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蝈蝈 >> 蝈蝈的习性 >> 中秋节走月亮中国人岁时节日里的讲究
社会学家费孝通把传统中国称为“礼俗社会”。在这种根植于小农经济的乡土社会中,人们生活在以家庭和亲缘关系组织起来的同质化的社会中,彼此熟识,生活方式上与自然亲近,行为上遵守习俗和传统——多彩的岁时风俗,就是礼俗社会中的不可或缺的精彩部分。
清代时,吴县(今苏州)人顾禄创作了一部《清嘉录》,记述江南地区岁时风俗,全书分条笔记,囊括了正统节日、二十四节气、丰富的时令习俗、饮食娱乐、文化掌故,堪称中国民间岁时节日的百科书。《清嘉录》成书不久后,随商船传至日本,民国时期又重新传回中国,受周作人等推崇,遂成经典。
在传统的节令风俗逐渐湮灭的今天,从这本书里,依稀可以辨认传统中国的节俗风貌。
清嘉录·八月·中秋走月亮
八月·走月亮
妇女盛妆出游,互相往还,或随喜尼庵,鸡声喔喔,犹婆娑月下,谓之“走月亮”。蔡云《吴歈》云:“木犀球压鬓丝香,两两三三姊妹行。行冷不嫌罗袖薄,路遥翻恨绣裙长。”
案:《昆新合志》:“中秋夕,游人踏月马鞍山前。”《吴江志》:“是夕,群集白漾欢饮,竹肉并奏,往往彻晓而罢。”震泽旧《志》:“中秋夜,携榼胜地,联袂踏歌。”《昭文志》:“八月望,游人操舟集湖桥望月。”又卢《志》及长、元《志》皆云:“中秋,倾城士女出游虎丘,笙歌彻夜。”《吴县志》又云:“作腹会,各据胜地,延名优清客,打十番,争胜负,十二、三日始,十五止。”邵长蘅《冶游》诗有“中秋千人石,听歌细如发”之句。又沈朝初《忆江南》词云:“苏州好,海涌玩中秋。歌板千群来石上,酒旗一片出楼头。夜半最清幽。”今虎丘踏月听歌之俗,固不逮昔年,而画舫妖姬,征歌赌酒,前后半月,殆无虚夕。并录蔡云《吴歈》于此,词云:“七里山塘七里船,船船笙笛夜喧天。十千那彀一船费,月未上弦直到圆。”
中秋之夜,妇女们盛装出游,邻里女性来回走动。有的顺便到尼姑庵走走拜拜。天快亮了,鸡打鸣了,她们还在月下漫步。这种活动叫作“走月亮”。蔡云在《吴歈》中写道:“木犀球压鬓丝香,两两三三姊妹行。行冷不嫌罗袖薄,路遥翻恨绣裙长。”
清嘉录·正月·开门爆仗
正月·开门爆仗
岁朝开门,放爆仗三声,云辟疫疠,谓之“开门爆仗”。
案:宋高承《事物纪原》云:“马钧始制爆仗。”吴俗,纸裹硫磺曰“爆仗”,是其名已见元魏。然范石湖《村田乐府》云:“截筒五尺煨以薪,当阶击地雷霆吼。”则是时又以竹爆也。今纸者亦谓之竹,如九县《志》皆载“元旦,爆竹三声,然后启户”是也。又云:“相传以驱疫疠。”考爆竹辟鬼,其说于东方朔《神异经》:“西方深山中,有人长尺余,犯人则寒热,名曰‘山’。人以竹着火中,烞有声,而山惊惮。”六朝时已用之岁朝,见宗懔《荆楚岁时记》:“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恶鬼。”俗有兼用之除夕者,谓之“封门爆仗”。张说《守岁》诗:“桃枝堪辟恶,竹爆好惊眠。”薛能《除夜作》:“竹爆和诸邻。”王安石诗:“爆竹声中一岁除。”皆是也。予尝有句云:“乡俗相传惟爆竹,城居那得有山。”可为此风解嘲。
