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蝈蝈 >> 蝈蝈的习性 >> 螽斯本是害虫,人们为什么还要写诗歌歌颂它
大家好,这里是小刘聊诗经,我是小刘。对于蝗虫,相信大家并不陌生,我们都知道它是一种害虫,在古代的时候,粮食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针对这样一种害虫,所到之处,几乎颗粒无收。人们为什么要歌颂他呢?今天这篇诗经我们来看看古时候人们对于蝗虫的理解。
今天要讲的诗经标题是螽斯,螽斯是什么?有解释说螽斯就是蝈蝈,我相信现在的年轻的朋友们对蝈蝈的印象不多,但是我小的时候印象特别深。每年到了夏天的时候,大街小巷经常会出现一些卖蝈蝈的商人,他们会骑个自行车,然后在后边拴捆一大束,蝈蝈笼子非常的小,就像馒头大小,是用竹子编的,类似于圆形的一个装置。每个笼子里面都放一个蝈蝈,大概当时是5毛钱一只。小朋友就喜欢买1~2只,买回去之后挂到自己的这个院子里面或者是门上。他会鸣叫,发出那种呲呲的声音,他的声音要比曲曲的叫声要大。我们会采集一些叶子给它吃,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尤其爱吃丝瓜或者黄瓜开的黄色的花。但是现在。在我们的大城市里面,我们很少会看到卖蝈蝈的人了。
这对于这篇文章到底讲的是不是蝈蝈,说实话并不确定,但是应该是类似于蝈蝈的一种昆虫,大概应该是蝗虫的一种吧。我们可以将它理解成是蝗虫,如果是黄鹏的话,那为什么本人会赞美他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
螽斯羽,薨薨兮。宜尔子孙,绳绳兮。
螽斯羽,揖揖兮。宜尔子孙,蛰蛰兮。
文章非常地简短,而且我们发现这篇文章并不像诗经中的很多文章一样是4个字的,比如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又或者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而本文却是三个字的。句式发生了变化,我们知道三个字为一个基本单位的国学经典也有很多,三字经最早那个版本“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就是三个字的,在我们的古代文学之中,三个字和四个字出现的频率比较高,是因为它朗朗上口、有韵律感,而且容易让人记住。
螽斯,前面已经介绍过了,是一种蝗虫,羽就是它的翅膀。诜诜兮,这个诜字,他通假的是莘莘学子的那个莘,指的是样貌众多,品种众多。宜字的意思是和顺,是一种祝福的词语,宜尔子孙的意思就是祝福你的子孙。一儿子孙姨在逃妖这篇文章中我讲过它是一种和顺啊,这种祝福的词语,鱼儿子孙呢就是祝福你的子孙,振振兮,我看到网上说这个振字的意思呢,就是繁茂。但是小编认为解释成繁茂有点牵强,我们暂且解释成繁茂,后面再解释这个词儿。
螽斯羽,薨薨兮。薨这个字在古代有两种意思,一种是大量的虫叫,表现的是这样一个状态;另外一个意思就是指君王或者王后去世叫做薨。很显然在这里是第1种意思。绳绳兮,我们现在理解这个是绳子的绳,但是在鼓音中并不这样念,绳绳两个字结合在一起就是绵延不绝的意思。第3段,螽斯羽,揖揖兮。揖字是作揖的意思,但是很多在网上被解释成集合的意思,如果理解成集合的意思,就是很多蝗虫聚集在一起。蛰蛰兮,蛰蛰两个字,学者对他的解释也是众多汇聚的意思,这个学者可不是说我们现在随便那个学者,而是从古至今一直研究这个诗经的一些专家。但是我们也可以存在一些质疑,因为很多的事情并没有明确的证据,甚至有一些解释有点牵强。
了解诗经的都应该知道,诗经中的一些词在语义上有很多意思是相同的,但是又会有程度的加深,或者说是时间的推移。如果本诗当中,这些叠词都解释成众多的意思,那感觉这篇文章就失去了很多色彩,我们先来说说大专一些专家的解释,他们认为这是一首祝福人多子多孙家族兴旺的诗,蝗虫的多也是象征人的子孙多,其实这样解释完全没问题,但是对于个别词的解释就存在一定的异议。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读过《蜀黎》这首诗歌,在那首诗当中,作者描写了一种植物,但是呈现的是三种状态,从苗儿,到谷穗,再到果实,可以看出有一个明显的时间顺序。诗人在农田附近徘徊了很久,看到这个谷物先是长出了小小的秧苗,过了段时间又看到这个谷苗非常茁壮的成长,在看到这个庄稼结出了沉甸甸的谷子,在秋风之中弯下了腰,对吧?它是一个过程,那我们对于螽斯这篇文章是不是也应该理解为一个过程呢?