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蝈蝈 >> 蝈蝈的习性 >> 卖猫窝意外火了,月销50万元90后广西
天下网商王卓霖
编辑李丹超
“当初听取网友建议,我们做了一个竹编猫窝,直接卖爆。”回想起来,90后姑娘刘霞冰仍难掩激动。
她的家乡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灵山县平南镇,父亲是非遗灵山竹编技艺传承人。6年前,刘霞冰返回家乡,继承这门手艺,并通过电商平台销售竹编制品。
对于竹编制品,大家都不陌生。装蝈蝈的竹笼、吃饭用的竹筷、夏季睡的竹席……祖辈们取材苍翠绿竹,靠着双手上下翻飞、经纬交织,编织出一件件实用的生活用品。但随着工业化水平提升,竹编生活用品逐渐被替代,消费选择偏向于装饰品,不再刚需。
如何让消费者重新爱上竹编制品?这曾是困扰刘霞冰的一个难题。竹编猫窝的出现,让刘霞冰看到传统技艺和趋势品类碰撞的机会。目前在她的店铺里,竹编的猫窝、狗窝、鸟窝等产品都很受欢迎,在销售旺季,网店日销售额能达到2万元,月销售50多万元。
在前不久的淘宝造物节上,故宫前院长单霁翔就点赞年轻人投入非遗创业,他说,现在的年轻人文化自信满满,要积累知识,同时要研究社会、观察社会,将两者结合,一定会有很多的启发。”当老手艺变得“敢想”了,年轻人卖的“狠货”(指产品在某一方面达到极致)越来越多了,用商业思维传承非遗也变成了一件触手可及的事。
非遗竹编跨界“它经济”年3月19日的那场直播,刘霞冰记忆犹新。
“那天晚上是竹编猫窝第一次上新,没想到来了这么多人。”彼时,她的直播间日常实时在线只有几十个人,当晚却接近人。当她把产品细节讲解结束,最终卖出多单。“从来没有遇到这么好的销售情况。”
通俗来说,竹编猫窝就是个放大版的圆形竹筐,改造前用于盛放蔬果杂物等。刘霞冰称,她平时会拍摄短视频做宣传,包括手艺人的工作场景、产品的使用场景等。在一个常规竹筐的介绍视频下,一位医生网友评价说,“通风透气、环保健康,如果能做成猫窝就好了。”
刘霞冰捕捉到这条信息,并在直播间里询问大家的意见,得到一致的反馈:非常期待。第二天,她找到父亲和其他竹编师傅,把想法说了一遍,“都是老手艺人,稍一寻思就做出来了,主要是在尺寸上做了较大调整,直径扩大了两三倍。”
当成品被摆在面前,刘霞冰的心还是忐忑。直到直播间里热闹非常的那一晚,她才松了口气,知道“这条路走对了”。之后,她从朋友家借来小猫模特,让它慵懒地躺在竹编猫窝中,拍下短视频在平台种草。
刘霞冰
后来,竹编师傅们举一反三,研发了狗窝、鸟窝、仓鼠窝等围绕宠物的新窝,还有携带宠物外出时能用到的宠物背包、手提猫包、拉杆箱等宠物产品。“在竹编制品的网店中,当时做宠物产品的应该只有我们家。猫窝狗窝的销量在店里是最好的。”截至目前,这套宠物系列产品销售量近万单,销售额达多万元。
另一边,同在广西的桂林姑娘刘思蔚,正在工作室埋头画着设计稿,今年的造物节上,她带去的“赛博醒狮机车头盔”被评为“天下第一造”。
刘思蔚出生在桂林龙胜各族自治县洪门寨,从10多岁开始就给做裁缝母亲打下手,后来去了外地读美术学院,主修设计。
年,她回到家乡在电商平台上开了“芽小七手创”,召集位绣娘,卖当地的瑶绣制品。在她的工作室里,随处可见龙头花纹的手袋、手工刺绣的背包、活灵活现的虎头帽等产品,她试图将现代审美嫁接于传统工艺之上。
刘思蔚(左三)
如今,店铺上架了帽子、抱枕、T恤、挂件、双肩包、单肩包等布艺相关的多个品类,粉丝量突破27万,年销售额超万。说起醒狮系列和虎头系列的国潮风产品,刘思蔚一脸自豪,“很多海外买家也很喜欢。”
爆品背后的手艺人这两位广西姑娘的背后,都站着同一群“战友”:非遗手艺人。
年毕业后,刘霞冰在外地做过茶艺师、服装销售等很多职业。“年春节,突然听父亲说要转行,我就想着回来,再挽救一下。”
她的父亲从10岁开始编斗笠养活自己,成家后靠着这门手艺供养全家7口人的生活和学习。她也曾学着编一些小玩意儿,直到接手后才独立编成第一个水果篮。