大年初一早上开门,燃放三通爆仗,说是能避瘟疫,称为“开门爆仗”。
清嘉录·二月·春台戏
二月·春台戏
二、三月间,里豪市侠,搭台旷野,醵钱演剧,男妇聚观,谓之“春台戏”,以祈农祥。蔡云《吴歈》云:“宝炬千家风不寒,香尘十里雨还干。落灯便演春台戏,又引闲人野外看。”
案:汤文正公抚吴告谕中有云:“地方无赖棍徒,借祈年报赛为名,每至春时,出头敛财,排门科派,于田间空旷之地,高搭戏台,哄动远近,男妇群聚往观,举国若狂。”
二、三月间,乡镇里的豪绅侠士,在旷野上搭建戏台,凑钱演戏,男男女女前往观看,称为“春台戏”,用来祈求农业丰收。蔡云《吴歈》说:“宝炬千家风不寒,香尘十里雨还干。落灯便演春台戏,又引闲人野外看。”
清嘉录·三月·清明插杨柳
三月·插杨柳
清明日,满街叫卖杨柳,人家买之,插于门上。农人以插柳日晴雨占水旱,若雨主水。谚云:“檐前插柳青,农夫休望晴。”
案:《五代·后周序》:江淮间,寒食日家家杨柳插门。吴自牧《梦粱录》云:“清明日,家家以柳条插门上。”又周密《乾淳岁时记》:“清明前三日,家家插柳,大家则加枣于柳上。”又喻正己《诗话隽永》:“贾秋壑诗云:‘寒食家家插柳枝。’”又史梅溪《饮录斋词》有“柳户清明”之句。九县《志》亦皆载“清明日,插柳于檐”。《昆新合志》又云:“寒食日,插麦叶于门户。”并云:“是日宜雨。谚云:‘雨打墓头田,高低好种田。’”
清明这一天,满街都是叫卖杨柳枝的,家家户户买来,插在门上。农民根据插柳日的阴晴来预测一年的旱涝,若这天下雨则预示这一年水涝。谚语说:“檐前插柳青,农夫休望晴。”
清嘉录·五月·挂钟馗图
五月·挂钟馗图
堂中挂钟馗画图一月,以祛邪魅。李福《钟馗图》诗云:“面目狰狞胆气粗,榴红蒲碧座悬图。仗君扫荡幺么技,免使人间鬼画符。”又卢毓嵩有诗云:“榴花吐焰菖蒲碧,画圆一幅生虚白。绿袍乌帽吉莫靴,知是终南山里客。眼如点漆发如虬,唇如腥红髯如戟。看彻人间索索徒,不食烟霞食鬼伯。何年留影在人间,处处端阳驱疠疫。呜呼,世上罔两不胜计,灵光一睹难逃匿。仗君百千亿万身,却鬼直教褫鬼魄。”
案:《唐逸史》:“明皇因疾,昼卧梦蓝袍鬼从一小鬼,擘而啖之,自称终南山进士,誓除天下虚耗之业。乃诏吴道子如梦图之。批其后曰:灵祇应梦,厥疾全瘳,烈士除妖,实须称奖。因图异状,颁显有司,岁暮驱除,可宜遍识,以祛邪魅,兼靖妖氛。”又孙逖、张说文集有《谢赐钟馗画表》。又刘禹锡有《代杜相公及李中丞谢赐钟馗历日表》。又《五代史·吴越世家》:“岁除,画工献钟馗击鬼图。”沈存中《补笔谈》:“熙宁五年,上令画工模拓吴道子钟馗像镌版。除夜,遣内供奉官梁楷就东西府给赐。”但考刘宋征西将军宗悫,有妹名钟葵,见其母郑夫人墓志,《梦溪笔谈》载之。家雪亭云:“今俗有钟馗嫁妹图,以此而讹。”又后魏有李钟馗。《北史》:“尧暄本名钟葵,字辟邪。”又《恩幸传》有宫钟馗。又《杨慎外集》云:“钟馗即终葵,古人多以终葵为名,其后误为钟馗。俗画一神像帖于门,手执椎以击鬼。好怪者遂相传钟馗能啖鬼,又作钟馗图,言钟馗为开元进士,尤为无稽。”是钟馗之名,由来已久,特开元始有画耳。胡浩然《除夕》诗云:“灵馗挂户。”则知古人以除夕,今人以端五,其用亦自不同。俗又称水墨画者曰“水墨钟馗”。蔡铁翁诗:“掀髯墨像聊惊鬼。”又吴曼云《江乡节物词》小序云:“杭俗,钟进士画像,端午悬之以逐疫。”诗云:“进士头衔亦恼公,怒髯皤腹画难工。终南捷径谁先到,按剑输君作鬼雄。”江、震《志》云:“五日,堂中悬钟馗画像。”谓旧俗所未有。
