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从悠 http://www.xuexily.com/npxxc/npxyl/1356.html孙犁先生是我最喜欢的作家,不是之一。他的文字最贴近我的性情,读他的文字,我的心能真正静下来。他的只言片语,都能让我想到很多,想说很多。读书跟交友一样,能找到一个很自己性情相合的极不容易,找了这么多年,我才找到孙犁先生。下面这些文字就是我读到他的文章《母亲的回忆》(作品附后)时想到的。从这篇作品里面,我学到了以下几点:第一是节奏。他的句子都比较短,这样读下来,有一种音乐的律动,有一种节奏感,我没有找到比先生更有节奏感的作品了。可能别的作家也有,但是我体会不到。他的作品让我心动。第二点,场景。他的作品整体上不长,每一段都是一个小场景,每一段都是一个小整体,章法分明。从他那儿来说是有感而发的。这个感有可能是一种感情,一种想法,或者是知识。这儿说到他的感情,他的感情是内敛的,这种感情不像现在年轻人的那种滥情,不像现在年轻人的感情那么浓烈和明快。现在有很多网络写手,手很快,作品都是些现在流行的作品,输出量很大,并且感情浓烈。这些人是怎么做到的?输出的量那么大,输出的频率那么高。像孙犁那样传统的方式肯定不行。这也许跟文章类型有关?如果是小说,如果是故事的话,也需要这样流畅而大量的输出,不过,我们现在说的都是孙犁的散文。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从一个人那儿,你不可能全部学到跟你完完全全一样的东西。文章这个事是独一无二的,他是有创意的东西。这也是很多人去做这个事儿的原因,因为你学会了这件事,就完完全全是你自己的,谁也拿不走。比如,书法也是一样,你会写字了,随时随地就可以写,谁也拿不走。钱有可能是别人的,权也有可能是别人的,这都不是你自己所能掌握和控制的。有创意的本领才是自己的。这就是很多人为什么要努力去做这件事的原因。我也一直在找一本属于自己的一本书,然后去学习它里面的语言,文字表达方式等等的一些东西用它来表现自己身边的人和事,表现自己的所思所想。孙犁就是我找到的。下面接着说他的作品。除了上面所说的节奏和章法以外,第三点,选取生活中有价值的片段。这也是孙犁论述鲁迅先生作品的时候说过的,他说从鲁迅那儿学到如何从纷繁复杂的现实社会生活中寻找到有价值的生活片段,通过作品体现出来。孙犁写母亲的这篇作品,跟其他人写母亲的完全不同。这不同是通过一系列的片断表现出来的。第一个片段是写母亲斗纸牌儿。母亲有斗纸牌的习惯,这个习惯源于母亲生了七个孩子,最终只养活了作者自己。其中有三个孩子,是在一年闹瘟疫的时候死的,母亲受到了很大的打击。爷爷为了让母亲舒缓下情绪,就让她去跟村里的妇女们去斗纸牌,然后她就把这个习惯保留了下来,每到农闲的时候,就去斗纸牌。这里面有叙述,有语言描写。一共四句话,四小段儿,其中有两段两句话是语言描写。这么短的篇幅里能说清楚这个事儿就已经很不容易了,但作者说得还很有章法,让读者知道了母亲斗纸牌的原因,能够体会出,作为一个母亲,一年之中,自己的三个孩子夭折经历的痛苦,也能体会出来老人对儿媳的关爱。母亲最后那句话说,这是你爷爷吩咐下来的,你们不要管我,这是真实的、也是最通人情的一句话:因为在农村打牌,往往被认为是不务正业。第二个场景是争麦抢秋。也是短短的五行字,但是用的表现方式很多,有动作,有描写,有细节,有语言口号,十分生动形象,接地气。第三个场景是母亲喂养我。也是叙述跟语言相结合,其中叙述有很多动作,让人能看到当时母亲去做这些事情的画面。作品是切切实实说的人话。比如母亲对人说:“我这个孩子,是不会孝顺的,因为他是我烧香还愿,从庙里求来的。”不是很多作品中的那个大而全的那种,我爱你呀等话。而是真真实实的一个农村妇女,一个母亲所说的话。作者提到母亲夜里为生病的自己祷告的场景让我想到了自己的母亲。