蝈蝈

上海里弄知多少里弄内外两世界,近代故事聊

发布时间:2022/11/7 19:11:16   

19世纪的中国正在忍受不平等条约的屈辱,里弄便是孕育在这个时期的上海。蝈蝈今天跟大家聊一聊,近代上海里弄的故事。

里弄实际上是那个时期房地产商投机的产物,把中国传统的院子和西方那种联排的房屋结合在一起,既能满足人们的生活习惯,又大大的节省了空间,所以当时百姓人均住房面积都很狭小。

当时临街的房子用于商业活动,居民的出入就要经过弄堂,弄堂又有主次之分,主弄堂与街道相交。给大家讲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人们进出弄堂都会经过一个到了晚上就关闭的大门,有多少个弄堂,可能就有多少个大门,可这关门的时间可都不同,所以,只有熟悉这里,懂得捷径的人们才知道什么时间,走哪个门,外人可不行,外人走着走着就可能走到“死胡同”里,导航都不一定好使。

大家想想,咱们传统的庭院都是有高高的院墙的,自己关上门,就可以在家过自己的小日子,可里院那么多人住一起,大家如何保证自己的隐私性呢?其实,里弄的空间,是从开放到私密的一个递进的形式。当时人们回家,从街道上进入主弄堂,再从主弄堂进入与之相连的支弄堂,过了支弄堂就到家了。主弄堂和支弄堂有什么区别呢?它们都是公共空间,但摊贩能在主弄堂里摆摊,却不能在支弄堂里摆摊;人们可以在支弄堂打麻将、看孩子、洗衣服、做饭,却不能在主弄堂里做这些,可见再拥挤的空间里,中国人也是讲规矩的。

接下来聊聊租界,当时的上海租界分为法租界和公共租界,公共租界里主要以英国人为首,虽说这英国人和法国人都算是西方人,可这两国人还是有区别的。上海著名的咖啡馆聊天的习惯主要在法租界流行,而公共租界建设了摩天大楼、现代化公寓和大型百货商店。普通百姓第一次看到这些耸立在繁华江畔和路边的庞然大物时一定吃惊不少,因为这些,在当时看来,是另一个世界来的,并且这些高层建筑大部分是当地和国外的富有人士居住和办公的地方,触不可及。

相比公共租界,法租界的住宅区里,更多的是林荫大道和公馆,这也就是离黄浦江和市中心越远,越能感受到租界的宁静和美妙,当时连树木都是从法国运来的,最具特点的就是“法国梧桐”,现在依然看得到,可见在上海人眼里,这种或浪漫、或通俗的气质,相比较英国和美国,更多了一些异国情调。当时的上海,无论是服装,还是美食红酒,都表现出对法国人生活方式的喜欢,尤其是坐在咖啡馆里看着来往行人的习惯,今天看来也是一种永不过时的时尚。

不过,对于居住在里弄内的普通百姓而言,外国租界的种种社会生活方式,是存在于另一个世界里。上海出名的是西餐厅,尤其是俄罗斯传统烘焙,但这种影响就只在南京路和淮海路,以为当时多数西餐厅就位于这些地方。西餐厅可不是普通老百姓消费得起的,所以,对普通上海人的日常生活影响很小。

当时上海的许多居民将南京路视作上海的中心,但实际上他们也很少去,或者就没去过。原因很简单,绝大多数的日常需求,在里弄里逛一逛就解决了,不需要跑到市中心去,况且那时候的市中心也很少有为百姓服务的地方。

现在上海的里弄文化被记录了下来,我们保留了这些建筑的样子,但那种生活方式却正在消失,所以想要真正的了解电影里那种里弄生活,还是行动吧,去上海里弄感受一番。

今天蝈蝈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如果有何疑问欢迎在评论区里留言,蝈蝈为认真回复的。感谢喜欢蝈蝈文章的小伙伴,蝈蝈会努力出“干货”。最后,右上角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2542.html

------分隔线----------------------------