自端五之日起,要在厅堂里挂钟馗画像一个月,以驱除妖魔鬼怪。李福作《钟馗图》诗:“面目狰狞胆气粗,榴红蒲碧座悬图。仗君扫荡幺么技,免使人间鬼画符。”卢毓嵩有诗:“榴花吐焰菖蒲碧,画圆一幅生虚白。绿袍乌帽吉莫靴,知是终南山里客。眼如点漆发如虬,唇如腥红髯如戟。看彻人间索索徒,不食烟霞食鬼伯。何年留影在人间,处处端阳驱疠疫。呜呼,世上罔两不胜计,灵光一睹难逃匿。仗君百千亿万身,却鬼直教褫鬼魄。”
清嘉录·五月·长寿线
五月·长寿线
结五色丝为索,系小儿之臂,男左、女右,谓之“长寿线”。谭大中《长寿线》诗云:“从来造物最多情,修短还凭玉指衡。五彩同心延百寿,一丝缠臂订三生。黄金不买前身慧,青史难逃再世名。儿女自痴侬作达,升沈无用访君平。”
案:吴曼云《江乡节物词》小序云:“杭俗,结五彩索系小儿臂上,即古之长命缕也。”诗曰:“编成杂组费功深,络索轻于缠臂金。笑语玉郎还忆否?年时五彩结同心。”《昆新合志》亦云:“五日,以红丝线纫小儿臂,男左、女右,以验日后肥瘠。”
把五色线编成细绳,系在小孩子的手腕上,男系左,女系右,叫作“长寿线”。谭大中《长寿线》诗:“从来造物最多情,修短还凭玉指衡。五彩同心延百寿,一丝缠臂订三生。黄金不买前身慧,青史难逃再世名。儿女自痴侬作达,升沈无用访君平。”
五月·梅水
居人于梅雨时,备缸瓮,收蓄雨水,以供烹茶之需,名曰“梅水”。徐士《吴中竹枝词》云:“阴晴不定是黄梅,暑气熏蒸润绿苔。瓷瓮竞装天雨水,烹茶时候客初来。”
案:长、元、吴《志》皆载:“梅天多雨,雨水极佳。蓄之瓮中,水味经年不变。”又《昆新合志》云:“人于初交霉时,备缸瓮贮雨,以其甘滑胜山泉,嗜茶者所珍也。”
人们在梅雨天里,用事先准备下的水缸瓦瓮储存雨水,以供烹茶时用。这样的雨水叫“梅水”。徐士《吴中竹枝词》诗:阴晴不定是黄梅,暑气熏蒸润绿苔。瓷瓮竞装天雨水,烹茶时候客初来。
清嘉录·六月·晒书
六月·晒书
六日,故事:人家曝书籍图画于庭,云蠹鱼不生。潘奕隽《六月六日晒书》诗云:“三伏乘朝爽,闲庭散旧编。如游千载上,与结半生缘。读喜年非耋,题惊岁又迁。呼儿勤检点,家世只青毡。”
案:沈德符《野获编》:“六月六日,内府皇史宬曝列圣实录、御制文集诸大函,为每岁故事。”钱思元《吴门补乘》亦云:“六月六日曝书画。”崔寔《四民月令》则以七月七日,曝经书及衣裳不蠹。
六月初六,按照旧俗:这一天在庭院中晾晒书籍图画,据说书就不会长蠹虫。潘奕隽《六月六日晒书》诗:“三伏乘朝爽,闲庭散旧编。如游千载上,与结半生缘。读喜年非耋,题惊岁又迁。呼儿勤检点,家世只青毡。”
清嘉录·七月·七夕乞巧
七月·巧果
