活的体现。葫芦范制工艺汲取宫廷和民间文化之长,在注重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今天,这项我国特有的传统技艺必将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今天的介绍就到这里,如有您还想了解更多的展览信息,欢迎留言给我们~~~
[撰稿]
陈 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