我的身体也偏弱,上小学时有一段时间我发现每天早晨起来,我的脚后根上总有一个有锅底灰画的半圆形的圈,前天洗了,第二天又有了。后来才知道,母亲不知从哪儿打听出来,晚上用锅底灰在脚后根的画圈,并且不让本人知道,可以让我好起来,她就每天晚上在我睡了以后做这件事。可怜天下慈母心啊。第四个是写母亲的善良。自己家庭小康以后他她对能够帮助的人,都尽力去帮助。第一句话是综述,然后讲了两个小尼姑的故事。这么短的篇幅里还能讲故事,真了不得。让人能感觉到很有画面。《聊斋志异》里面有很多这样的画面,让人如在眼前,都是一系列的动作,跟电影一样。多用名词和动词,少用形容词和副词,这是很多人总结出来的经验之谈。大作家的经典作品都会有意无意的暗合这个规律和要求的。第五个场景可以叫做折花送子。儿子参加革命,那是掉脑袋的事儿,所以路过家里也不敢回家,怕给家里惹麻烦。母亲知道儿子回来,想送给儿子些东西。送什么呢?他们的家庭比较富裕,是小康之家,家里有时间和闲情逸致,有那样的品味去养花,然后她就把一朵大花折下来给儿子送过去。送的东西是他们家特有的东西。送的过程,有动作情态的描写,也有语言的描写,烘托映衬出那种高兴欢快的心情心情,那种神态如在眼前。第六个场景送儿远行。更短,只有四句话。其中也有一句语言描写,“别人病了往家里走,你怎么病了往外走呢!”。老人不能理解,病了应该回家啊,怎么还往外走啊。虽然短,但读得让人酸楚,让人欲罢不能,特别有味道。最后说这是和母的永别,点出母亲的年龄。文章这个玩意儿涉及到很多东西,特别是现实主义作家这一派,他们涉及到很多,不说不行,说的太透也不行,这就是考验人对文字掌控能力了。原文:《母亲的回忆》母亲生了七个孩子,只养活了我一个。一年,农村闹瘟疫,一个月里,她死了三个孩子。爷爷对母亲说:“心里想不开,人就会疯了。你出去和人们斗斗纸牌吧!”后来,母亲就养成了春冬两闲和妇女们斗牌的习惯。并且常对家里人说:“这是你爷爷吩咐下来的,你们不要管我。”夏秋两季,母亲为地里的庄稼,像疯了似的劳动。她每天一听见鸡叫就到地里去,帮着收割、打场。每天很晚才回到家里来。她的身上都是土,头发上是柴草。蓝布衣裤汗湿得泛起一层白碱,她总是撩起褂子的大襟,抹去脸上的汗水。她的口号是:“争秋夺麦”“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一家人谁也别想偷懒。我生下来,就没有奶吃。母亲把馍馍晾干了,再粉碎煮成糊喂我。我多病,每逢病了,夜间,母亲总是放一碗清水在窗台上,祷告过往的神灵。母亲对人说:“我这个孩子,是不会孝顺的,因为他是我烧香还愿,从庙里求来的。”家境小康以后,母亲对于村中的孤苦饥寒,尽力周济,对于过往的人,凡有求于她,无不热心相帮。有两个远村的尼姑,每年麦秋收成后,总到我们家化缘。母亲除给她们很多粮食外,还常留她们住宿。我记得有一个年轻的尼姑,长得眉清目秀,冬天住在我家。她怀揣一个蝈蝈葫芦,夜里叫得很好听,我很想要。第二天清早,母亲告诉她,小尼姑就把蝈蝈送给我了。抗日战争时,村庄附近,敌人安上了炮楼。一年春天,我从远处回来,不敢到家里去,绕到村边的场院小屋里。母亲听说了,高兴得不知给孩子什么好。家里有一棵月季,父亲养了一春天,刚开了一朵大花,她折下就给我送去了。父亲很心痛,母亲笑着说:‘我说为什么这朵花,早也不开,晚也不开,今天忽然开了呢,因为我的儿子回来,它要先给我报个信儿!”一九五六年,我在天津,得了大病,要到外地去疗养。那时母亲已经八十多岁,当我走出屋来,她站在廊子里,对我说:“别人病了往家里走,你怎么病了往外走呢!”这是我同母亲的永诀。我在外养病期间,母亲去世了。享年八十四岁。[新品上线]孙犁散文孙犁著人民文学出版社京东¥29.19购买已下架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tp/81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