七夕前,市上已卖巧果,有以面白和糖,绾作苎结之形,油氽令脆者,俗呼为“苎结”。至是,或偕花果、陈香蜡于庭或露台之上,礼拜双星以乞巧。蔡云《吴歈》云:“几多女伴拜前庭,艳说银河驾鹊翎。巧果堆盘卿负腹,年年乞巧靳双星。”
案:王鏊《姑苏志》云:“七夕,市上卖巧果。”又九县《志》皆云:“七夕,以面和糖,油煎令脆食之,名曰‘巧果’。盖以吃巧果叶乞巧也。”沈朝初《忆江南》词云:“苏州好,乞巧望双星。果切云盘堆玉缕,针抛金井汲银瓶。新月挂疏棂。”然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亦云:“七夕,以油、面、糖蜜造为笑靥儿,谓之‘果食’,花样奇巧。”又陆启浤《北京岁华记》云:“七夕,市上卖巧果。”又吴曼云《江乡节物词》小序云:“杭俗,七夕设时果祀双星,谓之‘巧果’。或以花俪之,为闺房韵事。”诗云:“乞巧谁从贷聘钱,瓜花谷板献初筵。阿侬采得同心果,不为双星证夙缘。”吴中旧俗,七夕陈瓜果,焚香中庭,僧尼各聚男女烧香者为会。见《吴县志》。又范《志》:“七夕,亦有乞巧会,令儿女辈悉与,谓之‘女儿节’。”又王《志》:“七夕,以青竹戴绿荷系于庭,作承露盘,男女罗拜月下,饤果皆曰‘巧’。又以线刺针孔辨目力。明日视盘中蜘蛛含丝者,谓之‘得巧’。余皆举露饮之。”今俗皆废。《字汇》:“氽,土恳切,音吞,上声。水推物也。”《字林撮要》:“氽,在水上为氽。”吴语谓以水推物曰氽。
七夕节之前,市面上就有了卖巧果的。有种食物是用糖水和面,盘绕成类似苎麻绳的形状,放在油锅里炸得酥脆,民间管这种食物叫“苎结”。到了七夕这一天,人们会在庭院或者露台上摆出花果,燃上香烛,拜祭牛郎星和织女星,以此求得自己和家人心灵手巧。蔡云在《吴歈》中写道:“几多女伴拜前庭,艳说银河驾鹊翎。巧果堆盘卿负腹,年年乞巧靳双星。”
九月·养叫哥哥
秋深,笼养蝈蝈,俗呼为“叫哥哥”,听鸣声为玩。藏怀中,或饲以丹砂,则过冬不僵。笼刳干葫芦为之,金镶玉盖,雕刻精致。虫自北来,熏风乍拂,已千筐百筥,集于吴城矣。郭麐《咏蝈蝈琐窗寒》词云:“络纬蹄残,凉秋已到,豆棚瓜架。声声慢诉,似诉夜来寒乍。挂筠笼晚风一丝,水天儿女同闲话。算未应输与,金盆蟋蟀,枕函清夜。窗罅。见低亚。簇几叶瓜华,露亭水榭。胡卢样小,若个探怀堪讶。笑虫虫,自解呼名,物微不用添《尔雅》。便蛇医,分与丹砂,总露蝉同哑。”
案:《瓶花斋集》云:“有一种似蚱蜢而身肥者,京师人呼为‘蝈蝈儿’,南人谓之‘叫哥哥’,喜捕养之。食丝瓜花及瓜练。音声与促织相似,而清越过之,露下凄声彻夜,酸楚异常,俗耳为之一清。”韩宝筌《咏叫哥哥》诗云:“少小怜为客,关山万里过。樊笼甘我素,口舌让人多。北望空回首,南音孰倚歌。世途行不得,何苦叫哥哥。”
深秋的时候,在笼子里养蝈蝈,民间称“叫哥哥”,听它的叫声为乐。如果把蝈蝈放在怀里,用丹砂喂养,那么过一个冬天蝈蝈也不会死。有的蝈笼做得很讲究,用剖开的干葫芦来做,笼子上镶嵌金玉,精雕细琢。蝈蝈是从北方捉来的,秋风刚起,就已经有成百上千运到吴城的街市上。郭麐在《咏蝈蝈琐窗寒》一词中写道:“络纬蹄残,凉秋已到,豆棚瓜架。声声慢诉,似诉夜来寒乍。挂筠笼晚风一丝,水天儿女同闲话。算未应输与,金盆蟋蟀,枕函清夜。窗罅。见低亚。簇几叶瓜华,露亭水榭。胡卢样小,若个探怀堪讶。笑虫虫,自解呼名,物微不用添《尔雅》。便蛇医,分与丹砂,总露蝉同哑。”