灵山竹编历史悠久,包括选竹、砍竹、去青、破蔑、过剑门六个阶段十几道工艺。编织过程一般不需借助胶水或钉子就能紧密相连,成品经高温防酶、防虫处理后,可以使用几十年甚至上百年。
“原本父亲不希望我回来,因为做竹编太苦太累,又赚不到钱。”刘霞冰说,30多年前父亲开了个小作坊,接一些线下代加工的订单,商家拿货后销售。随着贸易环境变化,订单量缩减、人工成本提升,生意就有点吃力了。
她回来后,尝试在、淘宝上开网店拓宽销路,在全国不少地方找到了批发商。销量有了转机,但产能却成了大问题。
看到女儿的焦虑,父亲翻出通讯录,挨个给老朋友打电话,希望他们能回来重操旧业。由于生意不景气,师傅收入缩水,大多数人已选择外出打工或务农来补贴家用,会这门手艺的人变得越来越少。父亲因此会上门培训,帮助师傅们尽快找回手感。
宠物系列爆款出来以后,刘家的生意终于打开局面。订单量一天天增多,有了上万个,而会做的师傅依然只有寥寥十几位,就算加班加点也完成不了。无奈之下,刘霞冰把猫窝预售期延长到2个月,还是有买家愿意等,“产能问题一定要解决,不能辜负他们。”刘家人又到附近村里请出更多师傅,产能问题才得以解决。
至今,与刘霞冰合作的竹编师傅有近多人,平均能拿到~0元的月薪,一些手艺又快又好的师傅则能拿到每月元。
对于产能瓶颈,刘思蔚也遇到过。
瑶绣是门细致活,需要大批耐心细致的绣娘。但她所在的村子,只剩留守老人和孩子,放宽到全县招人,还是靠亲戚邻居帮忙,勉强凑出了8位。
退休教师黄双易是最早加入团队的绣娘之一,之前做过幼师,喜欢跟年轻人打交道,还会唱瑶族、侗族民歌。她说:“国家鼓励传统文化创新,这份事业很有潜力。”两年后,黄双易升为主管,她总将绣房气氛烘托得温暖轻松,常常传出欢声笑语。
如今绣娘团队扩充到了多位,有残障人士、宝妈、老人等,50%以上年龄超过50岁,都来自周边的龙胜各族自治县、灵川县、平乐县等。刘思蔚对绣娘的工作场地并不限制,带回家绣也可以,每月发放的工资在0元至元不等。
让非遗“活过来”抓住宠物经济,竹编猫窝爆火;追到新国潮风口,醒狮头盔蹿红。这些年,关于非遗的商业化传承给了大众不少惊喜。
对于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业内提出过两种解决方案:一部分适合封存于博物馆,仅供参观、研究和纪念;另一部分适合回归现代文明,以生活为载体进行活态传承,保留非遗的“魂”,不断创新融合,满足社会新需求。
特别是工艺美术类的非遗传承,大部分离不开商业化经营,但这条路不好走。
“难点很多。”阿里小二湘南对非遗行业观察了7年。在他看来,生产端手艺人老龄化或转行流失,导致产能“断档”,而产品端趋于非刚需,纯手工制作提高了成本及零售价,进一步降低消费者的购买力和复购率。此外,从业者年龄普遍偏大,即使有年轻人返乡创业,能善用互联网打开销路的仅为少数。
简言之,这条商业化传承的道路,面临着“人货场”的三大难题:是否有稳定的手艺人团队?是否有能满足新需求的产品?是否能适应新的卖货场景?
分析目前一些较为成功的非遗商业化案例,可以发现它们都是找到了这三个难题的应对之策。
比如创立于年的淘宝店铺“王的手创”,专门销售苗绣工艺品。在产品和推广方面,其重点走IP合作路线,先后获得《大鱼海棠》《你的名字》等影视周边产品的正版授权,年销售额超千万元;人员方面,店铺与1多位苗族绣娘合作;渠道方面,其在淘宝已拥有86.4万忠实粉丝。
今年的淘宝造物节,专门设立了“非遗专区”。《天下网商》发现,年轻人的创造力让非遗产品更“敢想”了,那些深藏于山村的古老手艺,借由新奇的思想、娴熟的技法、通畅的物流,成为新商业世界的起舞者。
这些天,刘家的竹编师傅实在猜不透,看着亲手编出的改版“竹夫人”(竹夫人,古代消暑用具),想不通它的用法。刘霞冰难掩笑意,这是由竹夫人开发的“猫隧道”产品,专门给猫解闷用的,“我们改良后的产品已经有订单了,买家说猫咪玩得很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