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中科医院 http://www.ykhongye.com/m/凤姐儿等人来到探春房中,“只见他娘儿们正说笑。”由这句转场文字开始,第四十回进入第六个场景:“秋爽斋约戏藕香榭”,归入贾府气运线。探春也是曹师特别喜欢的人物,着墨相对较多。曹师写道:“原来探春素喜阔朗,这三间屋子并不曾隔断。”。前面描写黛玉的潇湘馆时,因房间狭小、条件简陋,文字很少,重在写意。秋爽斋相比之下更为宽敞明亮,写实效果更好。因此,曹师按照从中心到边缘的次序,先从最醒目之处开始写起,逐渐过渡到房间四周。先写静物,再按照从次要到主要、从内到外的顺序添加人物活动。场景一开始,曹师先写首先映入眼帘的“一张花梨大理石大案”,案上“磊着各色命人法帖并十数方宝砚,各色笔筒,笔海内插的笔如树林一般。”这一段,表现探春酷爱书画,不仅收藏,自己也喜欢亲自动笔写写画画。由此与元妃省亲时特意安排探春将众人的诗词抄写出来形成呼应。又写“那一边设着斗大的一个汝窑花囊,插着满满的一囊水晶球的白菊,西墙上当中挂着一大幅米襄阳《烟雨图》,左右挂着一副对联,乃是颜鲁公墨迹,其联云:烟霞闲骨格,泉石野生涯。”仅仅“大案”的一角,就已经出现了“汝窑花囊”、白菊、米芾《烟雨图》、颜真卿集字对联。这里的《烟雨图》是曹师预设的伏笔。接着写大案上的陈设:“案上设着大鼎。左边紫檀架上放着一个大观窑的大盘,盘内盛着数十个娇黄玲珑大佛手。右边洋漆架上悬着一个白玉比目磬,傍边挂着小钟。”也许读到这里,大家已经注意到了一个细节:关于秋爽斋陈设的文字,要比潇湘馆细致得多。究其原因,一是两处院落本身在陈设方面的差距,二是曹师描写的视角不同。潇湘馆是以刘姥姥的视角进行描述,而秋爽斋则是以凤姐的视角道出。以凤姐的眼力,能看出汝窑花囊、大观窑大盘、米芾《烟雨图》、颜真卿集字联、大佛手、洋漆架、白玉比目磬、小钟,并不奇怪。这些陈设物品中,汝窑、官窑(大观窑)的瓷器均为宋代精品,颜真卿、米芾的墨宝真迹更被历代藏家视为珍品。仅仅这几样,已经足以表现探春房内布置的奢华。反观黛玉的潇湘馆,就只有笔砚,以及书架上满满的书。这段文字,曹师写得非常平静,没有给出任何诱导或暗示。潇湘馆与秋爽斋这种无声的、强烈的视觉对比,恰恰反衬出寄人篱下的黛玉同学在物质方面的匮乏和精神上的无助。“大案”周围介绍完毕,曹师开始向场景中放入人物。首先是年纪最小、自我控制能力最差的板儿:“那板儿略熟了些,便要摘那钟子要击”,丫鬟们忙拦住他。板儿又去拿佛手吃,探春于是就拣了一个给他,说:“顽罢,吃不得。”曹师对探春的插述,重在表现探春的自我控制能力,以及对板儿的耐心与友善。写完“当地”放着的“大案”及其周边,曹师将视角一转,接着写“东首设着卧榻,拔步床上悬着葱绿双绣花卉草虫的纱帐。”板儿此时又被曹师安排“跑过来看”,还指着纱帐说着“这是蝈蝈,这是蚂蚱。”童言无忌。板儿的话,既可表现纱帐所绣花卉草虫工艺逼真,又能调节描述文字的节奏和表现形式,避免重复枯燥。由小童视角写来,相比直接用文字描述,更逼真、更生动、更容易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随后,曹师安排刘姥姥再次登场:刘姥姥见板儿指指点点,忙打了他一巴掌,骂道:“下作黄子,没干没净的乱闹,到叫你进来瞧瞧就上脸了”。板儿被打,自然要哭闹起来,“众人忙劝解方罢”。这是曹师再次设定的小小曲折。时至今日,刚才的这一幕,仍会不时在各种家庭聚会场景中上演----这同样是曹师发现的人性法则之一。一切交代妥当,曹师再次安排贾母出场:贾母隔着纱窗往后院内看了一回,因说:“这后廊檐下的梧桐也好了,就只细些。”正说话,忽一阵风过,隐隐听得鼓乐之声。于是贾母问到:“是谁家娶亲呢?这里临街到近。”王夫人等就笑着回道:“街上的那里听的见,这是咱们那十来个女孩子们演习吹打呢!”由梧桐到阵风吹过,再到鼓乐之声,引出贾母询问,再由王夫人作答,说出自家戏班女孩子们正在练习吹打。整个过程,顺畅自然,读来有曲径通幽的效果,为随后的“约戏”场景,做好了铺垫。于是贾母说道“既他们演,何不叫他们进来演习?他们也曠了,咱们也乐了。”一旁的凤姐,注意力很集中,听见贾母这么安排,忙命人出去把学戏的女孩子们叫来,又吩咐摆下条桌,铺上红毡子。贾母这次不等凤姐请示,就选好了听戏地点:“就铺排在藕香榭的水亭子上,借着水音更好听。回来咱们就在缀锦阁底下吃酒,又宽阔,又听的近。”借水传音听戏,贾母老太太的品味和水准,可窥一斑。贾母发了话,众人当然都说好,贾母就对薛姨妈笑说“咱们走罢,他们姊妹们都不大喜欢人来坐,生怕臟了屋子。咱们别没颜色,正紧坐一会子船,喝酒去。”说着,大家起身便走。老太太这番话,与前文呼应,恰到好处地闭合了秋爽斋这处场景的线索。探春笑道:“这是那里的话,求着老太太、姨妈、太太来坐坐还不能呢!”身为秋爽斋主人,又是得力的晚辈,探春的表态恰到好处。贾母便笑着说道“我的这三丫头却好,只有两个玉儿可恶。回来吃醉了,咱们偏往他们屋里闹去。”说着众人都笑了。曹师通过这些不起眼的细枝末节,将老太太身居高位却平和可亲、童心不改的形象塑造得饱满充实,令人印象深刻。第四十回第六个场景,到此结束。场景最后这段对话,同样为后文情节设下了伏笔。“文似看山不喜平”,曹师的文字极少平铺直叙,在设计情节发展路径的时候,每每在沿途设下多个曲折的节点,目标实现虽然曲折,可是抵达目标再回看来路,却有酣畅淋漓之快。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tp/70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