清嘉录·十二月·腊八粥
十二月·腊八粥
八日为腊八,居民以菜果入米煮粥,谓之“腊八粥”。或有馈自僧尼者,名曰“佛粥”。李福《腊八粥》诗云:“腊月八日粥,传自梵王国。七宝美调和,五味香糁人。用以供伊蒲,藉之作功德。僧尼多好事,踵事增华饰。此风未汰除,歉岁尚沿袭。今晨或馈遗,啜之不能食。吾家住城南,饥民两寺集。男女叫号喧,老少街衢塞。失足命须臾,当风肤迸裂。怯者蒙面走,一路吞声泣。问尔泣何为,答言我无得。此景亲见之,令我心凄恻。荒政十有二,蠲赈最下策。悭囊未易破,胥吏弊何极。所以经费艰,安能按户给。吾佛好施舍,君子贵周急。愿言借粟多,苍生免菜色。此志虚莫偿,嗟叹复何益。安得布地金,凭仗大慈力。眷焉对是粥,跂望蒸民粒。”
案:《荆楚岁时记》:“十二月初八日为腊日。”《魏台访议》:“汉以戌腊,魏以丑腊。”是腊非定以初八日也。又《西域诸国志》云:“天竺国,以十二月十六日为腊。”而《唐书·历志》以十二月为腊月,故八日为腊八。吴自牧《梦粱录》云:“十二月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刹等寺,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又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十二月初八日,诸僧寺送七宝五味粥于门徒斗饮,谓之‘腊八粥’。”一名“佛粥”,陆放翁诗:“今朝佛粥更相馈,反觉江村节物新。”周密《武林旧事》云:“寺院及人家,皆有腊八粥,用胡桃、松子、乳蕈、柿栗之类为之。”又孙国敉《燕都游览志》云:“十二月八日,民间作腊八粥,以米果杂成,多者为胜。”又吴曼云《江乡节物词》小序云:“杭俗,腊八粥一名七宝粥,本僧家斋供,今则居室者亦为之矣。”诗云:“双弓学得僧厨法,瓦钵分盛和蔗饴。莫笑今年榛栗少,记曾画粥断来。”而九县《志》亦皆云:“十二月八日,以菜果入米煮粥,名曰腊八粥。”
腊月初八是腊八节,居民把各种菜果和米一起放入锅中,这样熬制的粥叫作“腊八粥”。和尚、尼姑这一天赠的粥饭,叫作“佛粥”。李福在《腊八粥》一诗中说:“腊月八日粥,传自梵王国。七宝美调和,五味香糁人。用以供伊蒲,藉之作功德。僧尼多好事,踵事增华饰。此风未汰除,歉岁尚沿袭。今晨或馈遗,啜之不能食。吾家住城南,饥民两寺集。男女叫号喧,老少街衢塞。失足命须臾,当风肤迸裂。怯者蒙面走,一路吞声泣。问尔泣何为,答言我无得。此景亲见之,令我心凄恻。荒政十有二,蠲赈最下策。悭囊未易破,胥吏弊何极。所以经费艰,安能按户给。吾佛好施舍,君子贵周急。愿言借粟多,苍生免菜色。此志虚莫偿,嗟叹复何益。安得布地金,凭仗大慈力。眷焉对是粥,跂望蒸民粒。”
清嘉录·十二月·压岁盘
十二月·压岁盘(压岁钱、压岁果子)