小编认为你这样去理解这篇文章,就会豁然开朗,比如说最后的这个蛰蛰兮,我们知道惊蛰是我们24节气中的一个节气,蛰指的是动物尤其是冬天会蛰服起来,藏在地下,藏在树中去对抗没有食物,非常寒冷的冬天,蛰应该是一种静的状态。再怎么解释,哪怕我们咬文嚼字说文解字这个字也让我们无法理解成为众多的意思。那在看的第3段的前面,揖揖兮,揖是双手交叉,放在胸前向人敬礼,它里面有一个动作是双手合在一起。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见过鸟落在树枝上的过程,两个翅膀合起来的时候会有一个交叉,就像我们作揖时两只手一样合在一起,如果把蛰和揖两个字这样去解释的话,那第3段是不是讲的一群螽斯从天上落到地上或落到庄稼上的这样的一个从动到静的过程,那如果说这样大家能认同能理解的话,我们再倒过来往第2段去分析就明白了,第2段是薨薨兮和绳绳兮,薨薨讲的是成群结队的昆虫在天上飞发出那个嗡嗡的声音,这个可以理解。绳绳兮,绵延不绝,漫天全部是。大家脑海中想一想,电影电视甚至是图画里面,这个蝗虫泛滥的时候,那个铺天盖地都是蝗虫的一个状态。
第2段讲的就是这个过程,那再来去看一看第1段中的这个振振兮,刚才我说过了,我们的先贤建议我们把它理解成众多。振就是振动,那中螽斯羽我们定义为是翅膀了,这儿为什么不能定义为振动呢?对吧?展翅而飞。诜诜兮,我觉得应该是描写的大量的昆虫,就是本文的螽斯,从地面也好庄稼上也好起飞,振动翅膀,飞向天空的,这样的一种过程,一种情景,听完我这样的解释,大家就明白了,诗经的这篇螽斯,他讲述的也是一个过程,使世人看到成群结队的大片的昆虫,螽斯从地面起飞到飞舞再到落地的一个过程。听完小编的讲述,大家认为哪一种理解更加合理呢?
接下来我们进入到第2个问题,描写了螽斯也就是蝗虫漫天飞舞的一种情境,我们觉得你应该是对他进行一个批判,因为蝗虫在古代是灾祸呀,蝗虫所到之处庄稼一粒不剩,老百姓一定会过上苦日子,这都是常识。但是为什么在这儿我们看到的用词却是宜其子孙呢,祝福你的子孙,祝福你的子孙什么呢?如果说按照本文的意思就是像蝗虫一样的产子。你的子孙后代漫天漫地都是,这是这篇文章想要表达的一个意思,我们说的好听一点就是祝福人们多寿多财,最重要的是多子,煌灾本身是令人恐惧的,害怕的,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祝福,甚至是崇拜了呢?
人们为什么会崇拜呢?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一个小话题,就是我们的祖先在神话之中提到过两个人,一个是伏羲,一个是女娲,女娲是那个女字旁的娲,但是有一位非常有名的学者易中天,他在他的易中天中华史中,他提出一个观点说这个娲应该是后面改的,在父系社会改过来的,最早在母系社会,这个蛙就是青蛙的蛙,虫子旁,为什么?因为青蛙铲子非常多,它有一种生殖的魔力。
我们回顾一下人类发展的历史,就不能理解了。在没有佛教没有儒家之前,我们的宗教是什么?我们是敬鬼神,对不对?为什么楚辞我们看到很多的神仙的名字,东皇、太一、云中君等等,都是鬼神,而且在那个时代鬼和神是不分的。在鬼神之前我们的信仰是大自然万物,一些事物,比如说太阳,比如说河水,再比如说动物崇拜,有崇拜熊的,有崇拜虎的,有崇拜鱼的,也有崇拜昆虫的,尤其是蝗虫的。当年大禹治水那个大禹,他的这个氏族的标志图腾就是蝗虫,也可以理解为就是今天我们讲的这个螽斯。
现在结合着生殖崇拜和图腾崇拜,大家明白为什么在当时我们的古老的年前的民歌之中会歌颂蝗虫了吧,也许我们现在不再以蝗虫为崇拜对象,但是我们这个社会,每每在遇到一些刚刚结婚的新婚夫妇的时候,我们经常会说一句话叫做早生贵子,对吧?繁衍后代的传承一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好愿望,所以说这篇文章是古代的人类智慧对于生命能够延续生命,能够繁荣的一种美好期许。
诗经这部书他并不是同一时期收集的这个全国各地的民歌,然后放在一起,他是把跨度大约到年左右的这些民歌放在了一起,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那最早的时候,尤其是商朝,它是鬼神崇拜,到了孔子的时候,他说了一句话,叫子不语怪力乱神,他是要求人们信仰自己,信仰道德,信仰法律,绝对不能迷信。所以我们看这首螽斯应该是一篇古老的诗文。好了,今天就到这里,喜欢诗经的朋友可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15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