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蝈蝈 >> 蝈蝈的形状 >> 爱middot学生一8班暑期
Hello大家好~我们是来自南师附小一(8)班的“阳光彩虹小分队”~
年6月30日我们组建了以“童心爱世界,趣眼观动物”为团队主旨的动物观察研究小组。小组成员为:李悟、叶昱辰、张布布、刘涛瑞。阳光是我们的性格,彩虹是我们眼中缤纷的世界。
动物是我们人类最好的朋友,我们希望借助对它们的观察和了解,和它们共存在一个美好的地球家园!
经过激烈的讨论,考虑到观察的便利性、动物自身的生活习性以及夏季气候因素,我们决定观察一样夏天独有的动物,仲夏的歌唱家——蝈蝈。
蝈蝈是一种夏季独有的鸣虫,虽然寿命很短,但在人类历史上陪伴人类的时间却很长。人们喜欢它振翅鸣叫宛若金铃,给人独特的听觉通感体验。不仅是在烈日炎炎的夏天,如果能在冬雪纷飞的严冬腊月聆听到它动人的歌声,别有一种暖意融融宛若盛夏的情趣。
所以我们选择了蝈蝈作为观察研究的对象,同时也为更好的进行观察研究,进行了统筹和分工。我们还精心设计了很多有趣的研究和实验环节哦~
以下是我们小组的研究计划——
筹备期间,大家都做了大量的筹备工作呢!
7月15日,阳光彩虹小分队的4位组员齐聚李悟家中,进行了小组第一次的实验讨论会议。大家带来了各自家中筹备期购买的蝈蝈。
今天大家将会按照事先拟定的4个议题对蝈蝈进行全方面的观察、探索和实验:1、蝈蝈的习性观察(鸣声原理、食物爱好)
2、环境反应实验(新笼反应、暗环境反应、动态环境反应)
3、群态实验(放置一个新的“假朋友”入笼后的反应;将一群蝈蝈放置一个笼子后的群体反应)
4、其他方面
组员们交流了一下自己饲养蝈蝈时的一些观察心得,比如食量、食物喜好、喜欢什么时候鸣叫等等,大家发现原来蝈蝈和人类一样,每个蝈蝈的习性并不完全相同,它们都有自己的“个性”。然后,大家共同观看了一个北京电视台的关于蝈蝈的文教纪录片《这里是北京——小蝈蝈大讲究》,更好地了解昆虫专家和蝈蝈爱好者们对于蝈蝈的细致介绍和讲解。
蝈蝈是昆虫纲,直翅目,螽斯科,作为欣赏娱乐昆虫在中国已有悠久历史,雄虫的前翅互相摩擦,能发出“括括括”的声音,清脆响亮,与蟋蟀、油葫芦被称为三大鸣虫。
我们常常在夏天看见挑着扁担走街串巷的“蝈蝈贩子”才感受到:哇,夏天真的来了。和知了一样,蝈蝈有一套自身感温系统,感受到热了,它才会大声的“括括括”的叫起来,当天气凉爽了,它们又安静了下来。
那么蝈蝈对于温度的感受界点在哪里呢?它们到多少度才会开始鸣叫呢?通过本组张布布同学的观察,这个“鸣叫开关”基本是在29度左右。当他们家室温到达29度及以上的时候,蝈蝈就会大声的歌唱。而当他把蝈蝈挪进空调房中(室温低于29度时),蝈蝈似乎也感受到,安静的享受到空调带来的阵阵凉意呢。
蝈蝈是一种杂食性动物(实际上它和蝗虫一样,是一种害虫),以捕食其它昆虫为主。在饥饿时能自相残杀,而在家饲养时,人们喜欢喂给它毛豆、瓜果、辣椒等食物。南京老人们常说,要多给蝈蝈喂辣椒“越辣叫得越欢”。
关于食物的喜好观察是由本组叶昱辰同学进行的,她表示在同时给到蝈蝈:毛豆、辣椒、西瓜(后期实验的时候我们同时给了4只蝈蝈这几种食物,并加入了车厘子)。
我们发现它们普遍对于食物的喜爱是:毛豆﹥西瓜﹥辣椒,但令人意外的是,其中有3只蝈蝈在此前没有吃过车厘子的情况下,疯狂的爱上了这种美味。由此可见,蝈蝈也是很挑食的,它们也喜欢品尝从未吃的美味。
不知道大家观察过市面上买回来的蝈蝈笼没有?一般蝈蝈笼会分为竹篾编织的八角网笼,或者可以另外加钱挑选更具观赏性的类似小亭子一样竹笼子。但无论哪种笼子,都相对偏小。
本组的队员产生了一个大胆的设想——蝈蝈对于环境空间是否有所喜好?如果我们把它从一个小笼子乔迁到一所“大豪宅”里,蝈蝈的适应性如何?蝈蝈是喜欢白天还是黑夜呢?如果我们把它偷到一个完全黑暗的环境中,它会如何反应?如果请它坐一趟“海盗船”呢?蝈蝈在动态环境中也会象人一样有头晕呕吐等反应吗?带着这些假设,我们为蝈蝈准备了:一所“豪宅”、一个带盖的小竹桶和一个“海盗船”式样的竹篮。
我们将一直住在“小亭子”里的蝈蝈放入了一个敞亮的新家里。我们观察到,蝈蝈到了新环境,就会开始频繁的抖动触须,原来昆虫是用触须来感知并散发出信息素交换信息的。并且它们在新的环境中,会沿着新环境走一圈,收集其他蝈蝈带来的信息(类似于狮子会在草原上走一圈,通过尿液气味辨别所属领地),勘察环境是否安全;当它感到环境相对安全以后,蝈蝈开始释放它的天性,往高处攀爬吊着玩耍。
第二个实验我们将这只享受阳光沐浴的蝈蝈,放进了一个带盖子的完全黑暗的竹筒里。我们发现本来还安静享受日光浴的蝈蝈非常的恐惧黑暗,并不断挣扎着想往筒口盖子处爬,试图逃离这个黑暗的环境。同时我们也发现在全黑暗的环境中,蝈蝈变得非常安静,不再鸣叫。原来蝈蝈也是一种感光性昆虫。
最后,我们邀请蝈蝈坐了一次“海盗船”。我们把蝈蝈放在一个竹篮子里,并且如游乐场里的“海盗船”一样来回剧烈摆动,我们观察到此时的蝈蝈完全呈一种“惊恐”状态,触须绷直,三对足死死抓住篮子,动都不动。
在观察中我们发现,无论是蝉或是蝈蝈这样的鸣虫,往往都是一只叫起来,一群就会相互应和,仿佛大合唱一样,相互比拼着“唱歌”。那么蝈蝈是怎样认识环境中的新朋友的呢?是和我们人类一样,靠用眼睛来观察吗?
