蝈蝈

统编课例六下表里的生物

发布时间:2022/6/22 19:37:13   

语文要素阅读:1.默读课文,联系课题,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2.能结合课文中的相关语句,说出“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人文主题体会作者从小培养自己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和不断探索的精神。教学重难点1.重点:联系课题,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2.难点:能结合课文中的相关语句,说出“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教学准备相关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预习要求1.朗读课文,运用工具书查找难懂的字词。2.根据课后练习,尝试自己解答。3.按要求完成本课“预习卡”。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1.会写“脆、拦”等8个字,会写“机器、钟楼”等17个词语。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3.联系课文标题,说一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初步感受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1.猜谜语:兄弟三人齐上路,有快有慢不停步,走了三百六十日,没有走出玻璃铺。打一生活物品。(钟表)2.师:表里面有什么东西?里面有螺丝、有齿轮、有表针等,但著名的作家冯至童年时却认为表里面有生物,他认为表里面有一个活着的小蝎子之类的小动物,他就把自己童年的这一段认识、这个有趣的经历写成了一篇文章,这篇文章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的第16课《表里的生物》。3.在开始上课之前,我们先来认识一下本文的作者——著名作家冯至。你了解作者吗?你课下搜集关于他的资料了吗?

二、联系课题,疏通文意1.引导学生围绕课文标题提出自己的问题。预设:“表里的生物”是什么?是谁的表?表里怎么会有生物?2.初读课文,联系标题,理清文意。(1)学生默读课文,回顾疑问,交流答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我’探究了什么问题”“‘我’是怎么探究的”,尝试联系这些答案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2)圈画关键词,理清文章脉络。①引导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画出表示时间的词。预设:这些词有“小时候、一天、此后、后来”。②启:好奇——痛苦——高兴——愉快。(3)引导概括:结合这一系列的变化,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3.自主识字,组内交流。(1)组内成员一人一个自然段轮流读课文,相互纠正,把字音读准。(2)读生字并组词,交流易错字的书写要点。(3)小组展示汇报,教师相机进行写字指导。“蟋、蟀”笔画较多,要特别注意。动笔写时,注意结构的安排,虫字旁不要写得过大,“蟋”右半边的上半部分与虫字旁基本齐平,“蟀”的右半部分下边的“十”要托住上边的部件。“脆”字要提醒学生注意右边的“危”字,最后两笔是横折钩和竖弯钩。

三、分角色朗读课文,初步感受人物形象1.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简单总结“我”给自己留下的印象。2.教师小结:看来我们的推测很准确啊,冯至小的时候真是一个有好奇心、爱思考的孩子。大家是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感受到的?我们下节课继续交流。

四、布置作业,课堂延伸1.听写本课的生字词。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能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说出“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一、品读句子,感受形象1.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2.过渡:上节课通过初读课文,我们已经初步感知到作者是一个有好奇心、爱思考的孩子。大家是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感受到的?我们来交流一下。预设1:从“我想:表里边一定也有一个蝉或虫一类的生物吧,这生物被父亲关在表里,不许小孩子动”这句话中可以看出“我”特别喜欢思考。预设2:从“蝎子是多么丑恶而恐怖的东西……表里边有一个活的生物”这句话中也可看出“我”特别爱问问题。3.提问:大家找到的这些句子都是对“我”哪方面的描写?4.追问:连起来读一读这些心理描写的句子,除了能感受到“我”爱思考,还有什么发现?预设1:“我”每次思考都会经过推理和论证,然后得出自己的结论。预设2:“我”是结合生活实际来思考的。5.启发思考:这一系列的提问之间有关联吗?预设:“我”的思考是逐步推进的,即不是单一的一次思考,而是连续不断的。6.教师小结:大家不仅抓住课文中的语句来感受人物的特点,还学会了将这些语句相互关联起来进一步认识“我”的特点。我们要继续运用这样的方法来读课文。

二、结合事例,交流观点1.学生独立圈画相关语句,并将它们联系起来去进一步体会“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2.引导学生联系“我”的几次提问,感受“我”不仅是一个爱思考的孩子,还是一个有强烈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孩子。“不许动”,里边该是什么东西在响呢?我问:“为什么还蒙着一层玻璃呢?”“为什么呢?”我又问。我继续问:“为什么把那样可怕的东西放在这么好的表里?”3.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类似的经历,从“越不许”“越想动”等词语感受到“我”强烈的好奇心,渴望打开那块表探个究竟。“我爱听这表的声音。”我一边说一边向着表伸出手去。越不许我动,我越想动,但是我又不敢,因此很痛苦。4.引导学生感受“我”内心美妙而奇特的想法,富有童真童趣。我只想,大半因为它有好听的声音吧。但是一般的蝎子都没有这么好听的声音,也许这里边的蝎子与一般的不同。5.指导学生加上提示语朗读第9~16自然段,还原对话情境,表达人物内心情感,进一步感受“我”的特点。有一回,父亲又把表打开了,我(惊喜又疑惑地)问:“为什么还蒙着一层玻璃呢?”……“为什么呢?”我(抬起头盯着父亲)又问。6.引导学生联系第1自然段感受“我”非常善于观察,并且能够经过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

三、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意味深长的结尾1.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结尾“这样的话我不知说了多久,也不知道到什么时候才不说了”。(1)“这样的话”具体指哪句话?预设:指“我有蟋蟀在钵子里,蝈蝈在葫芦里,鸟儿在笼子里,父亲却有一个小蝎子在表里”。(2)结合课文或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第15、16自然段的理解。2.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回想自己是否也说过类似的话,并和同学进行交流。(1)启发:你在什么情况下也说过类似的话?先自己想一想,再和同桌交流。(2)全班交流。预设1:小时候我看了《飞屋环游记》,我对妈妈说:“给我很多很多气球,我也要飞到天上去。”预设2:我在幼儿园做了个有趣的实验,于是高兴地跟爸爸妈妈说:“我会做实验了!我是科学家了!”

四、总结方法,启发收获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抓住描写人物的语句,圈画关键词,并将这些句子联系起来进行思考,全面、深入地感受到了“我”是怎样的一个孩子。冯至小时候是个有好奇心、爱思考、善观察的孩子,这样的品质对他今后的人生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因此我们也要善于观察生活,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并不断思考,从而成就自己的人生。

五、布置作业,课堂延伸1.完成本课的课后习题。

板书设计

表里的生物

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表能发出声音,里面也会有生物父亲打开表,证实了“我”的猜测没有错 表里有小蝎子“我”见人就说父亲表里有小蝎子幼稚可笑的经历天真好奇的童年

教学反思

《表里的生物》叙述了作者小时候一段幼稚可笑的经历。文章叙述质朴,就像与人倾心交谈自己童年的一件难忘的趣事,所以我在授课时尽量营造这种亲切的氛围,让学生津津有味地学、兴致勃勃地说。同时着重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边读边思、相互讨论,在边读边想象中去学习朗读,去理解词语,去培养语感,去接受潜移默化的语言熏陶。“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因此“入境悟情”是我始终追求的教学境界。遗憾之处:教学调控不够灵活有效,有待提高。今后在这方面要加强学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772.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