蝈蝈

老北京人熬鹰放鹰北京海淀

发布时间:2023/5/3 16:24:46   
刘军连挂号多少钱 http://m.39.net/news/a_9361046.html

在《北京话词典》一书中,对“玩儿”是这样定义的:醉心于某事、某行。其中引用的一个例句,正是解释了北京人的“玩儿”:北京人把染上某种嗜好,称其为“玩儿”,“玩儿”的本身自有一种外人难以体会的乐趣。

北京人的玩儿,离不开花鸟鱼虫,在秋天,熬鹰放鹰、玩鸽子、斗蛐蛐儿、养蝈蝈等等。捕鹰、饲鹰、驯鹰、放鹰是清末民初北京部分王公贵族、八旗子弟的一种嗜好,随着八旗子弟逐渐沦为一般市民,玩鹰这一活动也逐渐传到民众中,只是排场和玩法不同了。

玩鹰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以鹰为戏,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有了,楚文王便喜欢养鹰、狗。历代文人墨客以鹰为题赋诗绘画的比比皆是,以画鹰驰名中外的李苦禅先生便是一例。至于以鹰为戏的,以清王朝宫廷内最为讲究。清代皇室十分重视射猎习武,这是满族和蒙古族人民的世代习俗。

那时,有专以捕鹰为生的“鹰户”,将鹰折银以抵偿赋税。清宫廷内务府里还设有“养鹰鹞处”,专门负责收缴、饲养、驯练鹰。一方面供皇帝行围射猎使用,另一方面用鹰捕捉雉鸡供皇帝祭祀或御膳用。这个机构最初设在东华门内,在嘉庆年间迁到东安门内长房。在西直门外法华寺内,还建有十分讲究的“鹰厂”。每年秋天,皇帝要到南苑、西苑或北苑行围射猎,届时有上万人的射猎队伍随侍皇帝。养鹰鹞处的统领、头领带着鹰手披弓架鹰,牵狗相随,一路上浩浩荡荡,煞是威风。皇帝围猎的场面是十分壮观的,这时,鹰狗便大显身手。行围射猎以后,还要举行庆功宴会,宴会上常演奏一首《飞燕捉天鹅》的曲子,就是以鹰捕天鹅为内容的。

鹰是如何被驯服的?

生鹰不论是打来的还是买来的都要经过驯化。

驯鹰的第一步就是“熬”鹰,行话叫“上宿”,就是不准它睡觉。鹰白天从不睡,只有晚上才安睡的。要熬它的野性子就不能让它睡,晚上熬鹰也不会乱飞。这样人也不能睡,还要到人多热闹的地方去,使它连闭眼的时间都没有。所以驯一架鹰最好有三个人,一人担任前夜,一人负责后夜,一人白班。由此而形成北京俗语“熬鹰”或“熬大鹰”,意思就是说受人干扰而不得睡眠,或别人某种活动使自己没法睡觉。

鹰驯好了就该撒出去放了。放鹰是从清王朝皇帝行围射猎,演变到贵族子弟“较猎”比赛,再到一般玩鹰人“放鹰”。民国六年,有一家姓杨的清末遗少在保定郊外“较猎”,猎场方圆有百十亩地,随从三、四十人,有的披弓箭,有的背猎枪,架着土鹘、大鹰,还有一条猎狗、一只猴子和一头羊。用三四辆铁轮马车拉着锣鼓乐器、帐篷、桌椅和食品等到达猎场。鸣锣一响,随从人员支搭帐篷、摆设用具,把一片荒原装饰得像个锦城。当天并不较猎,休息一天。次日清晨,鸣锣三响做好准备,见有鸟兔活动,便放出土鹘两只,随着放出垛子两只跟踪,垛子追到土鹘上面将它头戴的皮帽摘下,土鹘即在空中盘旋,奋怒追捕走兔。当它将兔子打倒在地时,猎狗即向前叼住兔子,接着猴子出动,骑在羊身上,从猎狗嘴里取下走兔,回来献给主人。

放鹰要善于利用天时地利,要琢磨兔子和鹰斗智的规律,随时随地改换方法。放鹰多在深秋和入冬农闲的时候。

放鹰猎兔最好是在平坦的野地上,树木稀少,兔子没法逃避。兔子在夜里出来找食,白天在地里刨一个小坑,伏在里面,行话叫“卧子”;坑不深,上面露着脊背,头前的土略高开,行话叫“隐头土”,可以遮住它的两只长耳朵。放鹰的人一字排开,每隔两丈站一个人,鹰被举在中间,比左右两翼稍后站,形成“人”字形。这样,为的是兔子被赶出来。

举鹰的人必须受过训练,眼快手快,因为不知什么时候兔子就钻出来。最痛快的是兔子在人身边跳出来,行话叫“脚踢球”,因为兔子刚出“卧子”,还不知道东南西北,更不知道有鹰要抓它,当它发现鹰时,鹰已经落到它身上,真是“兔起鹘落”,恰到好处。鹰迅疾的举动真叫干净利落。鹰下地时的神气是“凝星眸,耸劲骨,展霜翮,破秋空,肆老拳,搏狡兔”。假若兔子起脚跑远些,鹰就要费些力气。

如果平原找不到兔子,就要到树林或坟地圈子去找,要先看好地势,哪面空阔,举鹰的就在那一边。跟随的乡亲们都进林子,排开向指定的方向前进,一面走一面用柳条打草,嘴里还要“咧呼”、“咧呼”地喊。举鹰人侧着身子,解开棉袄大襟将鹰遮掩,千万不能随便把鹰放出去,一定要等兔子钻出树林,跑到相当距离,无法再逃回树林的时候,再揭开衣服大襟,把鹰放出去。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477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