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蝈蝈 >> 蝈蝈的形状 >> 为啥拼命努力业绩依然不理想比默默努力更重
恬恬昨天跟我抱怨了一天,她告诉我,她明明很努力工作,也很认真完成领导交代的任务,甚至客户要求修改方案的小地方,哪怕她已经睡了,也会马上起来修改完发给客户,平时只要是领导当日布置的任务,哪怕加班加点,她也会及时完成。但就算她这些努力,领导还是不满意,总觉得她做事不过脑子,总是办不好事情。
对呀,恬恬的这样遭遇,不是她一个人的现状,而是大部分职场人的困境。明明自己一直都在拼命努力,但还是完不成任务目标,而那些每天准时走的人却轻轻松松就能做到;明明自己是严格按照领导要求做的方案,最后领导总是不满意。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陷入了蚂蚁思维。
啥是蚂蚁思维?就是指一直注重于储存知识的人,能想到最大限度的利用现有知识解决问题,但却很难发现根源问题,从而造成的思维牢笼和局限,也就是说只懂得解决,而不能发现问题。伊索寓言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在炎热的夏季,蚂蚁就开始不停的搬运食物,储备粮食,而蝈蝈一整个夏天都游手好闲,在旁边唱歌、跳舞,甚至还劝说蚂蚁要多去休息。自然到了冬天,勤劳的蚂蚁储备够了粮食,自然有得吃,而蝈蝈因为偷懒,毫无积蓄,到了冬天,天寒地冻,自然会陷入困境。
蚂蚁思维和蝈蝈思维对比
故事中的蚂蚁储存粮食过冬,能解决挨饿问题,当同时也是他们思维的牢笼和局限,这就是蚂蚁思维;而蝈蝈从冬季没有食物这一角度出发去发现问题,则就能跳出现有体系,找到的突破口,但也可能出现经验不足的现象,这就是蝈蝈思维。
上面我们说到的恬恬天天埋头苦干,最后却总是默默无闻,就是典型的蚂蚁思维,只知道不断解决问题,就像个消防员一样,哪里着火就扑灭哪里,这就是治标不治本的方法。不能找到起火的根本原因,就没法从根源上解决这个隐患。
所以,不管是蚂蚁思维,还是蝈蝈思维,都有局限之处,在职场中都是不可取的行为。既然如此,我们又该怎样处理这种职场困境,摆脱机械解决问题和什么都不储备的情景呢?这就需要我们需要不断升级思维,提升维度,用高维度思考法解决为,发现问题,定义问题。
高维度思考,就是从根源发现问题
一、利用抽象化、类推法,找出不同事物之间的共同法则,从其他领域借鉴灵感,实现跳跃式创意。
抽象化就是通过从观察的许多事物中提取相同的特征,然后在分类,把这些事物整理成整体结构。比如你的业绩始终上不去,如果你只是想着快速提升业绩,可能就会不段的去给客户软磨硬泡,或者给客户送送礼物。这样虽然能解决燃眉之急,把业绩提上去。但还是没有从根本上找到问题的症结,然后在做出整体的方案改进。
这个时候就要从自己这个具体的事件中抽离出来,多去观察同事是怎么做到高业绩的。看看到底是你专业能力不够,还是营销客户的方式不对,又或者是你的客户质量不高。只有当你把真正的问题找到时,才能从根源上解决实际问题,找到真正的突破口。
类推法就是从那些表面上不同,但结构相似的领域借鉴创意的做法。Netfix的创始人在租借DVD的时候,因为拖延了还碟时间,导致付的租金比DVD碟的售价还多3倍,但也正是因为这样的事情,才开启了借用健身房包月制租借的业务模式。这就是典型的类推思维。
当然在我们的工作中,我们依然可以这样做。比如领导安排你在统计一个数据,如果你只是机械的从头到尾把数据给统计出来,那就只是解决了当前难题。但如果你能在原来的表格上增加一项统计明细,这样不仅可以利用函数公式快速统计数据,还能发现这样做能更完整准备的呈现单量情况,发现业绩下滑的原因。
这样是不是比单纯的做个数据统计更能体现你工作的价值,得到领导的青睐呢。所以,不管多小的工作,都不要只是机械的去完成既定任务,而是应该抽丝剥茧,从具象的事件中跳脱出来,通过抽象化概念和类推思维,找到问题的症结,才能治本。