长幼度岁,互以糕果朱提相赉献,谓之“压岁盘”。长者贻小儿以朱绳缀百钱,谓之“压岁钱”。置橘、荔诸果于枕畔,谓之“压岁果子”。元旦睡觉时食之,取谶于吉利,为新年休征。
案:陈迦陵《岁寒词》小序云:“且充压岁之钱。”又王茨檐诗:“不惜金钱分压岁。”又张轶青《压岁钱》诗有“用镇将除夜”及“回环朱缕结”之句。又郭伽《淮阴岁除·咏压岁钱》诗云:“红索青铜贯。”又吴曼云《江乡节物词》小序云:“杭俗,儿童度岁,长者与以钱,贯用红,置之卧所,曰‘压岁钱’。”诗云:“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角枕自收藏。商量爆竹饧箫价,添得娇儿一夜忙。”可见此风非吴独有。蔡铁翁诗:“铮铮排户投琼响,半掷床头压岁钱。”吴曼云《江乡节物词》又有《咏吉利》诗云:“闽荔干红邓橘黄,深宵酒醒试偷尝。听郎枕畔朦胧语,新岁还君大吉祥。”其小序云:“杭人除夜以朱橘、荔枝置枕旁,岁朝取食之,呼曰‘吉利’,音相近也。”又汪乾若咏橘荔诸诗自序云:“吴兴风俗,除夕置果枕畔,为新年休征。”其《咏橘》云:“只恐剖开惊象戏,夜深无处着棋枰。”
过年大人小孩相互赠送的糕点、水果、钱物,叫作“压岁盘”。长辈把红绳串起的百枚铜钱送给小孩子,叫作“压岁钱”。在枕边放橘子、荔枝等水果,叫作“压岁果子”,初一醒来吃了,讨个吉祥的名头,寓意新年吉利。
十二月·守岁
家人围炉团坐,小儿嬉戏,通夕不眠,谓之“守岁”。席振起《守岁》诗云:“相邀守岁阿咸家,蜡炬传红映碧纱。三十六旬都浪过,偏从此夜惜年华。”
案:周处《风土记》:“蜀之风俗,至除夕,达旦不眠,谓之‘守岁’。”宋袁文《瓮牖闲评》谓:“守岁之事,虽近儿戏,然父子团把酒,笑歌相与,竟夕不眠,正人家所乐为也。且古人无不守岁者,如少陵《杜位宅守岁》诗云:‘守岁阿戎家。’苏东坡诗:‘欲唤阿咸来守岁,林乌枥马斗喧哗。’皆是也。”又周密《武林旧事》:“除夕,小儿女终夕博戏不寐,谓之‘守岁’。”又吴自牧《梦粱录》:“除夕,围炉团坐,酌酒唱歌,终夕不眠,谓之‘守岁’。”江、震《志》:“除夕,小儿女终夜不就寝,曰‘守岁’,能延年。”《昆新合志》:“除夕,家人围炉欢坐至子夜,曰‘守岁’。”长、元《志》:“除夕,饮守岁酒。”范《志》并云:“郡俗,有守岁盘。”
除夕之夜,全家人围着火炉坐在一起,小孩游戏玩闹,整晚不睡觉,叫作“守岁”。席振起在《守岁》一诗写道:“相邀守岁阿咸家,蜡炬传红映碧纱。三十六旬都浪过,偏从此夜惜年华。”
HOTRECOMMEND
/荐/读/
《清嘉录》〔清〕顾禄著;王密林、韩育生译
王弘力插图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07-01
??
关于月亮,从幻想到科普
中秋书单
绘本里的文化梗:“母牛”为什么要“跳过月亮”?
她30岁辞职隐居,画出世界级的绘本,治愈无数孤独的心
给孩子
由诗人北岛发起并主编的“给孩子”系列
推出的线上儿童阅读推荐平台,
持续"给孩子一部好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