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蝈蝈 >> 蝈蝈的形状 >> 中国菊花文化的多元象征意义
中国人常常借形象来传达人的主观意志,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在审美心理上中国人讲究“天人合一”,认为人与自然在物质上是密切相关的,在精神上也是感应相通的,于是常有意识地在主体以外的自然物象上寻找象征意义来寄托情思。
菊花是我国传统名花之一,深受历代人民的喜爱与赞赏。古人爱菊、画菊、咏菊,或借菊抒情,或以菊言志,使得菊花有了丰富的人文色彩和不同的象征意义。这种象征意义的多元性渗透在诗词、小说等文学领域,以及民间习俗和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
1.诗词中菊花的象征意义
人们在欣赏菊花时,常会触景生情,各有所悟。历代咏菊诗篇中,菊花大都被定位为高尚的君子品格的象征。陆游有诗“菊花如端人,独立凌冰霜”,“高情守幽贞,大节凛介刚”。宋代诗人梅尧臣在《残菊》诗中咏道:“深丛隐孤秀,犹得奉清觞。”苏轼有:“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明代诗人高启《晚香轩》诗日:“不畏风霜向晚秋,独开众卉已凋时。”此类以歌颂菊花来表达自己人格追求的诗歌,古今皆不胜枚举。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菊花与思乡也是密切相连的。唐代岑参作诗《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诗人因遇安史之乱而有家难归,借菊花表达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杜甫的名句“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也有相同的感慨。明人唐寅的《菊花》诗中有“多少天涯未归客,尽借篱落看秋风”的感慨,其中的菊花不仅包含着无尽的乡愁,更象征着漂泊无依的游子心。
菊花的“不随众草出”“气为凌秋健”的特性常常与反抗世俗、叛逆抗争的精神联系在一起。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在其《不第后赋菊》诗云:“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诗中句句赋菊,又句句言志,菊花的特性与作者的壮志水乳交融。南宋女诗人朱淑真有名句“宁可抱香枝头老,不随黄叶舞秋风”,借菊花表达她对世俗礼教的抗争精神与勇气。
2.古典小说中菊花的象征意义
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女子与花历来形影相随。如蒲松龄的《聊斋志异》里,女主角黄英是菊仙的化身,清雅脱俗,不带一丝凡间烟火之气。作者以菊花象征中国男性心中的理想女性,即宜观宜赏也宜亲近,集端庄、柔情、灵巧、守礼于一身。
曹雪芹笔下《红楼梦》中的红楼女子,也纷纷“访菊”“问菊”“簪菊”“忆菊”,寄托她们各自不同的思想。在红楼四位美女的诗中,湘云指菊为友,“数去更无君傲世,看来惟有我知音”;探春视菊花为亲人,“明岁秋分知再会,暂时分手莫相思”,这正是她将远嫁不归的象征;宝钗的《忆菊》诗中将菊花当作若浮云游子的丈夫,念念不忘的是与他重逢,“谁怜我为黄花病,慰语重阳会有期”;黛玉是将菊花当作有情人来对其倾诉,“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由四个女子与男主人公宝玉的关系看,菊花成为她们各自对宝玉感情的象征,可以说这是曹雪芹对于传统菊花象征意义的积极突破与创新。
3.民俗文化中菊花的象征意义
菊与中国旧历的九月关系特别密切,人们常将九月称作“菊月”因为九与“久”同音,所以菊花在民俗中也用来象征长寿和长久。中国重阳节时有饮菊花酒的习俗,即取菊花延年益寿之意。菊花还常常用在表达吉祥寓意的图案和纹饰中,如“寿居耄耋”(寿石、菊花、猫、蝶四物人画);在年画上画有菊花与九个鹌鹑,因为“鹌”与“安”同音,有“久世居安”的象征意义;还有将一只蝈蝈画在菊花之上,因“蝈”与“官”谐音,即象征“官居一品”的吉庆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