我们在关蝈蝈的笼内放入了一只“仿真蝈蝈”,它的外形相似程度与真蝈蝈非常的高。我们观察到,当我们将这只仿真蝈蝈放进笼内后,真蝈蝈毫无反应,甚至我们都把仿真蝈蝈拿到了真蝈蝈面前,真蝈蝈还是无动于衷,就连它的触须都没有抖动一下,依旧吊在笼子顶上自顾自玩耍。
因为我们在筹备期查阅资料时已经了解到蝈蝈是杂食性动物,是会吃同类的。所以我们把四只笼子同时放在“大豪宅”里,让它们相互临近,此时我们观察到,它们彼此探出脑袋,频繁抖动着触须,以触须相碰,并集体发出鸣叫。动作也变得很活跃起来。
可见蝈蝈不是用眼睛来观察事物的,而是通过触须的碰触交换信息素的方式来沟通。所以哪怕在人类视觉感官上再逼真的动物,对于蝈蝈来说也不过是个“死物”罢了。
万“蝈”来朝。别小看蝈蝈这种小小的鸣虫,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大禹就开了崇拜蝈蝈的先河。在商周时期,人们把蝈蝈和蝗虫统称为"螽斯",宋朝人将蝈蝈与纺织娘混为一谈,明朝才有了"聒聒"(后演变为“蝈蝈”)的称呼,宋代人开始畜热养蝈蝈,明代从宫廷到民间养蝈蝈已经较为普遍。明太监若愚在《宫中记》说到皇宫内有两道门以蝈蝈的名字命名,一曰"百代",一曰"千婴",这当然是延续了远古时代对蝈蝈的生殖能力的崇拜。到清代掀起了前所未有的蝈蝈潮。传说自康熙始每当有国外使节来访,便以一万只蝈蝈放在殿中,以暖气熏着,蝈蝈们开始“大合唱”以显示天朝上邦的威仪,并美其名曰:万“蝈”来朝。乾隆游西山,听到满山蝈鸣,即兴赋诗,曰:"......雅似长安铜雀噪,一般农候报西风......"。
会叫的都是雄蝈蝈。雄蝈蝈叫声的是用两叶前翅摩擦发出醇美响亮的音色,这种声音作用于吸引异性、呼唤同性、惊叫敌人。雄蝈蝈的鸣器前翅在背区,前宽后窄而扁,前翅背呈黄褐色,前翅侧区多呈绿色,多翅脉网纹,翅背很厚,翅侧较薄。雄虫前翅一般为左搭翅,即左翅盖于右翅之上。鸣叫发声时两前翅斜竖起,来回摩擦,从而发出巨大的音响。
蝈蝈也会感冒和上火。对于蝈蝈来讲,温度在25-36度之间时,蝈蝈最为活跃,通常会大声放歌。只要温度低于25度,就容易感冒。表现为:食欲不振,不吃东西,最终死亡。蝈蝈一旦出现“感冒”,据说可以尝试喂食阿司匹林医治它呢。此外蝈蝈在饮食也非常讲究。虽然蝈蝈是杂食性动物,能吃的东西很多,连面包虫之类的油脂大的食物也包括在内。但吃太多的油腻东西,容易上火;但若总是喂多水的瓜果就会大肚、拉稀、甚至是脱肛而死。所以可以喂一些新鲜的蔬菜水果:胡萝卜、白菜等,或者是花生米之类的干果都很适合蝈蝈。此外,还可以经常用储存的蚂蚱之类的昆虫喂蝈蝈,用来增强蝈蝈的体质。
本次活动的感悟
这次活动让每一位同学都收获了一个富有童趣、返璞归真的暑假。在这个不一样的暑假,有鸟叫虫鸣的野趣,有萌宠相伴的快乐,有每一颗走进自然的纯真之心。
作为首次参与这样的研究活动的一年级学生,虽然他们还稍显稚嫩,但孩子们认真努力,并逐渐学会了如何规划和设计课题,如何分工统筹,如何制定阶段性目标和工作计划。更重要的是,在研究过程中他们学会了怎样合作共赢,同心协力完成一个项目。
活动期间,每个孩子充分释放天性、展现自身特长,天马行空、畅所欲言,发挥了主观能动性,相互配合、通力协作,达成既定目标。相信通过本次活动,他们将会把这种合作精神带到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并在未来的日子里,成为一个个闪闪发光的“小南狮”!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