类推思考,从其他领域发散思维
二、增加思考的“轴”,发现思维盲点、找到新视角。
我们都知道在数学中有个XYZ的坐标轴,这样就能增多变量,思维的点也会发散开。在工作中也是一样的道理。如果我们只是单一的看某一方面,那就很难发现其他的盲点。
所以我们得在做事的过程中,增加思考的轴。比如客户投诉服务态度差,如果我们只是机械的按照这样的思路去思考,给予道歉,给予补偿,就想了事。那么解决了这个,还会有下一个。
这时候,我们就要把思考的思维发散开,增加考虑轴,比如服务态度是X轴,产品质量是Y轴,客户满意度是Z轴。当把这些方面都考虑进去的时候,可能就会发现客户的投诉不仅仅是因为你的服务不好,还有可能是对你的产品不满意,总体导致了满意度低。
因此当你把思考的点增加,考虑事情的广度就加大了,自然就会看到以前忽略的盲点,从而更加全面的看到事情真相。
三、通过Why型思维,追问上层目的,抓住事物本质。
Why型思维,简单粗暴一点理解,就是多问为什么。遇到事不要急急慌慌就去解决,先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最少问5个为什么。比如领导驳回了你的项目方案,先别急着去改。先静下来问问自己为什么被驳回,如果是没有创意。在问问自己为啥没有创意,如果是对市场了解不够。就再问问自己为什么对市场了解不够……一直这样追问下去,直到找到根源为止。这样多问几个为什么,好到根源后再去修改方案,肯定比你啥都不做就急着去修改的效果好。
多问为什么,才能找到根本原因
美国的杰斐逊纪念馆是一座高96尺的白色大理石建筑,非常的壮观。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时候,管理人员发现,白色大理石表面不断相互此案老化加速的现象,还有些地方甚至产生了裂缝。
一开始管理人员以为是酸雨造成的,还有人怀疑是附近港口的防波堤塌陷引起的纪念馆地基沉降造成的。于是花费了数百万美元的加固费用。
但是后来经过专家的研究发现,这些都不是原因,真正的原因是纪念馆外墙的清洗频率过高,清洁剂中的化学成分才造成了大理石老化。
于是专家们就采用的Why型思维,不断追问上层目的。
问为什么要频繁清晰杰斐逊纪念馆外墙,回答是:因为上面鸟粪太多。
又追问为什么鸟粪会这么多,回答是:因为鸟儿最喜欢光顾这里。
再继续问为什么鸟类爱光顾这里,回答是:因为这儿盛产小蜘蛛,这些鸟类就来吃。
又继续追问为什么这里盛产小蜘蛛,回答是:因为周围有好多的蚊子、飞蛾等小昆虫,吸引了小蜘蛛。
接着又问为什么这里小昆虫这么多,回答是:因为纪念馆比其他纪念馆早开灯一小时,灯光又吸引了小昆虫。
杰斐逊纪念馆的Why型思考
就是这样一层接着一层的追问,最终找到了真正的原因。最后决定延迟开灯一小时,并且在开灯时及时拉上窗帘,解决了这个问题。
所以,你看如果一直不去追问为什么,而是依然有鸟粪了就清洗,那么纪念馆的大理石就会在很快时间内老化掉。
通过这样一层一层的追问,找到了问题的根源,从而长久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所以,在工作中,我们也不能拿着事就跑,遇到事情了,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才能跳过直接解决问题的表面现象,回归到实质原因,找到突破口,从根源上发现问题,定义问题,这样才是长久之计。
爱因斯坦说过,本层次的问题,很难靠同层次的思考来解决。所以,我们需要不断升级自己的思维模式,通过高维度思考法,跳过机械解决问题的表面,回归到问题的根源,重新定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